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公司介绍:

北京力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码科技”)成立于2017年,秉持“让保险经营更简单”的企业使命,基于AI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优化保险产业链成本结构,重塑行业价值,为广大保险经营者提供保险产品供应链、保险经营管理SaaS以及客户成功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性“互联网+”解决方案,助力合作伙伴降本增效,提升保险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一个自主可控、开放、共赢的数字化保险生态圈。

目前,其分支机构已覆盖北京、天津、广东、山东等全国20余个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已累计合作保险公司超100家,对接保险产品超1500款。同时,公司稳健的经营风格和极富前瞻性的商业模式也广受行业内外认可。

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保险中介都在往数字化方面转型,而其中一个核心方向就是SaaS。目前市场上SaaS公司非常多,以此给保险中介们提供了很好的数字化转型载体。那么,何为保险业SaaS?各大保险中介在数字化探索道路上行进到哪一步了?

近日我们连线了力码科技VP兼战略投资部总监戴建军老师,一同探讨了目前保险中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SaaS,戴老师还以力码科技为例分享了如何帮助中介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并对保险科技公司在产品开发上如何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来自该场直播。

Image

如何看待保险业SaaS?

 

保险业SaaS,是基于保险机构提供相关产品供应链和服务等要素,专业的SaaS保险科技公司依此为B端用户创造智能化、线上化、信息化的综合服务。为B端服务的价值。

以力码科技为例,力码不是一家典型的SaaS公司,SaaS是力码提供各类服务的载体,类似与手机的操作系统。其核心目标是希望把保险公司的产品、保险销售的各类经营服务能够快速地触达到保险销售机构,从而解决行业里供给和销售两者间隔离、生产经营资源分散的痛点,以数字化为手段,为销售端的成长提供经纪化转型、创新和生产经营土壤,促进销售端的可持续成长。

在此目标之下,力码科技给合作企业提供了整个全链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可以帮助销售机构去做数字化转型。在打造数字化过程当中也提供了包括风控、核保、理赔、清结算在内的一体的数字化服务,然后让整个销售机构能够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

Image

保险中介的信息化进展如何,

有哪些症结所在?

2021年12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推动行业实现信息技术投入占比超过1%、信息科技人员占比超过5%的目标。在服务能力方面,提出推动行业实现业务线上化率超过90%、线上化产品比例超过50%、线上化客户比例超过60%、承保自动化率超过70%、核保自动化率超过80%、理赔自动化率超过40%的目标。

不难看出,信息化成了监管对保险中介的硬性要求,目前保险中介的信息化进展情况如何?又有哪些症结所在?

第一,保险中介主打业务方向不一样,所处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也有差异。

就目前整个保险行业发展来看,保险中介在信息化道路探索大概分成两类。一类保险中介本身所作业务比较新奇,主要从线上互联网获客,由于业务特性,决定了其本身经营方式核心在于线上。因此,这部分保险中介对信息化系统的需求愈加强烈,也在比较早的时间内完成了自己内部信息化系统的搭建。

另一类传统保险中介,由于其长久以来依赖线下业务,很大程度上对打造新信息化的动力并不是很强,而随着监管要求的深化,比如必须要有核心系统支撑、信息化服务的搭建等等,这就迫使一些传统保险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部信息化构建。

综合而言,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在里面。

第二,成本问题是始终绕不过的坎儿。

构建一整套隶属于企业的成熟数字化体系,注定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投入的事情,对成本的消耗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者更为关注的是数字化前端能不能够给业务带来实质性增长,从而拉动收入增长。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了其对整个 SaaS 的付费的意愿是比较低的,这也是众多 SaaS服务商所面临的核心难题。

第三,各大保险中介对数字化的诉求是不一样的。

由于市场上众多保险中介在战略打法上都有差异,直接导致其对数字化的诉求千人千面。比如,有很多机构会有一些定制化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在落地过程当中又会有很大的区分,可能会牵扯到很多的人力去解决,而且还很难去复制。

第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光是保险行业,整个其他行业也在大力发展数字化,在做产业数字化互联互通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难题。比如,数字化人才的缺乏,没有人才的支撑,就很难对行业做一些有价值的推动,甚至不能改变整个行业的一些状况,难以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Image

保险中介的信息化进程,

离不开这三方面搭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整个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然有不少难题待解答。或许我们能从行业内优秀SaaS数字化公司作为范例,来进一步探寻他们是如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

戴建军老师以力码科技为例,重点阐述了其在以下三个创新方面,是如何助力保险中介在数字化渠道发展。

首先,在内部信息化搭建方面。力码科技提供了1070多个功能组件化,能够帮助保险中介去搭建自己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去实现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力码科技还把这些组件做得更小、更加灵活,使整个SaaS平台转化成低代码开发平台。这也就意味着保险中介机构就不需要有什么编程基础,就可以实现内部的一些数字化构建,为保险中介节约很大的运营及人力成本。

其次,在供应链信息化构建方面。力码科技有多年的研发产品通用工厂,可以快速解决整个产品低成本的上线限和下线限问题。例如,保险中介投放的产品在平台上线,力码科技就可以把这些产品全部推给下游销售机构的后台上面。这样对于销售代理公司来讲,它的整个产品供应链就变得丰富多元,不仅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选择合适的产品给到客户,而且更重要在于代理公司不会像之前那样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签产品,也不用花更对时间和精力去跟上游客户打交道,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最后,在前端销售信息化支持方面。力码科技可以根据代理公司销售模式来提供相应解决方案。一方面在销售前端助力客户实现丰富多元化,解决客户一些销售端口信息化问题;另一方面,客户通过销售后端的信息化可以实现去规模化,降低相应成本,也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比如,客户想转型去做线上获客,以流量带动销售,亦或是基于多种销售场景方式去做场景保险,力码科技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去配合,帮助客户去实现整个数字化转型。

基于以上信息,我们也能预见的是不少SaaS数字化公司在不断服务客户中,应该积累了大量的样本。那么,保险供应链现阶段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来解决?

