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月7日讯(记者 徐红)2021年6月23日,纳微科技(688690.SH)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创下了涨超12倍的记录,一举成为A股史上最牛新股之一。

但对于这家还在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从年初推出首个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到完成苏州赛谱仪器等三家公司的并购,以及进一步完善公司团队建设包括聘任新的总经理,上市后的纳微科技很快进入状态,开启了下一阶段的发展。

细数摆在公司眼前的挑战,其实还不少。过去几年,趁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火热爆发,纳微的发展也顺势驶入了快车道,但现在核心下游却骤然降温,因此带来的周期波动,公司需要去抹平。

另一方面,虽然就公司质地而言,纳微已获得不少投资者的认可,但“好公司”往往又与“高估值”挂钩,纳微也不能例外,这就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投资吸引力。因此,于资本市场而言,纳微同样需要通过业绩的持续增长,去不断消化估值。

在光环与挑战交织的这一路上,纳微将如何打开二次成长空间?日前,财联社&《科创板日报》“掘金硬核 前瞻未来”栏目走进纳微科技,以期从专业媒体的视角找到一个答案。

谈企业创新

“立足底层技术创新,将纳微做成一家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这是在纳微科技成立之初,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江必旺博士就已经为公司定下的目标。

纳微的底层创新从高性能纳米微球这一核心基础材料开始。目前,公司的产品线中既有无机硅胶填料,又涵盖了有机聚合物填料,主要应用下游为生物制药行业。

特别是在硅胶填料的研发上,纳微科技超越国外垄断的第二代产品,率先做到第三代技术,公司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可商业化生产第三代单分散球形硅胶色谱填料的企业。

分产品看,其中硅胶色谱填料和聚合物色谱填料主要是用于小分子的分离;以聚合物基质微球(俗称“硬胶”)或琼脂糖、葡聚糖基质微球(俗称“软胶”)开发的离子交换层析介质、亲和交换层析介质和疏水层析介质等产品主要是用于大分子的纯化。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纳微发展的前十年,“寂寞”大概会是江博士的首选,“那时候基本上也就一两家公司在做分离纯化填料。”他说。但有了纳微的成功在前,如今这个赛道又涌入至少十多家,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行业的竞争。

不过,在江博士看来,这都是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要去面对的挑战,而纳微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以此构建自己的长期竞争力。

“我们不可能阻止别人的拷贝跟进,这是客观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创新,做全新的、别人做不了的创新。企业有了创新能力,就不会有发展的天花板,但如果只是拷贝别人,那么这个细分领域的天花板,就是一家企业的天花板。”江博士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在产品创新端,今年上半年纳微科技发布了比较重要的第三代硬胶亲和介质新产品、应用于大分子纯化的离子交换新产品、针对mRNA核酸药物纯化需求的核酸亲和填料新产品等。在IVD应用领域,乳胶微球、荧光微球也有一些规格实现了放大生产。

更重要的是,接下来公司还会在市场关注的软胶产品上发力。目前市场上传统的软胶产品仍不能实现单分散,公司希望能够快速突破本方向技术,实现软胶单分散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进一步拓展微球精准制造平台的能力。

谈人才引进

纳微科技成立于2007年,由毕业于北大化学系的江必旺博士一手创办。和很多科创企业一样,江博士正是纳微的研发带头人。但在颇为波折的公司发展早期,他除了要主持研发工作以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他管理事务。

“我原本不善言辞不懂销售,自己更喜欢也更擅长搞研发,但在纳微的微球产品刚刚导入市场的时候,我却要亲自拜访客户做推销。在对公司发展方向产生分歧,合伙人选择离开之后,我甚至还要临时接手公司日常管理,而当时的我其实连财务报表都不会看。”在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江必旺博士曾这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不过,这些在初创公司司空见惯的做法显然已经不能复制到现在的纳微。为此,从今年开始,纳微加速了人才引进,全方位地完善公司的团队建设。

在市场和销售端,纳微聘请了牟一萍女士为公司总经理。据介绍,牟一萍女士具有超过二十年生命科学领域的丰富经验,曾在安捷伦、GE医疗等跨国外企担任要职,并且擅长推动业务增长,战绩包括将安捷伦的色谱柱业务打造成了国内第一等。

在研发端,纳微陆续吸引了陈武博士、周新博士等多位行业顶尖技术专家的加入;在生产端,纳微有具有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管理经验的雒家良博士领导质量和生产体系提升工作。

此外,为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解决客户应用工艺问题,纳微还引入了米健秋博士作为应用技术负责人,并加大了应用团队的建设。

稳定和激励人才方面,今年年初纳微推出了上市后的首个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240万股,首次授予总人数为136人,其中包括8名公司高管、128名骨干人员,占公司在职员工人数的24.91%。

与此同时,江博士还告诉记者,纳微在上市前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同样预留了一部分股份,以备将来新进核心技术人员及业绩突出者的激励。

不过,近几年因股权激励,纳微科技也支付了较高的股份支付费用,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一定影响。其中,2023年和2024年是摊销费用最高的年份,2023年需摊销9000万元,而纳微2021年的净利润也才1.87亿元。但对此,亦有评论认为,纳微是把钱都在在刀刃上。

