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再出发:变幻的市场,不变的逻辑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

“光伏”,一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同样,也是一个令人惊喜而又充满希望的词汇。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光伏产业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及光伏产业制造中心。

而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信心再度达到峰值。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形势及未来展望》显示,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多晶硅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

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状或是预期,光伏产业都是一片欣欣向荣之象。

但人们也有疑虑,十年前的“贸易大棒”会否重演,硅料大涨是否会持续施压行业,以及激烈竞争下哪家企业能脱颖而出等等,而这些或许都要从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01 中国光伏二十载

20世纪70时代,石油危机爆发,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在全世界迎来发展良机。

彼时,美国是光伏产业的霸主,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积累之下,诞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光伏企业,其他发达国家也跟随其后,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在国内,因为生产多晶硅电池板的利润大,很多企业成为光伏电池的代工厂,但这些产能主要是供给国际市场,国内的光伏装机总量相当低。2000年,IEA世界能源大会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光伏总装机容量将少于0.1GW。

然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远超这个预期。一方面是技术研发突破不断,国家陆续成立多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与国内知名学校合作,对光伏发电过程中的各种材料、设备开展基础研究。

另一方面是企业涌现规模增长,1998年,从日本进口散件组装太阳能霓虹灯的苗连生对太阳能产业产生了极大兴趣,成立了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为首家中国光伏产业公司。

光伏产业再出发:变幻的市场,不变的逻辑

图/pixabay

2001年,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师从“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的施正荣留学归来,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此后成为全球知名的光伏巨头。

2004年前后,随着《京都议定书》、《可再生能源法》及其修订后的法案等推出,全球光伏产业迎来全面爆发。

中国的光伏企业趁势站上世界舞台。2005年12月,尚德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录纽交所的民营企业,2007年6月,英利登录纽交所上市成功。

期间还有晶澳太阳能、浙江昱辉,江苏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江苏林洋等中国光伏企业陆续在海外成功上市。

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量为3436兆瓦,同比增长56%。其中日系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至26%,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提升至35%。

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迎来危险时刻。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欧洲光伏市场,美国掀起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光伏企业在国内市场重寻栖息之地。

此后,是中国光伏企业漫长的修炼“内功”时期,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各个细分行业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企业,如打破多晶硅料技术垄断的协鑫集团,推动单晶硅替代多晶硅的隆基集团,凭借PERC电池片工艺弯道超车的通威集团等等。

即便是光伏产业政策退补,已然屹立于世界光伏产业前列的中国光伏产业也快速适应了过来,并步入朝着“平价上网”目标前进的发展阶段,过去十年,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了80%-90%。

值得注意的是,“贸易大棒”的困扰源源不绝。近年来,美国、印度等国家为保护本国光伏产业,多次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如美国201调查、301调查及印度反倾销调查等。

今年3月,美国媒体还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将调查中国太阳能生产商是否通过在4个东南亚国家开展业务来规避太阳能关税,若调查属实,美国将对来自这4个东南亚国家的光伏组件征收高额关税。

短期来看,会对国内光伏企业,尤其是海外市场占比较高或增长迅速的相关企业业绩有所影响。如隆基股份,2021年美洲市场营收130亿元,同比增长47%,占总营收的16%;欧洲市场114亿元,同比增长128%,占总营收的14%。

但如今的中国光伏产业已今非昔比,产业链的自主可控避免了如芯片般的“卡脖子”危机,研发、生产的技术和规模占据着优势,内循环下自身庞大的需求市场也是强有力的支撑,海外市场摩擦或对部分企业来说或有阵痛,只要坚持技术和产品为王,却也难撼根基。

02 硅料大涨几时休

时间再回到2021年,如果要说一件业内业外都知道的光伏行业大事件,硅料涨价必是其中之一,受供应链产能错配叠加能耗管控政策等影响,硅料价格年内涨幅达到224%。

受益最明显的便是以此为主营业务的硅料“四大天王”。2021年,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分别实现净利润82.08亿、50.84亿、57.24亿、49.55亿元,同比增长127.50%、189.70%、448.56%、680.88%。

但这也给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带来了压力。硅料是硅片的材料,原料价格的上涨蚕食部分利润空间,以硅片两大龙头隆基绿能中环股份来看,其硅片业务毛利率或有所减少,或轻微增加,都与硅料毛利率的翻倍增速相差甚远。

2021年,隆基绿能增收不增利,营收809.32亿元,同比48.27%,净利润90.86亿元,同比增长6.24%。其中,硅片及硅棒营收170.28亿元,同比增长9.77%,营业成本123.37亿元,同比增长14.2%,毛利率27.55%,减少2.81个百分点。

2021年,中环股份依靠产能释放,营收411.05亿元,同比增长115.07%,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270.03%。其中,硅片营收317.97亿元,同比增长124.64%,营业成本245.71亿元,同比增长114.98%,毛利率22.73%,同比增加3.44个百分点。

光伏产业再出发:变幻的市场,不变的逻辑

图/pexels

与硅片可以同步涨价,转嫁原材料成本不同,电池片和组件环节上的企业则更是大受硅料涨价所累。

主营单晶PERC太阳能电池片的爱旭股份由盈转亏,2021年营收154.7亿元,同比增长60.09%,营业成本145.32亿元,同比增长76.72%,毛利率仅5.55%,同比减少9.3个百分点,增收不增利正是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亏损高达12.56亿元。

