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媛媛、实习记者张馨心 上海报道

日前,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管理办法》的发布意味着业界期待已久的“一参一控一牌”正式落地,即同一主体在参股一家基金、控股一家基金的基础上,还可以再通过旗下资管子公司申请一块公募牌照。新规落地后,更多券商资管或将踏上公募化转型之路。

而实际上,在2020年上述《管理办法》发出征求意见稿之后,对于券商资管部门、或者资管子公司来说,发展公募业务几乎是明确的出路。

在这条路径上,整个券商行业的资管部门几乎都在忙着做以下几件事:有公募牌照的资管子公司忙着把公募业务做大、没牌照的忙着向监管申请公募牌照、没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忙着注册成立资管子公司。

在这条公募化路径背后,一场围绕着公募权益类投研人才的争夺战也在升级。

券商资管子公司9年:业务分化显著

根据中基协披露,目前有14家券商系持公募牌照的机构,其中包括6家券商——高华证券、东兴证券、国都证券、华融证券、山西证券、中银国际证券,以及8家资管子公司——渤海汇金资管、财通资管、华泰资管、东证资管、长江资管、浙商资管、中泰资管、国泰君安资管。

此外,为了继续扩大公募业务,多家券商日前也抛出了成立资管子公司的计划。证监会网站显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金证券、华创证券、申万宏源等6家券商设立资管子公司的事项在审批中。

而前述14家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系机构,在完成申请牌照的第一步任务后,第二步则是想办法做好公募业务。但在“做好”公募业务这条路上,并不是那么好走。

根据Wind数据,至2022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公司非货基管理规模排名中,只有东证资管和财通资管进入到了公募行业前50。其中,东证资管排名第20位、财通资管排名第35位。

而其他上榜的券商资管子公司,例如国泰君安资管、浙商资管、中泰资管、华泰资管,排名都已经在行业80名以后。长江资管和渤海汇金资管则是排在了100名以后。

最早在2013年拿到公募牌照的东证资管,将非货基资金规模排名做到了行业第20位,但次年(2014年)亦拿到公募牌照的浙商资管和渤海汇金资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背靠中小券商财通证券的财通资管,在2015年拿下公募牌照,经过了7年的发展,管理规模跻身到行业第35,但次年(2016年)拿到公募牌照、背靠头部券商的华泰资管,2022年一季度非货基在管资金规模排名却只有第98位。

这些券商资管子公司,虽然抢到了牌照的先机,业务却发展得较为分化。

数据来源:Wind,21世纪经济报道整理

公募权益业务疾进:投研人才争夺战开启

不过,2020年以来,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契机,整个券商资管、资管子公司,都走在了加速扩张的道路上。

一方面是尚未获得公募牌照、尚未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在积极筹备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另一方面是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公募牌照的资管子公司,在市场上大肆招兵买马,引入投研人才、搭建更为完善的投研体系,以实现公募业务的增长。

尤其是在资管行业,投研人才的人力成本是一家公司的主要成本,相关人员的引进和变动情况,也是观察一家资产管理或基金公司的重要窗口。

过去两年,东证资管管理层与明星基金经理连续离职,屡屡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这家率先起步、并做出成绩、诞生数位明星基金经理的券商资管子公司,遭遇了明星员工的连续跳槽。

最早是公司董事长王国斌离职投身私募,后来是继任董事长陈光明离职,创办了新公募睿远基金。睿远基金的成立,又引得一些曾经与陈光明共事的东证资管员工跳槽而去。

尽管东证资管不断宣称有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梯队,但中坚力量的连续离职,还是让这家率先起步的券商资管子公司不得不从市场上招聘基金经理和研究总监。

相应的影响也已经有所体现。

有接近东证资管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过去一年,东证资管的产品没有以前好卖,券商母公司也没少发动销售力量为东证资管输血。

管理层及明星基金经理的变动,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可能是原有销售渠道结构的改变,这也对本身规模的变化产生影响。”前述接近东证资管的人士称。

不过,不管是用什么方式,东证资管在过去两年结构性的牛市中,至少没有退步。根据Wind数据,2021年Q1-2022年Q1,东证资管在公募行业的非货基资金管理规模排名分别是20位、18位、20位、20位、20位。

与之对应的,则是同样背靠头部券商的华泰证券资管和国泰君安资管,在过去两年大肆招人并构建投研团队。

2016年就拿到公募牌照的华泰资管,和2021年拿到公募牌照的国泰君安资管,在最新的公募非货基规模排名中,先后排在第98位和第99位。排名相对落后,前者或是因为此前对公募业务重视不足,后者则是起步比较晚。

由于分别背靠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市场对这两家券商资管子公司的发展也颇有期待。过去两年,华泰证券资管和国泰君安资管都经历了高层变更和积极引入基金经理等投研人才,以使其公募业务获得更好的发展。

华泰资管先是聘任了有公募背景的聂挺进作为总经理,而后又连续从公募挖来投资总监和基金经理;国泰君安资管亦经历了副总裁离职、董事长更替,并从公募、险资分别挖来了权益投研总经理及基金经理。

“这样的连续挖人需要公司管理层面给出支持和决心,毕竟,市场上好一点的基金经理工资总包的报价都是比较贵的。”有券商资管人士称。

而至于到底挖来的基金经理们有多“贵”,该名资管人士未具体透露。“最终还要结合其所在的公司风格来看,有些基金公司的招牌基金经理上限是数百万。而像华泰资管和国泰君安资管,还要挖到能承担起投、研总角色的人,付出的成本不会小,因为这些投、研总们,不仅要带领团队做好投研工作,还要帮助搭建好一些投研框架和体系,甚至有些人可能会背负管理规模的KPI。

根据Wind数据,2019年-2021年,国泰君安资管非货基规模在公募行业中的排名分别是第77位、第87位、第93位;华泰证券资管非货基规模在公募行业中的排名分别是第66位、第86位、第99位。

尽管在激烈竞争的公募行业里,上述两家资管子公司并没有通过挖人达到快速积累起规模、并提升行业排名的目的,但其在公募业务积极布局的措施、以及背靠头部券商的资源,倒也让上述华泰证券资管和国泰君安资管在未来的表现值得期待。

此外,对于券商资管子公司来说,尽管经历了多年发展,但大部分机构目前的公募型产品中,还是以债券型产品、混合型产品居多,真正纯股票型产品的管理规模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甚至Wind数据显示,在2020年末的时候,财通资管和渤海汇金资管的股票型产品管理规模均为0。

过去两年,财通资管、中泰资管这两家资管子公司亦在引进权益类投研人才。例如财通资管加入了来自险资、公募的基金经理,中泰资管则引入了明星首席经济学家姜超作为联席首席投资官。

对应的,两家机构也希望在权益产品上有所增长。而尽管加入中泰资管后的姜超,管理的“中泰超新星1号”在管理产品一年后,把净值从1做到了最低的0.6677,亏损了33%,但中泰资管在权益产品方面赚到了市场关注度却是实打实的。

另外,长江资管、渤海汇金资管、浙商资管均有一些人事变动,但前两家主要是管理层的变化,浙商资管则是引入了新的固收投资负责人让市场有所关注。

2020年以来持牌券商资管子公司重要人事变动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21世纪经济报道整理

(作者:王媛媛,实习生张馨心 编辑:巫燕玲)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