今年二季度,公司在股份支付费用方面有较大金额的费用摊销。但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77%,与收入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增长速度。

定义“价值”

在纳微科技的利润结构中,期间费用除了研发费用保持较高的支出之外,销售费用的支出同样居前。而其中,占比最大的是职工薪酬。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公司产品专业复杂度较高,因此需要聘请专业人士为公司提供客户应用技术支持或市场调研。

图|在纳微科技期间费用支出中,研发费用及销售费用占比较高

但事实上,这仅是纳微科技微球产品营销难度系数较高的一个表现,下游客户的分散同样也是导致公司销售费用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也正是因为微球产品下游应用的复杂与特殊,导致投资者较难对公司的价值进行量化。

“投资者需要通过建模去预测公司未来的增长,但由于微球应用下游大多是高度封闭和保密的细分行业,加上我们有不少项目本身还处于早期阶段,需求远未放量,因此投资人可获取的数据有限。这样一来,大家也就很难理解纳微定价的合理性。”纳微科技财务总监、董秘赵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纳微科技的微球材料已用于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体外诊断等多个领域。

图|纳微的微球材料可用于多个领域,目前生物医药是最大应用下游,未来还将拓展更多。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亿,较去年同期增长77%,实现归母净利润1.65亿,数据增长154%,剔除上半年合并赛谱仪器产生的投资收益以后,归母净利润增长66%。上半年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70%。

公司上半年的经营重点仍然聚焦生物医药主业。其中生物医药方面收入是2.4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74%,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2%。

不过,从上半年的经营情况看,虽然下游的分散增加了纳微打开市场的难度,但另一方面这又能够帮助公司对冲风险。

今年上半年,纳微也受到了疫情影响,主要在体现在订单延迟、物流迟滞等方面。但因为公司从去年开始重点培养的IVD相关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上半年核酸提取磁珠产品实现了3500万的收入,因此纳微仍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增长。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纳微需要用持续稳定增长的业绩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江博士告诉记者,他希望投资者能看到的更多是纳微的长期投资价值,“作为公司的掌舵人,我始终要将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有些决策在某一时间节点却有可能是有损公司业绩的”。

“但如果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能够长期持有我们,我相信纳微不会让人失望。比如我们有位投资人,当初投资100万,而15年后这笔投资已经增值至15亿元。”他说。

纳微科技财务总监、董秘赵顺也表示,希望投资者对公司有合理的预期:“纳微的业务特性决定了我们不太可能有让股价突然爆发的利好。但由于我们的每一项业务都需要仔细的打磨和培育,所以我们胜在细水长流,积微成著。”

“我们会按照我们的节奏,去推进产品研发和业务渗透。”他说。据其介绍,在牟一萍女士加入公司任总经理之后,纳微在业务层面也将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将围绕头部大客户精耕细作,双方形成更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

转身投资家

卸任总经理一职后,江博士将回归他最为擅长的角色,带领纳微孵化新技术和新产品。

“纳微拥有微球材料的原始创新底层技术,这就好比有了很好的面粉的生产能力。但有了面粉以后,我们还需要创造出各种新面点。”江博士说。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纳微主要依托苏州纳微先进微球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这一平台(简称“微球研究所”),开展高性能微球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

微球研究所由苏州工业园区和纳微科技于2019年共同设立,其中纳微科技持股90%。截止目前,先进微球研究所已累计引进和孵化6家公司,包括专门从事色谱柱耗材产品产业化的纳谱分析公司 、专注于IVD领域关键微球原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的纳微生命科技公司等。

并且,据了解,虽然设立的时间都不长,但这些孵化的公司中有至少一半都已经实现盈利。究其原因,人才依然是关键。

“我们通过两种方式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其一是公司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协助科学家组建内部科研团队,承担研究课题。二是通过让科学家参股子公司的方式与其战略合作,利用公司现有资源及产业影响力,帮助其快速成长。”江博士告诉记者。以纳谱分析这家公司为例,就是纳微科技引进刘晓东博士,与其在2018年共同组建,而纳谱也很快在2020年就实现了盈利。

然而,好的人才和好的项目始终难得。当转身为投资家,做实业出身的纳微会有多少把握?对此,江博士却颇为自信。

他认为,目前国内不少科研院校都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项目,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释放。“纳微希望从中找到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才和项目,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很多创业项目没有走到最后,并不是因为项目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科学家低估了产业化的难度,投资人又缺乏足够的耐心。但纳微是实业出身,我本人更是经过了多年创业的历练。因此,我相信纳微可以很好地为科研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出一份力。”江博士表示。

不过,虽然心怀一展拳脚的梦想,但纳微也不是没有掣肘。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可以说大幅提高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但对于纳微这样有盈利,也能健康发展的企业,我仍然要呼吁监管层给予更开放的政策。比如,我们希望在微球研究所之外,可以成立基金去做一些项目的投资和孵化,因此在科创板的再融资相关政策方面希望得到更多支持。”江博士告诉记者。

“在纳微发展的同时,我们有意愿,也有能力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更要呼吁像我们这样的科创企业家一起加入进来。”他说。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