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说: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哪里,这样我就永远不会去那儿了。 没错,从别人失败的教训中学习投资,可以减少试错成本。为什么不呢? 今天远方就带大家后视镜一下巴菲特最糟糕的一笔投资,从他的教训中学习投资。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七十年的复利价值,无人可敌。 他的投资原则和成功案例让后来者膜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巴菲特在投资生涯中也犯过不少错误。面对错误,巴菲特基本都会承认错误,并自我嘲讽。 2010年的一次公开采访中,巴菲特说:我这辈子最愚蠢的投资就是买下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控制权。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不对呀,伯克希尔哈撒韦不是巴菲特至今一直在打理的投资旗舰么?怎么就成了巴菲特最愚蠢的一笔投资了呢? 不要急,咱们从这笔投资的起源说起。(今天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巴菲特传》值得一读,远方会抽空把正本书的内容流水账一下,莫急哈)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由两家纺织厂合并而来。一家叫哈撒韦,另一家就是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于1888年创立,伯克希尔于1806年创立,在遇到巴菲特之前,没有哪位股票投资者能够记得住它们的名字,更不谈不上兴趣二字了。 直至巴菲特入主之前,哈撒韦公司经历了一战和二战,在一战期间,因为军队对制服和布匹的需求狂涨,纺织业的利润也大量增加,在当地有3万名工人几乎都在纺织厂工作。 一战后,纺织厂陷入衰退。二战中,军队对降落伞纤维面料的需求重新刺激了哈撒韦的成长,二战结束后,哈撒韦研制出人造纤维,成为全美数一数二的男士西服面料制造商。 但纺织业,天生的缺陷是产品同质化,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终于,哈撒韦公司决定与同行业另一个公司合并,它就是伯克希尔。 伯克希尔在一战和二战中的发展历程与哈撒韦类似,几乎同样的历史命运使它们走到了一起。 两家公司于1955年合并成伯克希尔.哈撒韦,新工厂堪称是纺织界巨人,有14家工厂,12000多名工人,年销售额达到1.12亿美元。 放到今天1.12亿美元的销售额似乎不大,但在当年,那得是一个行业大龙头才能达到的销售额。 要知道巴菲特在1957年(27岁)买入的一套宽敞的五居室的房子价格才3.15万美元呀。 合并前的哈撒韦公司是由西伯里斯坦顿经营的,而伯克希尔则是由马尔科姆蔡司经营的。 这位马尔科姆蔡司认为纺织业没有前景,他的侄儿尼古拉斯布雷迪后来当上了美国的财政部长,布雷迪在1954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时的毕业论文就写的是伯克希尔公司,论文的结论十分不乐观,所以他也很快卖出了手里持有的股票。 合并完成后,由西伯里斯坦顿任总裁,马尔科姆蔡司担任董事长。而在实际经营中,这位董事长自然是不太过问公司的事务(他认为认为纺织业没有前景),主要是这位西伯里总裁在打理公司,而且是相当努力、专注。 这位西伯里总裁对于投资回报率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一味的注入资金,企图让公司持续经营下去,但过低的纺织品价格却无法让他得到投资回报。 到1961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只剩下7家工厂了,在之前的三年中,公司共注入1100万美元。但纺织业天生的属性决定了公司根本无法真正赚到钱。 到了1962年,也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完成现代化改造的那一年,公司的运营损失竟然高达220万美元。 西伯里的弟弟奥的斯坚决反对哥哥进行再投资,两兄弟的隔阂也渗透到了公司的方方面面。 另外,西伯里决定扶持自己的儿子杰克斯坦顿作为公司的接班人,而这位总裁弟弟奥的斯和董事长蔡司均认为杰克的资历不够,虽然杰克非常优秀也很努力,他们就开始悄悄物色自己满意的新总裁人选。后来奥的斯将自己的股权悉数卖给了巴菲特。 1962年末,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跌破8美元,但公司的每股营运资本高达16.5元,因此公司股价看上去像是一片价值洼地。 (股票市值低于营运资本,也就是说即便企业破产清算了,也能收回投资本金,这就是格雷厄姆保证安全边际的办法之一) 从今天的视角看,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妥妥的一枚便宜的烂公司。在远方的选股篇中,用排除法直接排除掉就可以了。 《远方问道的课程---思想篇及选股篇》 巴菲特发现公司关闭工厂的同时,会把卖工厂的收益用来回购公司的股票。 当时巴菲特管理一个七百万美元的合伙公司,于是他通过合伙公司买进了一些股票。但巴菲特并没有想过要接管公司。 巴菲特打算买入股票,再择机卖回给他们,赚点小钱。1963年,巴菲特已经成了公司最大的股东,但是他一直隐瞒着此事。 后来巴菲特参观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得知公司财务总监杰克手里有一份公司40多年的财务报表后,立即要求复印了一份。 而当巴菲特要求去参观一下工厂时,财务总监杰克斯坦顿借口自己很忙,而无法陪同巴菲特参观工厂。就是这一决定葬送了西伯里和杰克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未来。 杰克要求肯蔡司(与公司董事长马尔科姆蔡司没有联系,只是同姓而已)陪同巴菲特参观。 前文我们提到西伯里的弟弟奥的斯和公司董事长蔡司均不看好西伯里的儿子杰克,并悄悄物色新的总裁人选,而这位年近50岁的化学专业的肯蔡司就是他们悄悄看中的人选。 蔡司陪同巴菲特参观了两天。据肯蔡司回忆,在两天的调研时间内,巴菲特问了很多问题,他说: 沃伦巴菲特一直问个不停,关于营销的,关于机器的,关于我认为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公司该怎么发展,我们目前销售的是什么产品,我们主要的销售对象是谁、、、、、每个细节都被刨根问底。 老巴这调研水平,对得起他股神的名号吧?

