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招银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发布公告,继续下调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幅度在10到60个基点左右。实际上,随着近期市场的大幅波动,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对比业绩基准未能“达标”,甚至被外界称为“理财刺客”。数据显示,近日理财公司到期的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多数的平均收益率落后于平均业绩比较基准。

我们也统计了4大行理财子的3466只净值化理财产品近1个月收益情况,超过89%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在3%以下。不少的产品与“业绩基准”有一定的偏差,我们还能看“业绩基准”去买理财产品么?

在资管新规实施以前,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是“刚兑”的。预期收益率或业绩基准写的是多少,基本上就是按照多少来兑现的。大家也就习惯了去买“收益高”的。

随着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理财产品收益受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就显现出来了。那么,业绩基准还有参考价值么?

如果我们细心的话,就会发现。设置业绩基准是财富类产品一种常见的方式,不仅理财产品有业绩基准,基金类产品也有业绩基准。不同的是,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往往是一个具体的数字,比如3%、5%等等。而基金类产品的业绩基准往往会是一个市场指数的加权,比如说:中债指数80%+沪深300指数20%。

在普通的投资者看来,一个具体的数字当然会更直观些。也更喜欢具体数字的业绩基准。

但客观来说,不管是具体的数字还是大盘指数,业绩基准更多的是一个投资目标,或者是策略的显现。在净值化时代,我们要结合产品的投向和策略来看待“业绩基准”。

比如说,A款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是3%,B款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是5%。

从表面来看,似乎觉得B款的收益会更高。

但如果我们细看的话,或许就会发现:B款投资的债券期限会更长,投资股票类资产的仓位更高。

如果资本市场一片大好,股债齐涨,那么B款产品的收益正常情况下会高于A款产品的。

但如果遇到股债双杀,股债齐跌,那么B款产品受的影响也会更大,收益很可能会低于A款。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业绩基准是不是更高,更要关注:投资的债券是不是期限更长,股票的仓位是不是更高,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是不是更高。

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去选择合适的标的。

对于业绩基准的理解,更应该是一个“投资目标”或者“长期理论平均回报”。实际的收益会与业绩基准有一点的偏差,业绩基准越高,往往偏差也会越大。

想要获得与业绩基准基本相当的收益,长期投资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想要获得比业绩基准更高的回报,亦可以考虑在全市场同类产品都收益较低的时候去投资。所以,如果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投资收益未达业绩基准,我们不妨看一看行业的整体情况,如果大家都是如此的话,往往是加大投资的时候,力争从以后的投资中把以前的“找补”回来。

就像是“切蛋糕”一样,当看到别人切走的少时,剩下的往往会比正常水平更高!

所以,“业绩基准”对于投资来说,仍然是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的。只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业绩基准”就是要拿到手的实际收益。而是要结合产品的投资方向和策略,结合资本市场情况,对未来的收益有个合理的预期。

在净值化时代,我们要适应理财产品收益的“不均匀”,抛弃“业绩基准”就是实际收益的想法,了解和运用资本市场的规律,力争能够比“刚兑”时代更多收益!

@天天精华君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