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金二季报披露差不多了,那些顶流大佬的操作基本都是躺平,持仓股也没啥变化,真就巴菲特式投资了。
但业绩嘛,就没有老巴那么神了,统计了管理规模500亿基金经理上半年业绩排名情况,基本都是排在倒数70%的位置。
历年顶流基金经理业绩排名
诶,时过境迁呀,想当年明星基金经理们,19、20年业绩排名都是非常靠前的,不过当时规模也小。
这两年规模大起来之后,就开始年年吊车尾了。
其实关于这个现象,我对于知乎上一个观点,表示深深认同。
就是金融投资领域,存在【不可能三角】的理论~
不是说高流动性,高收益,高安全性哈,我指的不可能三角为:
长期投资有效性指一种能长期赚钱的投资,比如基本面价值选股,不会短期失效的策略
基金规模容纳性指策略能够容纳很大的规模,不会因为规模一大就玩不转
高风险收益比指这个策略赚钱时收益高,亏钱时亏损小,丝滑
不可能三角就是说任何人做投资,都只能取其中两样,没法三样都占。
也能理解,如果你可以三样都能满足,那估计整个全球的财富都被你赚到手了。
而对基金经理和咱们职业散户而言,侧重点往往不同。
散户追求的肯定是高风险收益比和长期投资有效,毕竟资金量肯定够不上大规模。
但基金经理的终极目标肯定是管理大规模,毕竟这个决定自己收入。
虽然在基金经理在做大规模之前,只能通过高风险收益比和长期投资有效来吸引客户。
可一旦基金经理的规模真的发展壮大了,就势必要二选一了。
比如你可以一边管理可观的规模,一边保证长期投资有效,做价值投资。
好比坤坤、兰兰、治宇们,玩到后期,就只能选几只好票,躺平了。
他们可能拉长看也有收益,但真的无法兼顾风险收益比了,跌起来也是麻溜麻溜的。
换个道理,基金经理也可以一边管理客观的规模,一边保持较高的风险收益比。
好比国内的量化投资机构,九坤、幻方,海外的文艺复兴基金等。
他们管理规模大,设计出来的量化策略风险收益比高,可却无法保证长期有效,需要一直不断的测试开发最新投资策略。
毕竟量化这种东西,用的人一多,就没效果了。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主动基金而言,一旦发展到大后期,就得做出三选二的抉择...
最简单的案例,成名前的巴菲特,在没有管理大资金之前,他的年化收益高达50%,但成名后也就年化20%稳住。
还有其他知名牛散,以及黑马基金经理,早期都是画线派选手~
蓝线某基金经理业绩,橙线业绩基准
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做权益组合就是主选黑马,避免让基金经理在三选二里面做抉择。
早期想啥规模呢,先给我好好做业绩!
然后我们在黑马成名变白马之后,及时脱身,调换黑马就行~
ps:话又说回来,作为散户是不是有一丝小小的欣慰。
体量小,灵活,也是散户相比机构的一个最大优势~
因此部分牛散,可以兼顾长期投资有效性和高风险收益比,这点我倒是相信的。
但这个人群比重属实不大,而且为此要付出大量精力,比选能兼顾这两方面的基金经理,难度可要大多了....
好,今天就说这些,拜。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