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张鹏拥有9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鹏华基金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现担鹏华基金任权益投资二部基金经理,管理鹏华策略回报混合、鹏华价值精选股票等多只基金,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本期分享中,张鹏阐述了自己对于制造业的投资思路,并对权益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势进行了剖析。

金句:

1、选股的框架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因行业而异。其实每个不同的投资者心里面应该都会有一个选股的框架,这些框架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你把自己的框架不断地去扎实、去深入、去修正,让它能够成为一个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为你谋取超额收益的利器或者法宝。

2、虽然成长这两个字其实可以拓展很多含义,但我认为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壁垒的扩张,第一要有高壁垒,第二要有扩张。高的壁垒其实就是指一个企业得自己有禀赋的扩张,而不是瞎扩张。

3、我们看到有一些上市公司会增发,这个时候其实要去分析它增发之后带来的扩张到底是创造价值的还是毁灭价值的,它有没有这个能力,在扩张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使自己的扩张是能带来实质性成长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成长的背后其实是有壁垒的扩张。

4、大家平常的框架往往更多关注什么东西能买,但我觉得一个完整的框架应该包括什么时候买,买什么,同时还涉及到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考虑卖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

5、我认为风险控制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个,要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底线有足够清晰的认知,第二个就是不断地追求更广阔的、更大的能力圈、能力边界。

6、实际上作为专业投资者,你的核心优势,也就是说你替投资者管理钱、管理基金,就在于对价值的判断和对风险的评估上,这个背后是需要不断完善和长期打磨的体系和框架,需要勤奋、紧密的跟踪和长期的深度分析以及研究,才能在市场波动中做出独立、差异化的收益。

7、在当下市场下跌或者市场波动的时候,心态上难免会有波及。但我觉得作为专业投资者就是需要有这个能力不断地迭代自己,让自己能够拥有越来越强的能力去面对市场波动、市场下跌,以及它所带来的心态的波动、焦虑和压力,让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理性空间里面。

抓住泛制造业发展黄金时期

挖掘高壁垒扩张型优质个股

Q1:如何看待市场风格的快速变化呢?

张鹏:今年的市场风格变化确实是非常的快,我觉得一个核心的大原则,还是坚持能够在长期的时间尺度上寻找到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一季度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调整,板块的分化比较大,轮动也比较快。从年初的汽车、传媒开始涨,开始调,再到后续的新能源、医药、半导体、交运等等,大部分板块在下跌趋势中是轮动涨跌的,没有明显的主线,整体呈现一个下跌的趋势。其中只有稳增长的主题,包括地产、还有钢铁、煤炭这些板块产生了相对持续的行情。这个背景下,我觉得猜测和压住某个方向和板块的胜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会尽量保持和观察一个均衡的持仓结构,以适当的价格买入优质公司,等待它未来成长的机会。在买入了之后也要做紧密地跟踪,这样才能够持续地知道自己买的东西到底适不适合在下跌的过程中继续买入。同时,也要保持持续地研究和挖掘,争取能够寻找到新的一些发展主线,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创造显著的超额收益。

Q2:对于估值相对比较高的成长板块和估值相对比较低的稳增长板块,您是怎么看待这两个风格今年的发展趋势呢?

张鹏:其实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边就是所谓稳增长的相关板块,一边就是呈现高估值特征的成长板块。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哪个板块好和哪个板块不好,它本身是一个节奏不同的问题。从节奏上来讲,实际上我们回溯数据,可以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2021年Q2的时候,从那个时期开始,整个民众的储蓄意愿上升,企业的长期支出意愿下降。当时中央定调,说要在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窗口期之内,开始调结构。但是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宏观环境要稳定。现在我们有疫情,海外有战争、美联储那边又加息。宏观环境出现了一定的不稳定,宏观经济的压力其实比较大。在这种背景下是不是还要坚持调结构呢?我觉得长期还是依然要坚持调结构,向着双碳能源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这个方向去走。但是短期我们也要兼顾维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所以说所谓的稳增长和高估值的成长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只不过是节奏的前后而已。

从逻辑上来看,我们其实也是需要先通过稳增长板块,比如说基建、地产链、建材等一些板块适当性的刺激,把宏观经济稳定住。从长期上来讲,我们需要坚持调结构、产业升级等方向,在中短期之内,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稳增长板块带来的一定的超额收益,以及去对冲成长股估值下杀带给组合回调的风险。

Q3: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以一年的维度来看,您有没有哪些看好的行业或者赛道?

