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长达四个月的下跌,从“幺蛾子”开始,宏观大年对市场的冲击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个阶段,三次冲击
二月的俄乌战争爆发,连锁引发了原油等大宗品的大幅上涨;三月的联储缩表信息,连锁引发了 汇率的拐点;四月的沪上疫情,连锁引发了经济增长的再次担忧。市场走势与这些事件的发展如出一辙:横盘,快速下跌; 再横盘,再次快速下跌。
进入五月,市场终于反弹。相信大家现在都开始关注一个问题:如何参与。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从历史几轮熊牛转换来看,重要条件不外乎有两个:一个是盈利,一个是风险偏好。
举个盈利的例子来看,12年创业板经历了585的低点,上证也经历了1949的极端点位,其盈利逻辑在于 11年样本公司的盈利增速为17%,而12年大幅回落至-1%;熊牛拐点在13年出现,当年的盈利增速为15%; 当年的牛行业电子、通信等增速分别为64%(12年37%)、50%(12年-25%)。
再来看个风险偏好的例子,14年是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放缓的一年,从13年的15%回落至10%,在随后的 15年进一步回落至6%,但13年只是熊转牛的预热,上证从13年四季度开始进入牛市,彼时一系列的信息 此处不再赘述,但这些信息无疑对风险偏好起到了显著的推升作用。
那么,现状如何?
从经济增长来看,社融是能够反映总体信用增长的指标,今年以来的数据始终在10-10.5%附近低位徘徊, 如果深入至其中的中长期贷款数据,则仍然增长乏力,这体现了经济底部的形成,仍需观察。
从上市公司盈利来看,5月的分析师预测数据与年初的预测数据也呈现了总体下修的现象,地产、农林牧渔、社会服务、 非银金融等行业下修的幅度显著;上修的行业屈指可数,且集中在有色、煤炭等上游行业。
这些修正的行业透露出当前市场的关注:
1. 上游看价,价格的上涨带来了行业盈利的上修,但无疑也会加大中游制造的成本压力,这一点在一季报的典型公司中也有体现;
2. 下游体现需求,地产、社服等行业的下修明显表达了需求不足这一现象。
从风险偏好看,本轮风险偏好的大幅回落,有两类因素构成:
1. 短变量,如沪上疫情,再如俄乌冲突。虽然难以判断其消失的具体时间,但以月来计终归是可以的,消失后,市场的风险偏好也会相应反弹;
2. 长变量,如联储缩表带来的全球货币周期的转向。从长变量来看,当前似乎还难以判断其消失的时间,甚至还难以判断其达峰的时间。
综上,市场底部的最终确认,需要增长数据,或者是增长的先行指标(如中长期贷款等)加以确认,也 需要风险偏好的逐渐修复加以确认(如疫情、俄乌等)。在两类因素由同向变化(边际恶化)到反向变化 (一好一坏)的过程中,市场的涨跌则取决于二者变化的对比。
所幸,经历了这轮罕见的下跌,大量好公司的估值已经处于地板位置,0-10%分位数的估值随处可见。
如果我们看得长一些,这样的估值,可能在未来是好收益的种子。相信,播种的季节越来越近了。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