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体斌:我觉得首先要学会回归常识、回归本质。

研究失败比学习成功更重要,因为我们从失败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从成功经验中学到的更多。研究失败,首先不能忽略常识。这次青海省投破产重整,人们在震惊之余,突然醒悟过来,原来忽略了一个常识:国企的“金字招牌”不等于市场上永不破产的“免死金牌”。借钱到期是要还的,企业老不赚钱是要倒的。

近几年,我在川投内部大会小会上多次强调树立危机意识。“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可能有些人已经听麻木了。作为性质相似、体量相仿的兄弟企业,如今青海省投倒下了,“狼”真的来了。

相信很多川投人这次有了唇亡齿寒的震动:“川投是政府投融资平台,但归根到底首先是一家企业。企业的本质就是要求效益,效益不好就只有破产关门!”——这个回归常识、回归本质、重新定位的过程,可能对有些川投人来讲非常痛苦。

但一个人、一个企业要不断成长,注定要经历痛苦的磨砺。那些不能承受成长磨砺、不能与川投同步成长、不能为川投创造价值的企业人,将不得不退出川投的事业平台。

相比青海省投,川投的幸运在于传统主业水电能源盈利能力改不错。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能源一家独大,其他产业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目前已经形成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比较薄弱。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要素保障压力大、成本费用上涨、资金链紧张、项目投资受限、运营效率偏低等问题。

尤其值得警醒的是:川投因为不断“自我造血”式发展,负债率持续攀升,融资难度持续加大。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川投集团累计带息负债同比增长45.8%,带息负债比73.6%。

集团本部更是长期因净资产小于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出现了新增融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和业务拓展。尤其是近几年,新设公司、新投项目尚处于建设期、孵化器或培育期,投资资金大部分来自融资,且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检验我们的“造血机能”,新产业的利润贡献仍然薄弱。即使川投近年来花大力气在集聚人才,积累资本、技术等方面做了一些扎实的工作,但新业务新增的正向现金流还远没有达到充裕地步。新兴产业是否可以持续跟上行业发展的脉络、是否能较快形成强大的赢利能力,现在都还不容乐观。

此外,川投也存在部分投资“大手大脚”,有些钱并没有用到刀刃上等现象。各项成本“跑冒滴漏”,投资输“营养”,结果却“吸收不良”。具有造血干细胞的“肌肉”转化率不高,没有形成太多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些投资并购的项目净资产收益率较低,反而成为了拖累集团公司发展的“包袱”。

这样症状,都是风险点。且四川与青海同属西部内陆省份,区域支撑能力目前还无法与沿海经济强省相比。在外部宏观环境方面,川投同样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头顶着同一片“天”,脚踏着不同的“地”。

选择决定命运,格局决定结局。站在后天看今天、看明天,倒下的国有省级融资平台,它是第一个,但可能并不是最后一个。新时期的中国企业淘汰赛已经加速,那些低效率、不创造财富的国企平台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下一个倒下的,一定是盲目乐观、不正视问题者;一定是改革停滞、创新乏力者;一定是习惯安逸,浑浑噩噩者。

我想,对于青海省投,川投如果“哀之而不鉴之”,亦将使后人复哀川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