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整个2022年都在风口浪尖上,某种程度上甚至不如中概,毕竟中概偶尔还诈尸一下给点希望,医药板块从年初到现在都不记得听到过什么好消息,一路重锤锤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点要复苏的迹象。
最惨的还是昨天说的CXO板块,从2021年7月1日至今,CXO板块已经下跌了41.4%,板块估值也从曾经的131倍掉到了现在的45.4倍,这一波估值杀的确实够狠。
医药生物板块自己也没好哪儿去,大盘涨它不涨,大盘跌它就一次都没落下。
目前,无论是成交额来说还是公募持仓来说,医药均处于历史地位,成交额升值可以说是接近了历史最低的位置,公募基金对医药的持仓Q2也再次下跌,只有10.07%,剔除指数基金后只有可怜的6.08%。
这里,木木大想指出一个大家都经常会有的错觉,跌的会一直跌,涨的会一直涨。
显然这个直觉是错的,不然炒股倒是简单了,每天跟着昨天的涨停板走就好,如果你也认同长期股价跟趋势关系不大,那就跟木木大一起来看看,在这生物医药疯狂下跌的半年里,这个板块的公司到底赚钱没?
医药板块下面,可以细分为8个子版块,CXO,化学制剂,中药,上游产业,医疗服务,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还有医药商业。
CXO业绩依然亮眼,上半年股价虽然大跌但是营收实现484.6亿元,同比增长63.4%,创下了行业2015年以来的新高,归母净利润123.6亿元,增长75.4%,二季度的82.4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增长了110.9%,算是除了个别周期行业以外唯一创下三位数利润增长的行业了。
H1毛利38.4%,净利率25.5%,费用率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嗯,难怪美国人看着眼红,这盈利能力虽然比不上跨国药企但是也确实不低了。
制剂 就相对惨淡了,H1盈利只增长了1.8%,归母净利润还下滑了11.8%,在集采的影响下毛利和净利率也出现小幅下滑。
制剂算是受集采和疫情影响比较大的领域了,但是集采带来的带量采购优势也会在未来体现,疫情后像华东、复星等头部制剂企业恢复两位数的增长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中药 方面,营收勉强持平(+2.9%),净利润也出现了17.3%的下滑,二季度的净利润下滑速度更甚,达到了27.1%,毛利净利率都有所下滑。
而且,节后发布了中成药采购公告,中药年内的第二次集采也展开了,虽然整体依然有政策支持,但是短期业绩继续承压应该是没跑了。
医疗服务 继续保持了高增长,14家企业营收389.3亿元,同比增长31.6%,归母净利润43.3亿元,增长63.2%,单季度净利润增长55.6%。
H1毛利整体达到了40.09%,净利率11.12%,三费都由不同程度的降低。
爱尔、通策的业绩因为疫情常态化开始回暖,加上疫情监测需求旺盛,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的业绩继续保持,三四季度依然可期。
生物制品 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上半年营收大增26.9%,而归母净利润却下跌了2.1%,单季度利润下跌更是达到31.3%。
利润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毛利下跌7.7%,净利率下跌7.5%。
生物制品其实内部其实有点两极分化,疫苗行业上半年利润下降了8%,2季度利润更是同比下跌42.1%,相反血制品增利又增收,营收增长39.6%,净利润增长19.9%。
由于上半年血制品集采价格降幅并不大(<10%),而且目前看来血浆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预计下半年血制品企业业绩能继续保持增长。
医疗器械 上半年实现营收30.2%的增长和利润29%的增长,但是二季度利润出现12.8%的下滑。
利润率方面倒是没有增长,基本维持,毛利率59.8%,净利率33.5%。
想想也正常,虽然IDV体外诊断在海外防疫躺平的大背景下大幅增长(H1利润增幅146.6%),但是耗材集采后利润下滑(-67.4%),净利率更是下跌了22.21%,跌到了16.96%。
医药商业 也是增利不增收,营收增长4.5%,利润下跌了7.0%,毛利率和净利率基本维持不变。如果疫情好转或者防疫政策转向,那么医药商业回暖是基本确定的事情,毕竟销售渠道也好零售药店也好受疫情的影响确实太大了。
总结一下,除了化学制剂和中药在集采影响下业绩下滑较多外,其他细分领域都没有股价上反映出来那么夸张,像医疗器械和CXO行业其实依然是高速增长的,而且其他几个业绩平稳的领域也是在集采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下保持了业绩韧性。
木木大认为,在上半年这样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足以证明医药板块穿越经济周期的属性,只是很多人误会了穿越周期的概念,以为穿越周期的意思是无论牛市熊市股价都很坚挺。
整体看完各个领域,加上昨晚CXO的分析,木木大会继续持有医药和医疗器械基金,并且未来加仓很可能加到医疗器械里去。$医疗器械ETF(SZ159883)$
其实目前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已经失效,毕竟股价是近两年炒上来的,跟过去的估值已经失去了对比的意义,所以很难说会不会继续被杀估值,但是从业绩的角度来看,估值已经进入合理甚至偏低区间。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