陪同参观的过程中,肯蔡司直言公司存在的问题,巴菲特认为他找到了自己中意的人选。 行程结束后,巴菲特说了一句富有暗示性的话:“肯,我会用微信联系你滴。” 在带领巴菲特参观公司的时候,这位已经身居副总裁的肯蔡司已经对公司不抱什么希望,甚至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找退路了。(没错,这就是一个便宜的烂公司) 1964年,巴菲特已经持有很多公司的股票了。于是巴菲特与西伯里斯坦顿先生坐到了谈判桌前。 西伯里说公司刚好刚卖了几座工厂,手头有些闲钱,我们愿意收购你手里的股票。你愿意以什么价格卖出你手里的股票呢? 巴菲特说11.5美元,西伯里说你保证会接受11.5每股的价格么。 巴菲特向西伯里保证会接受11.5美元每股的价格。 然后巴菲特就开开心心的打道回府了。 如果此笔交易就这么顺顺当当的完成了,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更谈不上糟糕一说。 然,几周之后巴菲特接到一封信,就是那份回购协议,巴菲特发现回购价格是11.375元每股,而不是当初约定的11.5美元。 如果这份协议当时给了11.5美元,巴菲特会欣然接受。然,一刀砍掉一毛二分五呀,麻蛋的,这糟老头子太不讲信用。 此刻老巴在心底里骂了一百次你这个糟老头子坏滴很,不教训教训你,劳资就不是教父座下嫡传弟子。 老巴非常恼火,你欺负老实人是吧,好,劳资不卖了。劳资不但要买买买,还要让你个下课。 就这样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并拿下了公司的控制权。 然后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巴菲特买了两个伊利牌小甜筒,在小公园里约肯蔡司见面了。 34岁的巴菲特直截了当的问这位48岁的肯蔡司先生,我想让你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总裁,你意下如何? 蔡司脑袋里飘出一万个纳尼?谈话持续不到10分钟,蔡司还没有回过神来,,,,巴菲特转身走了。 巴菲特吃下了西伯里和奥的斯的股权后,已经持有公司49%的股权,平均成本15美元。 杰克因为没有带那个34岁的四眼仔参观工厂,他后悔了,但为时已晚。他觉得必须和巴菲特见一面,然后直接飞到了巴菲特身边。但改变不了什么。 杰克和他的父亲即将落幕,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投资的奥秘。 杰克见到巴菲特后,很紧张,都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了,他问巴菲特:你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巴菲特说他每年读几千份公司财务报表。 果然,成功都不是偶然地吧。 接着老巴撺掇公司召开了董事会,肯蔡司被任命为总裁,巴菲特担任公司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西伯里落幕,伯克希尔哈撒韦从这里重新开始。公司改组的1965年5月10日当天,公司股价大涨到18美元。 董事会结束后,巴菲特和肯蔡司促膝谈心。肯蔡司想要知道新主人对公司的规划,巴菲特说,任何与纱线和织布机有关的事情都由蔡司全权负责,但花钱的事情必须经过巴菲特(资本配置)。 蔡司虽然当选为新任总裁,但是这已经是一个日薄西山的烂摊子了,合并时公司有12000名员工,而此时公司只有2300名员工了,工厂数量也由14家变成了当下的2家。这段时间累计净亏损1010万美元,总资产减少了一半。 为了激励肯蔡司,巴菲特签发了一笔18000元的贷款给他,肯蔡司买入1000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 蔡司是一个四平八稳的经理人,对股票投资毫无头像,也从来不借债,他当时肯定在想:你这是要托劳资下水呀,,,,不过,劳资还是打算陪你疯一把。Image 如果持有至今(股价50万每股),蔡司的股票市值5亿元。但是无法查到肯蔡司在以后的二十年主政过程中是否有加仓或者卖出的举动。 当年巴菲特筹建合伙企业的过程中,出资的七大姑八大姨、街坊邻居们以及这什么律师那什么科学家的,大概率也都是5亿10亿左右的身价。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奥马哈小镇上到处都是精通于什么复利什么恐惧贪婪的亿万富翁老太。他们拿着大把钞票到处给老巴打广告。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巴菲特向肯蔡司讲述了一些有关投资回报的基本理论。巴菲特不追求规模,而是紧盯资本回报率。——或许这能成为蔡司持股的坚定的鸡血吧,远方猜测蔡司先生大概率没有把这1000股天文数字直接换酒喝吧。 他说:我宁愿要一个投资规模仅为1000万美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也不愿经营一个规模大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我完全可以把这些钱投资到回报率更高的其他地方去。 蔡司说,巴菲特对于把钱投资到“其他地方”非常上心。他要求蔡司把存货量和管理费用尽可能压低,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很显然,老巴一开始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仅仅是为了抽一口免费的烟头,赚点小钱,没成想,买成了控股股东,玩大了。