张鹏如果说以一年的维度来看,年内我可能认为依然是维持资产价格周期高低切换这样一个过程,很难说稳增长,像低估值这些板块,就一定会有持续的行情,或者说高估值的成长的板块,他们的估值就一定是持续消化的过程,我觉得更多还是此消彼长波动的态势。在这个波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板块所处的资产价格周期了,高估值的板块可能依然面临着估值消化的压力,但是低估值的板块如果上涨过多,又回到合理甚至是稍微高一些的水平,那就要注意是不是这时候又存在了一些风险了。如果说到具体的板块,比如说医药板块,实际上它的资产价格周期已经处在比较低的位置了,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关注起来,慢慢形成一些持仓的,甚至在年内就有可能形成困境反转的,比如说像养殖,像一些可选消费的板块,还有包括如果看一年期,稳增长、基建、地产等板块,可能还是有一定的超额收益的机会。

Q4:从长期的视角中来看,您更看好哪些方向?

张鹏:从三到五年来讲,我是看好中国泛制造业的各个环节的,虽然在短期他们会有估值相对偏高的状态,同时叠加疫情影响,受到了包括原材料通胀带来的压力,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尤其是三到五年的维度来看,我觉得久期拉长,有些本质的规律其实是难以变化的。比如像欧洲和中国的新能源,会持续保持一定的发展力度,同时你再回去看传统能源,其实也是难以抛弃的,因为如果你迈得步子过大的话,传统能源所能起到的一些优势就被你一并抛弃了。比如像煤电、火电,它输出的供给曲线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做新能源的一些补充、调峰等,是不能被直接抛弃的。综合来看,分析中国的工艺,包括原材料池、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自主化率、海外环境对我们的挤压等因素后,目前其实是我们泛制造业、大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Q5: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逻辑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的?

张鹏:实际上在制造业领域里面,无论是是技术突破,还有自主替代的方面,在过去几年,大家也能感受到困难重重,受到海外制裁的影响,有些材料我们的研发难度也非常高。举一个例子,比如这几年大家都开始买国产品牌的汽车了,在几年前的时候你并不会买。因为自主品牌的汽车如果想要做到跟海外一台普通的汽车差不多,有可能即使卖同样的价格都不挣钱,要么就是稍微挣点钱,可能成本比价格还要高,或者可能质量不行。但是这几年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门槛,来到了这几年的窗口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年明显能够感受到,它的自主突破并不是呈现一个直线的发展趋势,而是一个阶梯状的上升区间。这背后需要有基础的材料池、基础的工艺池,需要积累大量的控制、合成工艺等实验的数据库,需要组建大量的人才团队,不只是花了钱就可以的。

