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拉斯特维德在金融市场沉浸多年,曾担任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员、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家,而后于20世纪90年代转进电信与软件产业,创办数家高科技公司。其著作和论述广受追捧。除了《金融心理学》之外,拉斯.特维德还著有《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创新力社会》等经典畅销书。

“股票市场波动印证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是数百万人对这些事件将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未来的认识。换句话说,股票市场是由人组成的。“——Bernard Baruch

详述股票市场的四项基本原理

1. 市场走在前面

“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相信大部分读者对这句话并不陌生。此话实际来自巴布森的书籍——《积累财富用经济晴雨表》,在这本早期著作中,他总结了股票市场和经济走势的关系:

“事实上,如果不是人为操纵,商人们几乎可以完全利用股票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晴雨表,而让这个大市场的管理者承担收集必要数据确定基本条件的一切费用。”

巴布森并不期望某个小公司的股价变化能预测公司的未来,但是,如果把所有公司加在一起,整个股票市场就能准确预测经济总体的发展。并且,这份晴雨表在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中通过了严格的测试,对此我们稍后论述。

2. 市场是非理性的

由第一条原理,我们注意到:市场对经济具有一定的指示性。然后,市场这份经济的晴雨表,有时也会失效。比如

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

郁金香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是1559年,因参议员赫华特的喜爱,引起上流社会的注意,随后成为时尚与身份的象征,其价格也年年上涨,最后达到天文数字。

在1634年,一株稀少名贵的郁金香竟等价于24车粮食、8头肥猪、4头奶牛、4桶啤酒、1000磅奶油和几吨的奶酪。郁金香的繁荣引起国外资本和投机客的注意,继续哄抬价格。到1636年,传闻乌得勒支的一位酿酒师,竟愿意为了三个郁金香球茎而卖掉他的酒厂

结局不言而喻,人们开始质疑它的价值,价格的崩盘紧随其后。直到很多年以后,荷兰才逐渐从郁金香泡沫的崩溃后恢复过来。

1711-1720年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

牛顿是高度理性的物理学家,但也没能逃过非理性情绪的趋势,依旧深陷于南海泡沫。正如他的经典名言:“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却无法测量人性的疯狂。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表面上是一家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实际上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南海公司不断贿赂政府,夸大业务前景,因而大受外界追捧;同时,当时的英国社会储蓄膨胀,市场投资机会稀缺,致使南海公司的股价半年左右从120英镑急涨至1000英镑。与此同时,南海泡沫促使更多的股票泡沫诞生。越来越多的“公司”,什么都不干,仅仅出售计划、概念和希望,就能使得人们抢购其股票。一时间,“人人都变成了投机派”,连理性的物理学家牛顿都未能幸免。

当然,虚无的狂欢之后自然是一地鸡毛。当人们发现,南海公司从未真正成功地从事过任何规模上的南海地区贸易后,股价飞流直下,一个月内暴跌85%,金融界惨遭一系列的破产风暴。

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

1921-1928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加4%,而1928-1929年,则增加了15%。当时的社会,通货膨胀率很低,新兴工业四处萌芽;乐观主义盛行,资金成本低;美国股市在经历1926年短暂的反转下跌后,月月创新高,由此诞生一代炒股致富的人;从1927年初到1929年秋,信托投资公司总资产增加了10倍。股市不断飙升,极度乐观的情绪蔓延,连“权威”的商学院教授费雪都开始宣称:股市似乎到了永恒上涨期。

巴布森在1929年9月5日发出警告:股票市场即将崩盘。但迎来的只是人们的嘲笑。最终,崩盘确实降临,且远比巴布森预测的严重许多。在三年的时间里,工业股票跌去原市值的85%。

以上三个故事表明,市场有时会完全沉浸在希望、贪婪和恐惧的非理性感情中。心理学或许能够部分解释人们如此行动的原因,但这种“群体现象”的答案,却存在于数学领域——混沌。

3. 市场是混沌支配

拉斯特维德认为,经济和金融均衡系统服从蝴蝶效应和分叉规律,或者说,服从混沌规律。

蝴蝶效应

相信大多读者对“蝴蝶效应”并不陌生,用金融学的语言来表达便是:“布鲁塞尔的一位老人卖掉一些国债,都有可能引发日本的崩盘。”它源自爱德华.洛伦兹的气象学计算机模型,尽管初始变量只相差千分之一,计算机连续计算后的模拟结果却相去甚远。这种关系不仅对复杂系统适用,也常出现在不稳定的简单非线性模型中。下图便是蝴蝶效应的直观表现。