ImageImageImage老师强调要持有30只左右股票,且单只股票不能超过持仓的,,,,早抛脑后了,34岁的血气旺啊。 既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那就请专业人士管理公司吧,而自己就躲在背后一边寻找愿意接盘的冤大头,一边紧盯“资本配置”的工作。 没错,巴菲特的目标就是专心赚差价,或者从纺织业中尽可能多的榨出现金,然后他把资金投资到其他更加赚钱的地方。 老巴想,反复扒拉着算盘,心里盘算着,反正进可攻退可守,怎么玩都不会输。要输也是拿西伯里老头输。 在1967年,公司的纺织业务获得了一些现金流,巴菲特在当年进行了一次现金分红,但每股仅仅0.1美元,此后,老巴说他在宣告分配股利时肯定是在洗手间里,从此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再也没有进行过现金分红。 思考题:老巴反复强调,估值嘛,唯一管用的就是现金流折现法,其他方法都可以扔到垃圾桶里,可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再也没有进行过现金分红,敢问,估值咋整??? 1967年,巴菲特发现了一家保险公司(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并以860万美元全资收购。 巴菲特说,纺织品行业需要不停地在厂房和设备上进行投资,因而需要消耗很多资金,而保险业却能不断地带来现金流。保费可以在前端收取,而债务可以以后再偿还。在收取保费和偿还债务之间,一个保险公司的资金就可以投资股市,而这资金就是浮存金。 巴菲特买入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有了充裕的资金供巴菲特进行大手笔的运作。 接下来的几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并购了奥马哈太阳报公司,后来又买入了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 不仅如此,老巴在随后几年还吃下了华盛顿邮报大量股权,以及全资吃下了布法罗晚报。 报纸的经营一般都有区域性,一个区域的龙头报纸就像腾讯一样,越大越有市场势力,它可以随意提高广告价格,而广告商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老巴说,全资拥有一家报纸就像拥有一个垄断的收费桥梁一样,,,你懂的。 最好的生意,就是垄断。 巴菲特在完成并购之后,无一例外,他都不会亲自经营目标公司,而是留用原来的总裁或者另外配置适合的经理人。而巴菲特要的是目标公司的现金流。 197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从纺织业中赚到的利润只有让人啼笑皆非的4.5万美元,但是却从保险业中赚取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也中赚了260万美元。 而这两个行业在年初启动时所占用的资金量和纺织业大致是相当的。此刻,老巴又想起了西伯里老儿,骂的唾沫横飞 随后一段时间,纺织业务时好时坏,1981年亏损270万美元,到了1985年,巴菲特终于把纺织业务彻底关闭。 就是这样一个脏兮兮的烟头,在巴菲特手里捏了20年,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脱手。 开局是以远低于营运资本拿到手的公司,最后还是以远低于营运资本的价格出手了,但却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后来巴菲特总结道:当声名显赫的管理者遇到声名狼藉的夕阳产业时,往往是后者的名气得到延续。 他的副董事长芒格,巴菲特嘴里的西海岸哲学家,调侃说:把葡萄干与混到一起,收获的肯定是。这老头真够毒舌的。 在后来的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购买廉价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秀企业的股权、、、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是烂公司的敌人。” 多么深刻的领悟,这差不多就是投资的(你是我的)全部。 处置纺织业时,公司所有的设备仅仅以163122美元的低价被拍卖给了一群趁火打劫的商人,这笔钱少的让人感到可笑。 1981年以5000元每台购入的纺织机,在1985年以26美元一台廉价处理掉了。估计是卖给隔壁垃圾处理站的吧。 后来巴菲特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说,我在纺织业上投入那么大的资金,却毫无起色,如果一开始就转入保险业,伯克希尔今天的市值至少会翻倍。你可以想象一下,你面前这个蠢蛋认为他可以盘活一个纺织业公司,简直太滴蠢了。 这是价值2000亿美元的教训。 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市值又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教训的价值也跟着继续创新高了,这已经是一个远超2000亿美元的教训了。 你怎么看??? 《远方问道的课程---思想篇及选股篇》 《远方的》 《给人生多一份保障》 为了美好的遇见,请转发文章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谢谢ImageImage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