过去五年、十年、二十年,其实我们一直在做这个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汽车也好、飞机也好,还是小到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包括像碳纤维,它都会以很快的速度开始进行自主替代,以很快的速度提升渗透率。这就意味着一旦跨入这个门槛之后,面对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只要你能做出来,那这个东西瞬间就可以放量。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看到大宗商品,五年前像各种化工品的进口依赖度都要接近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大部分都在一半以上。可是现在已经能看到我们的成本(供给)曲线在全球已经晋升成为投资额较大的、化工品附加值和制作复杂度也较高的产线,这个是突发吗?当然不是,但是前面那三年可能看不到,因为它始终在做小试、中试,在想着这个设备怎么去调配,资源怎么去匹配,港口、产能区园区怎么去做?表面上看好像是突发,实际上是已经积累足了就跨过了这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之后,后面我们就会迎来制造业自主可控,甚至创新的局面。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汽车,汽车这个行业我最近两年看得比较多了,你会发现其实目前在智能化水平上,就是电池等各个环节的供应链,我们都已经达到全球最前面了。汽车是工业上的明珠,汽车智能化又是工业明珠里面最确定的产业趋势。在智能化的过程中,现在几乎像我们常常熟知的宝马、奔驰、奥迪这些品牌,包括一些七七八八的合资品牌,他们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我们的自主品牌。可以说我们自主品牌现在唯一的敌人基本就只剩特斯拉了,在两三年前你是绝看不到这一点的,那现在我们除了自主品牌之外还有什么?还有一些新势力,比如还有一些互联网的企业,还有一些电子制造的企业,像华为、百度、小米,包括像一些制造业环节的公司,像立讯,他们几乎就是利用了中国全产业链布局,各个环节都有强玩家的优势。

Q6:在中国制造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了非常多优质的上市公司,对于优秀的制造业公司,您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张鹏:实际上选股的框架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因行业而异。其实每个不同的投资者心里面应该都会有一个选股的框架,这些框架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你把自己的框架不断地去扎实、去深入、去修正,让它能够成为一个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为你谋取超额收益的利器或者法宝。从制造业的投资框架来看,包括竞争格局、供给侧的变化、需求侧的变化、工艺技术的突破、管理层、估值等等,因素其实是非常多的。我觉得两点最核心的,第一个就是高壁垒的扩张,这个其实是成长这两个字的扩展。就是我们去看一家制造业企业,它必须具有强成长性,它的强成长性可能来自于这个产品未来需求巨大的市场,也有可能是来自于竞争格局的改善、竞争对手的退出,也有可能是来自公司自身的创新等等。虽然成长这两个字其实可以拓展很多含义,但我认为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壁垒的扩张,第一要有高壁垒,第二要扩张。高的壁垒其实就是指一个企业得自己有禀赋的扩张,而不是瞎扩张。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在过去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就花了钱投资下去,产能扩出来,但生产的产品和成本不具有竞争力,那么这套产能相对于别人来说是竞争不过人家的,这个市场没有存活的空间,那这个钱就白花了。如果钱是白花的,就还不如不花。也就是说没有壁垒的扩张,实际上不仅不创造价值,还毁灭价值。

所以说我们看到有一些上市公司会增发,这个时候其实要去分析它增发之后带来的扩张到底是创造价值的还是毁灭价值的,它有没有这个能力,在扩张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使自己的扩张是能带来实质性成长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成长的背后其实是有壁垒的扩张。

那么壁垒可以指什么?壁垒可以指资源壁垒,比如说有矿,这个很简单,你直接是卖油的,像三桶油,尤其是像中国海油,你的特点就是你的矿比别人的矿好开采、成本低,这就是你自然资源的优势。再举一个小例子,比如说半导体制造里边需要用到一种材料叫做建设靶材,比如铜靶,它是用电子轰击一个纯铜版,把铜的原子溅射出来,去非常均匀地镀到我们的基板上、衬板上。但是各个地方的铜的矿不一样,导致制造出来的铜靶的质量也都不一样。你没有这个禀赋你怎么办?不是说你做逆向工程就能做出来的,用的铜矿就不一样,就无法匹配标准。

除了资源壁垒,还有工艺壁垒,也就是这个工艺和技术你懂不懂,你能不能做得出来。比如像化工里边的合成高分子、炼化里的加氢工艺,还有人才,人才其实特别重要,表面上看我们很多材料的突破是经过多年的工艺不断的实验,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它积累的一些数据和工艺的流程,以及积累的一些经验,都是来自人才团队。这个人才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烧钱是烧不出来的,他一定是依靠这样的环境,允许他犯错这样一个环境,并且有资金、有项目、有基础理论等配套不断地磨出来的。