涵盖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的晶科能源各业务之间分化明显,2021年营收405.7亿元,同比增长20.53%,净利润11.41亿元,同比增长9.59%。

其中,硅片业务营收11.52亿元,同比增长154.8%,毛利率增加10.12个百分点;电池片业务营收5.37亿元,同比增长152.37%,毛利率减少0.4个百分点;组件业务营收376.63亿元,同比增长15.8%,毛利率减少1.69个百分点。

落到整个产业链上来看也是如此。CPIA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约170GW,同比增长23%,而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71.2%、70.4%、62.8%、40.5%,呈递减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硅料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不仅是对下游硅片生产的公司,对整个行业都会有一定压力,起到了抑制需求的效果。

那么,硅料的这场大涨还会有多久呢?市场普遍认为随着新旧企业的不断扩产,硅料产能释放,供需关系或将逐渐扭转。

浙商证券预测,2023年起全球主流硅料企业合计产能至少在132万吨以上,可以支撑超385GW的光伏装机需求。如果再加上硅料新势力宝丰能源的30万吨产能、以及上机数控的5万吨产能,2023年硅料的供需紧缺程度将会大大减轻,而具有成本优势的硅料龙头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则很可能会主动发起价格战,届时硅料价格将会大幅下跌。

今年3月,硅业分会的报告也指出,长期来看,硅料的供应存在供过于求的风险。目前公布新建、拟建项目的新进企业已有16家,规划产能超过170万吨/年,若包括现有企业扩产产能,总增量将达到350万吨/年左右。而2025年终端需求乐观预计400GW,硅料需求量约150万吨。

03 江山代有人才出

不管是过去的二十年,还是目前的当下,光伏行业的更迭都一如既往频繁。

一次政策发布可能引发需求变动,或是一次技术突破可能带来行业变革,都相当常见,有的企业曾是巨头,却消失在历史长河,有的企业抢抓机遇,也能一争龙头之位。

这固然是机遇,也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之下的挑战。

中国光伏产业协会分析指出,未来我国光伏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落后产能将加速淘汰,随着高效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以及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限制,无力改造升级,老产线加速淘汰。

同时,头部企业加速扩张,在增大其市场供应量的同时将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种挤压除了单一产品领域,还体现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一体化趋势。

以被誉为“光伏茅”的隆基绿能来说,业务覆盖了除了硅料外的几乎全部板块,包括硅棒硅片、电池、组建、电站等等。

依靠单晶路线的多年布局,隆基绿能以单晶龙头地位为基础,向产业链下游快速扩张。截至2021年底,隆基绿能单晶硅片产能达到105GW,单晶电池产能达到37GW,单晶组件产能达到60GW,其中单晶电池和单晶组件产能在国内光伏行业中排名第一。

而这部分单晶硅片的产能,满足了自用和销售需求。2021年,隆基绿能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70.01GW,其中对外销售33.92GW,自用 36.09GW。这也意味着隆基绿能对外依存度更低,成本控制更容易,以及成为整个产业的龙头更有优势。

同属硅片双龙头的中环股份,却选择了向产业链上游扩张。今年4月,中环股份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拟投资206亿元,加码12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等多个项目,投资完成后有望成为硅料优势企业。

与布局整个产业链相比,硅料对于硅片的协同效应更为明显,而且中环股份还推出M12单晶硅片,加强与隆基绿能在硅片领域的竞争。

目前,隆基绿能牵头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企业组建M10(182mm)阵营与中环股份牵手东方日升天合光能协鑫集成等厂商组建M12(210mm)阵营齐头并进,前者的技术更为成熟,制造成本更低,后者的大尺寸则被认为是行业需求的大势所趋。

光伏产业再出发:变幻的市场,不变的逻辑

图/pixabay

还有从绿色农业跨界进入光伏产业的通威股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企业及多晶硅生产企业。

PV InfoLink公布的电池片出货排名显示,自2017年起,通威太阳能总出货量已连续四年位列全球第一。

同时,通威股份依靠首创的渔光一体模式结合水产养殖业务降低光伏成本,形成协同效应,保持业绩高增长而备受市场关注。

2019年-2021年,通威股份光伏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78.01亿元、225.02亿元、381.84亿元,同比增长74.52%、26.41%、69.69%。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如今的成就也只是起点。

近期,欧盟公布了“REPowerEU”能源计划细则,欧盟将动用3000亿欧元资金,这笔庞大的资金也被喻为欧盟能源转型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不久前,组件龙头晶澳科技宣布扩产,具体包括曲靖10GW高效电池、5GW组件项目,以及合肥11 GW高功率组件改扩建项目,预计投资额达到102.9亿元。

市场在扩张,产业链上下游也在扩张,意味着这些头部企业之间的竞合升级,产业发展不止,技术创新不休,新玩家仍然会源源不断地涌入。

如成本优势明显的颗粒硅有望成为新一代硅技术,TopCon、HJT、 IBC的技术路线之争尚待尘埃落定,以及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对于储能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仍需得到解决等等。

光伏产业变迁的内在逻辑仍未改变,谁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谁能进一步光伏降低成本,谁就能抢占先机,在行业中夺得重要的一席之地,行业和社会都在期待更多这样的企业出现。

商业往往如此。

*题图源自pixabay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