国内防疫的紧要关头,有核酸检测龙头却制造“假阳”风波。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老高

国内防疫的紧要关头,有核酸检测龙头却制造“假阳”风波。

针对 “假阳”病例,润达医疗方面表示,“公司已高度重视,要求中科润达实验室就相关情况启动内部自查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 虽然,润达医疗方面积极回应,资本市场的机构、股民却不买账,用脚投票。受利空影响,润达医疗连续多日大跌,市值较年内高点几近腰斩。

那么,润达医疗到底是“误操作”,还是“蓄意而为”?

从2020年开始,一个名叫核酸检测的生意逆势崛起,被认为是当下“最赚钱的风口”。

一时间,资本、龙头、创业公司纷纷盯上这条热门赛道。比如作者曾经写过中国ICL四大龙头之一的艾迪康,他们原本是一家“高层内讧”且亏损的公司,2018年“卖身”依附美国资本巨头凯雷,2020年抓住核酸检测风口,仅用两年时间赚走21.57亿元,躺赢一个IPO。

刚刚通过港交所聆讯的云康集团,此前一直做外包服务,深陷亏损泥潭,借助防疫带来的机遇,迅速将重心转向核酸检测,推动业绩爆发,2020年扭亏为盈,2021年大赚17亿元。

除了艾迪康、云康集团,还有大量玩家杀入核酸检测,靠着疫情反复,老百姓天天做核酸检测,悄悄发了财。今天的“假阳”风波主角润达医疗,就是其中一家很赚钱的公司。

相关资料显示,润达医疗1999年于上海成立,定位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与多数先搞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再融资的创业路径不同,润达医疗对资本二字极为“热衷”。

公司发展23年间,干得最“勤劳”的一件事就是收购兼并,用钱买来核心资产。与其说他们是一个医疗公司,不如说是一个“资本老炮”。Wind数据显示,润达医疗“杠杆”操作完成了22起收购事件,累计规模达到71亿元,把公司几亿元规模的总资产搞到了120亿元。

频繁收购下,润达医疗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多个重要业务,包括:IVD 代理经销业务、区域检验中心业务、第三方实验室业务等、IVD 产品研发生产业务、医疗信息化业务等。

一边买买买,另一边擅长资本运作的润达医疗自然不会错过去二级市场吸金的机会,2015年,他们在上交所完成IPO,之后进军“国外异常火爆”的检验服务。

2016年,润达医疗成立子公司精准医学检验服务商中科润达。这个中科润达就是此次“假阳”风波的直接参与者。2020年,“全球黑天鹅”突袭,核酸检测一跃成为最热门风口,中科润达顺水推舟完成业务转型。然而,以中科润达的体量,在核酸检测赛道之中并不出众。

真正的机会来自2022年。上海疫情爆发,本地公司中科润达迎来“天时地利人和”。

受子公司中科润达核酸检测订单需求量猛增刺激,母公司润达医疗如沐春风。

根据其公布的2022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69亿元。利好提振,则为润达医疗股价带来一波暴涨,不少投资者跑到股吧称,“这家公司是核酸检测风口的一批黑马”。

股价上涨,持股高层难掩心中的愉悦。他们在4月底的业绩交流会上表示,“作为上海疫情重点防控单位,润达医疗在上海的新冠检测规模位居前三名。”

他们甚至还为没有早点强化核酸检测业务布局而感到“后悔”,称公司正加大覆盖面积,在上海虹口区、浦东新区设有两个第三方实验室固定检测点,检测能力超30万管/天,同时,在黄浦区世博园等地区布置了移动方舱实验室,检测能力可实现超3万管/日。

为了向投资者展示公司的综合实力,润达医疗方面称“将尽最大努力完成年初既定的业绩目标。” 不知道是不是要“赶紧实现赚钱目标”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进入5月,随着上海疫情逐渐好转以及更多检测措施加入“收官之战”,企业存在的检测“问题”也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

上海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一天之内同一个小区出现了13例“假阳”病例。

这13例“阳性”患者在后续复核中,都是“阴性”。率先引爆事件的是居民,他们发诉求信,“严重怀疑核酸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强烈要求撤换中科润达对五里桥街道的检测工作”。

该事件很快引起多家媒体关注,进而掀起轩然大波。试想出现一例“阳性”,背后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要影响多少老百姓的工作、生活。为了打赢上海防疫攻坚战,一批又一批企业赶赴前线支援,解决老百姓生活问题,可有公司竟在核酸检测上出现“假阳”。

迫于舆论压力,润达医疗赶忙发布公告称,“公司对此次舆情高度重视,已要求中科润达实验室就相关情况启动内部自查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润达医疗的回应没有抑制跌跌不休的股价,受利空消息影响,润达医疗连续多日暴跌,市值较年内高点几近腰斩。

是什么原因导致核酸检测会出现“假阳”?

针对该问题,作者咨询了一位医疗专业人士。他认为,“一般情况下,出现假阳与采样、转运、检测等环节发生污染有关,但概率较小,国外比例约0.1%-0.5%。”

“我也看了润达医疗的报道,他们检测出的假阳数据的确很奇怪。” 医疗专业人士向作者表示,“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密集性假阳,还要等待最终调查结果。”

一位医疗领域跑口多年的媒体人表示,润达医疗并不是第一个造“假阳”的公司,任何一个风口的诞生,都可能产生“乱象”,“归根结底,还是行业太赚钱,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

“你可以想象一下:某地突然出现一例阳性,要做多少轮核酸检测?做一次,就赚走一笔钱,大规模的做,就大规模赚钱。” 医疗领域媒体人如是说道。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受国内疫情反复影响,核酸检测人数与频次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元,累计进行核酸检测92.14亿人次。

截至今年3月底,国内开展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公司达到1.25万家,从事相关产业技术人员超过14万人。核酸检测在才诞生两年,数据如此庞大,的确难以想象。

当1.25万家医疗机构、公司,去争抢100亿元蛋糕,就容易滋生“乱象”。

润达医疗“假阳”风波暴雷前,曾有公司陷入麻烦。今年1月,许昌市公安局通报称,“金域医学郑州区域负责人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

去年,华曦医学在未检测完毕情况下,先向当地卫健部门谎报全部“阴性”,两天后又报告有“阳性”样本,给当地防疫带来不良后果,工作人员不眠不休的努力付之东流。

此次,润达医疗的“假阳”风波简直匪夷所思,“何种情况,能误操作10多例?”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决不姑息!”

“疯狂”的核酸检测赛道是时候该冷静一下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