第二点,当然还需要一个合理的价格,没有任何一家制造业公司能够保持持续长期的比较优势,技术工艺会扩散,别人能学得到,设备别人也能买得到,也能研发得出来,资源别人可能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获得,标准也会有新的竞争者、新的制定者进入。通过刚才那么一套复杂的流程和选股标准,选出来几家好的制造业公司买入拿十年也不行,要始终动态地去跟踪。比较优势一旦被削弱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去看它的股价、它的估值、它的价格是不是已经合理了。要是已经泡沫化了,同时它的比较优势慢慢地在被削弱的过程中,可能就是需要你该卖了。大家平常的框架往往更多关注什么东西能买,但我觉得一个完整的框架应该包括什么时候买,买什么,同时还涉及到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考虑卖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

Q7:在您过去整个的投资经历中,有没有什么案例能够印证您的选股理念?

张鹏:举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例子,有家公司是化工品里面做乙烷裂解制乙烯的,乙烯大部分都是用油来生产的,乙烷裂解制乙烯有个好处就是乙烷这个东西特别的便宜,因为它热值不够,燃烧又不能用,如果把它做其它东西,也不太好用。如果回注到天然气里边,天然气可能都有点嫌弃它,因为它烧起来热量不够。原来我们的乙烷气体其实是很多化工企业的副产品,浪费了也就浪费了,卖不了多少钱。后来能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国的页岩油崛起了,有个特点是它出来的不只是有油,还有气,这个气里面有很大比例的乙烷气体。如果我们能够突破乙烷做乙烯的这样一个路径,用油做乙烯,也可以用乙烷来做乙烯,是不是能够谋求比较大的套利空间呢?这个套利空间可能能达到传统用油投乙烯的利润的两倍以上。但是它的一个不好的地方在于它难,很难产业化的去做出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乙烷的资源虽然说便宜,但是大宗的乙烷的来源是非常难的,它的难度不来自于你找到这个东西,而是你怎么把它安全、稳定、持续、可批量地运输到所在的园区里边,这里面可能就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地缘因素,你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难度非常高。其实过去很多年,有很多公司在尝试做这件事情,都没有做成。

Q8:您平时如何去调研一家制造业的企业?

张鹏:首先要做大量的案头研究,包括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一些专业的工艺,公司过去五年到十年的财务情况,包括运营的情况,你都要细致地去了解,了解完之后,要跟公司去沟通交流,这个沟通交流除了和他们销售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最重要的是和他的管理层,包括总经理和董事长,你要去看这家公司的组织模式是怎么样的,这家公司未来的战略布局,发展点在哪儿?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最重要的是它的成长性。如果管理层都觉得自己不太想成长,那这家公司的投资就会被我们否掉。调研完就要去印证它到底能不能真的做得到,你需要去调研一些会说真话的人,什么样的人会说真话?举个例子,比如没有利益关系的专家、竞争对手、下游客户、官方的行业协会等等,这些都能脱离公司的主观想法,客观地呈现一些事实、一些论据,来验证能不能行,应不应该做,能不能做成。

清晰认知投资心理底线

不断追求广阔能力边界


Q1:在具体的组合管理中,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的?

张鹏:其实风险控制这个问题我觉得挺重要的。在做投资之前,我们接受的偏主流的投资框架是说,看到一家好公司,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去,就一直拿着不动,直到它的优势被削弱为止,如果因为市场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产品波动,那就越跌越买。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把这个总结为心理底线,每一个人、每一个组合或者说屏幕前的每一个投资者,应该都有一个心理底线,这个心理底线的意思直白来讲,当市场持续地调整、持续地下跌,就会有一个阈值击穿你的心理底线,一旦击穿你的心理底线,这个时候你的行为就会不理性。一旦你的行为不理性,你是没有办法依然用理性的心态去讨论它还具不具有长期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恐慌,一旦你恐慌了,即使你认为这家公司三年之内能涨到一定的市值,你也不敢拿三年。所以我觉得风险控制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去清楚地认知你的心理底线,对于专业的人士,比如说所谓的金经理,这个底线容忍程度应该是高一些的,但是也是因人而异,我觉得作为基金经理,实际上应该对自己这条心理底线把握的比较清楚。控制风险其实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对自己的认知足够强,另外就是你的能力圈最好要不断地去拓展,因为当能力圈足够大的时候,其实你能够去选择的,或者说你能够去平衡组合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完全可以在边际上有自己很坚持的一些核心的、有价值的一些长期成长的公司。但是在边际上我们可以去稍微调整一些自己的组合,让它相对来说结构更均衡一些,让它始终维持在我们的心理底线之上。那么你有没有能力,或者你有多大的能力,始终让你的组合去压着这条线走,就需要你有能力圈。这是我认为风险控制的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个,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底线有足够清晰的认知,第二个就是不断地追求更广阔的、更大的能力圈、能力边界。