一是,“铺货效率”问题。之前保险业铺货效率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现在第一步先要解决掉铺货效率低下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力码科技在供应链上实现了连接上下游的互联互通,使得整个流程效率较高,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客户相关成本。

二是,整个交易过程中风险控制的问题。怎么能够让交易发生之后,使双方能够降低交易过程当中的风险问题,一直是保险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比如,如何利用数字化系统把一些欺诈理赔单过滤掉;如何去辨别最终购买保单用户的实际风险是怎样的,以及如何保证保司在后续理赔中降低交易成本等等。市场上一些SaaS数字化公司也一直在思考并做相关方面的努力,试图找到更佳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问题。

Image

解决数据不足、

使用效率低下的痛点势在必行

诚然,仅仅依靠技术工具赋能保险中介彻底实现数字化转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那么,SaaS服务商还可以做哪些事情能帮助中介公司成功?

戴建军老师认为只要SaaS服务商采用的战略方法,能回归到以帮助我们前端销售机构,让他以更低的成本去经营;帮助他们过得更好,销售得更好这一核心底层逻辑上来,都将会是成功的。

比如一款保险产品自身搭配了产品供应链,由于技术的掣肘,还额外搭载了力码科技代码平台,对其来说如果去聘请技术人员自己来打造数字化平台,人力和管理成本势必居高不下。而如果交给专业的SaaS服务商,则能够帮助他们把自己商业模式去做创新,去更好地服务用户。

当然, SaaS服务商基于客户的创新之路并非会一帆风顺,其中受制于数据不足的难题一直存在,如何解决数据不足、使用效率低下的痛点问题迫在眉睫。那该如何做呢?

第一,数据的使用一定要基于合法合规的情况之下。尤其作为To B服务商,虽然掌握了很多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隶属于B端的销售机构,因此,所有To B服务商都必须在数据上面做隔离。比如,力码科技就不对这些数据做开发,只有在销售机构授权情况之下,才协助销售机构对其自身数据可以对数据做一些数据分析工作来推动保险产品开发。不仅如此,力码科技正在和监管大数据交易官方机构合作,共同探讨制定数据资产合理利用的方案。

第二,真正能够对提升保险行业整个效率产品开发有很大意义的数据,其实还是在监管手里。在这些交易数据里,尤其是医疗数据对与保险业之间的相紧密结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有一些专家一直呼吁两方数据应该相融合,但到目前为止,全球都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模式出来,能够规避所有权数据使用、运营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违规问题。

因此,在探索这种模式过程当中,市场的每个参与者都应该贡献出智慧,促进数据的合理合法使用。比如,力码科技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就贡献出了极佳的思路。其把后端最常见的核保理赔服务做成产品化、结构化。将原来大量人工核保理赔完全转化为自动化服务,以此经过风险筛选出的风险数据贴上完全自动化识别标签,然后等着国家数据放开之后,后台就能把数据立刻运营起来。

最后:健康险未来的创新空间在哪里

最后,戴建军老师还针对现在有些人认为健康险创新没有空间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戴老师认为要从需求这一核心逻辑来分析。

一是,针对标体人群,大面的需求已经被满足了,剩下的可能是对一些特定疾病或者其他方面需求,还有一些产品创新的空间在里面。

二是,我国“非标体”人数众多,意味着他们在整个市场上很难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导致整体商业健康险的覆盖率非常低。例如,50岁以上的人群,占医疗费用支出的70%,但商业保险的覆盖仅为4%。50岁以上人群市场空间很大,但对于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的要求较高,这方面的能力,行业是比较欠缺的。利好一些专业从事产品设计和风控的公司。

三是,最近提的很多的,保险和医疗健康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也有人称其为HMO。中国的HMO和美国有较大的差异,中国最大的HMO服务商是国家医保局,而在美国是由保险公司和医院集团来提供服务的,开放的市场造就了大量HMO上市公司。国内,一些包括医社保以外的医疗服务创新就迎来了新还是有一定的发展机遇的,也对整个健康险的发展空间起到了很大提振作用。但是要做好,门槛是很高的,医疗健康服务整体是个供给少于需求的市场,需要建立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才可以创造长期价值。整合性的保险公司,将依然会面临价格竞争,很难获得超额收益。

此外因此,虽然健康险在经济下行周期的作用下,因为是非必须消费,营销上会有一些影响,而且不断地会往下探,不少险企也会为了抢这个市场售卖更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导致整个市场竞争压力变大。但是经过这个阶段下行周期后,市场可能就会上行起来,那么大家对医疗支出健康保险需求又会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整个健康险回归到正常发展阶段。

Image Image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保观最新行业报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