分叉规律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罗伯特.梅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了一套模拟鱼的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其中一个参数是描述鱼类的繁殖趋势。他发现:该参数取最小值时,鱼的数量会自然消亡;若将该参数值逐步增大,鱼可以生存下来,并达到某种平衡状态,且值越大,平衡数量越大;然而,继续增加参数的值到达某一临界点,曲线会突然分裂成两支,鱼的数量在“两个平衡点”之间震荡,此为分叉现象;当进一步增大繁殖趋势,原来的两个平衡点变成4个,8个,16个,32个… 鱼的数量也不断震荡,永远稳定不下来,最终形成混沌现象。

经济和金融系统就存在着固有的长期不可预测性。我们可将此问题与同在湍急的河流中漂浮的树桩做一比较:即使我们知道所有的流体动力学知识、水流和河床的形状,我们依旧不能计算几米后树桩在哪里,同样也不可能根据它现在的位置推断出它是从哪里漂过来的。经济学的情况与此类似。

因此,在混沌理论的信仰者通常认为,预测长期事件和长期定量分析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正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描述的那样:

“根据真正的长期预期做投资,实在太难,几乎不可能。凡想如此从事者,较之仅想对群众行为比群众猜得略胜一筹者,其工作较重,其风险较大。而且,假设二人智力相等,则前者容易出大错。”

4. 技术图形的自我实现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曾在1987年10月的全球股市崩盘中,向2000位个人投资者/1000位机构投资者发出问卷,询问买入卖出股票的理由和对“真实价值”的看法。在收回的605份/284份问卷中,他发现,影响投资者卖出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并非经济消息或政治新闻,而是价格变化本身。而在崩盘之前,尽管超过68.1%的个人投资者和93.1%的机构投资者认为股市被高估了,但他们依旧在买进股票,“真实价值”转瞬即逝。

假如成千上万的市场参与者在相同的技术图形上画着相同的线,或在个人电脑中装入相同的程序。那么,尽管一种模式只是偶然的重合,但使用它的券商/投资者多了,便会形成强烈的信号,例如,37.3%的个人投资者和33.3%的机构投资者认为200日移动平均线就是股市的长期趋势线,我理解,这便是技术图形的自我实现或自我强化,本质在于技术分析产生的心理效应。但是,拉斯特维德强调,如果所有人都适用同样的技术分析,那么效果就不会自我实现,而是自我毁灭。

拉斯特维德在书中举例:设想市场由1000位实力雄厚的投资者组成,其中900位是思维同步的技术派,余下100位是基本派人物。所有人都是多头,市场稳步走高。但当价格到了某个位置,比如前期高点,900张卖单同时抛出,价格直落千丈。一段时间后,市场重拾升势,100位基本派人士谨记教训,在达到上次价位时便退出观望,所有的1000位投资者都成了技术派。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与上次不同:首先,接近这个价位时便无人想买。其次,越来越多的人会提前溜走。因此,这个价位永远也达不到,技术图形最终自我毁灭。

在拉斯特维德眼中,真实的市场往往是:互不相识的技术派兄弟猜测彼此想法,共同控制市场,形成各种美妙的模式和图形。图形演化,等到所有人都能看出时,便自我化解。但与此同时,新的技术派兄弟又将探寻出新的图形变化… 由此,技术图形不断形成、自我强化、再自我毁灭,循环往复。

小结

拉斯特维德在《金融心理学》一书中,花费了较长篇幅介绍“市场的基本原理”,笔者读完受益匪浅,因而花整个篇幅论述以上内容。在更好地认识由“人”构成的市场,认识市场中“人们行为模式的心理效应”之后,我将在《金融心理学》第二篇读书笔记中详细论述人们在“趋势市、平衡市、转势市、崩盘市”的心理状态。

(中融基金 李沁逊)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章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章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将此作为投资或决策依据。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该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请您了解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

历史文章:

1、【读书专栏】《聪明的投资者》

2、【读书专栏】《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3、【读书专栏】《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4、【读书专栏】《笑傲股市》-上(选股篇)

5、【读书专栏】《安全边际》

6、【读书专栏】《怎样选择成长股》

7、【读书专栏】《超级强势股—如何投资小盘价值成长股》

相关证券:
  • 中融添益进取3个月持有混合发起(F(014090)
  • 中融添益进取3个月持有混合发起(F(014091)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