Q2:鹏华基本面投资专家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对您的投研体系产生影响的呢?

张鹏: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鹏华,鹏华的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对我影响还比较深的,我现在基础的投研策略、思路理念,几乎都是和鹏华的这种长期坚持基本面研究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我觉得随波逐流、追涨杀跌,做趋势的择时,从统计学意义上没有显著的收益,只有在样本值低或实验次数少,才有可能显著偏离。实际上作为专业投资者,你的核心优势,也就是说你替投资者管理钱、管理基金,就在于对价值的判断和对风险的评估上,这个背后是需要不断完善和长期打磨的体系和框架,需要勤奋、紧密的跟踪和长期的深度分析以及研究,才能在市场波动中做出独立、差异化的收益。很多前辈,一些知名的基金经理,包括一些专业的投资人,他们能够创造长期的投资收益。基本都是基于这种深度的研究,所以我对鹏华这种价值观是非常认可,并且也是一直这么执行的。

Q3:坚持研究发现价值,坚持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坚持独立的价值判断,是鹏华基金基本面投资专家体系的重要要素,您在具体的投资研究中是如何贯彻这些要点的?

张鹏:其实刚才也部分提到了,我们的投研体系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是非常完善的。在这个流程和机制的保障下,我们是始终能够做到研究发现价值,是能够持续的、长期的、深度的研究,做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的。可能举一个例子相对来说会更好理解一些,之前研究过一个行业是钛白粉行业,钛白粉是一种超白颜料,所有白色的地方全部都需要这个东西。海外由于对环保要求高,始终用的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工艺,这个工艺的污染非常少,但是难度非常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各种指标性能也非常的好,总结起来就是产品好、污染少、工艺难度高。国内的企业,过去几年也开始要求环保,所以都面临着转型。我们就发现其中有一家公司实际上已经提前五年就开始做这个布局了,虽然过去生产其实一直不稳定,新的工艺生产没有办法保持稳定运行,但这个公司具备了在产业里不断地崛起、不断地成长的潜力。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大概接近二十场的调研,来验证它到底能不能做成,比如这个产品为什么这么难做?最核心、最难的工艺点到底在哪儿?我们通过紧密地跟踪产业趋势,去找公司,不断地去细化各个问题的难点,把每个问题都落实到位来形成投资决策。

避免短期波动影响

关注长久期投资策略

Q1:从组合管理的角度,如何看待当下的建仓时点以及建仓节奏?

张鹏:我实话实说自己在择时上相对来说比较弱,更多的还是从价值的角度去判断一家公司到底能不能买,并不是说看到一家公司还不错,价格也还合理就要买,更多的还是用扎实的、长期的研究眼光去看,去判断这家公司合理的价格应该是在什么点位上或者说什么区间里,它未来能够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空间?比如从三年来看,我可以看到它翻倍,或者说三年我可以看到它翻两倍,这就有一个赔率的问题,而通过长期的研究则可以解决胜率的问题,我们在胜率和赔率都相对来说比较不错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价值区间去匹配它的价格。如果它泡沫化了,严重脱离了合理的价格区间,那我也不会买,直到它进入到这个区间了我才会买。所以这个节奏可能更多的还是看公司有没有进入它的价值点位。

那么要不要做建仓时点的节奏判断呢?我觉得除非你在一些自己很熟悉的板块,或者很熟悉的公司上可以做一些有一定频率的择时,如果想判断短期因素扰动带来的择时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其实从长期的统计学意义上来讲,是非常难的。我自己出身理工,所以我觉得如果从长期的统计学意义上来看没有显著的收益的话,我就不愿意在短期去挑战这个统计学意义,我觉得这是没有价值的。

Q2:可否给基金投资者提一些投资建议?

张鹏:我发现大家的问题普遍有一个特征,就是涨得时候过度乐观,跌得时候过度悲观。我觉得这个本身是人性里面有一些底层东西很难去规避。我们即使通过不断的自省和打磨,也只能慢慢地改善。我想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关注长久期的东西,这个长久期的东西既是可以关注在长期内能够创造持续收益的基金或者基金经理,也要关注能够在长久期之内能够创造持续收益的基金公司等等,这样在筛选应该投什么样的基金产品时,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去考虑、去衡量,投这个基金的收益率到底对不对,到底好不好,到底有没有带来资产保值增值的价值。因为短期的波动实际上是几乎不可能猜得对的,这个是统计学意义上,我一直在强调这个,这个是无法挑战的,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果这个挑战不了的话,过度关注短期的波动,就会导致做出大量的错误判断,不管是应不应该去投资基金,应不应该加仓等等。在长久期上,有些本质的规律是不会变化的。比如我们看好中国在未来的产业升级转型、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是能够有持续的超额收益的,是能够创造持续的价值的。从这个维度上去做一些判断相对来说会有更大的胜率。

Q3: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张鹏:在当下市场下跌或者市场波动的时候,心态上难免会有波及。但我觉得作为专业投资者就是需要有这个能力不断地迭代自己,让自己能够拥有越来越强的能力去面对市场波动、市场下跌,以及它所带来的心态的波动、焦虑和压力,让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理性空间里面。

实际上去年九月份那一波下跌,我的压力可能比现在还要大。因为那一波里有一些我比较看好的板块短期调整幅度比较大,但是后边又涨回去了。我自己的办法其实就是回归初心,问自己为什么到这个行业里来?也问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个岗位上来?听起来挺像鸡汤的,但是我是真心这么想的。因为我觉得如果你不回归初心的话,就会陷入虚无主义,如果我只是为了工作,打一份工,挣一份钱,在它的边界上你就会发现是虚无的,没有支撑自己的目标和动力了。那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是要创造价值,我也读了很多年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读书的目的,我觉得第一是不后悔,第二是创造价值,要为自己身边的人也好、要为这个社会也好、要为百姓也好、要为国家也好创造价值。一旦想到这个的时候,我就会去用这个标准来反思,我自己过去做的这些操作,我的投资策略,我的投资思路对不对?有错吗?是不是有一些不是冲着创造价值去的?如果我用这个标准来反观自己过去的操作,每一个我其实都是冲着自己的专业性来为基民的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时候,那也算是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价值,那么我内心波动就没有那么大了。后面再做的时候,我还是会本着这样的初心,就不会太多的被短期波动所影响了,因为过大的波动对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影响其实特别大,会让你每天非常的疲劳。如果你的疲劳是因为去看公司、财务报表,去研究一个产业,那仍然还是在创造价值的。我是不断地在用是不是创造价值这个点,来回测自己的操作,回测自己的心路历程,那么我就会对短期的波动相对来说脱敏,就会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我的压力更多是来自于反思,这个东西下跌到底是短期的调整?是我看错了,逻辑错了,还是说只是短期的调整?我觉得这样至少没浪费精力。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国基金运作时间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盈利及最低收益,其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的保证。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完整业绩见产品详情页。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投资者在做出基金投资决策时,应认同“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基金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导致的投资风险及亏损,由基金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确认已知晓并理解产品特征及相关风险,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证券:
  • 鹏华价值精选股票(206012)
  • 鹏华策略回报混合(00498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