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前期医疗太惨了,每天都在创新低,根本不知道底在哪...

Image

说起来,自去年7月见顶以来,医疗一年多跌掉了55%,医疗人确实跌吐了。

不过这周五,医疗绝地反击,医疗器械概念指数单日暴涨10.86%,个股更是霸榜涨停板!

如此强劲的表现,历史上也不多见。

很多小伙伴问多多医疗怎么看,是不是见底了,下面给大家全面分析一下。

01

先来看看医疗前期为啥会跌?

简单来说,从去年三季度开始,行业经历了估值和业绩双杀。

300医药,聚集了大医药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利润变化情况,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如下图,从2020年Q1开始,利润增速快速上升,从同比下降近10%,一直到同比大增近88%。

Image

数据来源:乌龟量化,截至2022.10.14

如果翻看医疗走势,上轮大涨,正是该阶段。

然而从2021年Q3开始,利润拐头向下,到今年二季度,增速已经降为-11%。

这轮医疗持续下杀,正好对应利润持续下滑的阶段。

当然医疗见顶是在2021年Q2,对比利润增速来看,领先行业基本面一个季度。

可见市场确实反映预期,在大部分人高呼医疗yyds时,已经悄然见顶了。

另外在上轮医疗牛市中,估值最高炒到110倍以上,泡沫非常明显。

估值泡沫化、而基本面下滑,双杀就开始了。

为啥基本面这么不给力?

一是YQ红利消退,二是集采冲击。

YQ爆发让医疗行业意外爆赚,但这种突发的需求没有持续性。

从2021年Q3开始,利润在高基数效应下,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

集采杀伤力很大,被纳入集采的药/械,业绩通常会下一个台阶。

以上两个因素叠加,让大医药业绩进入下行周期,整个行业也跌得七荤八素。

估值方面,医疗最低时仅23倍,医疗器械指数最低跌到了17倍,均远低于2018年。

可见在业绩增速下行周期,医疗也从泡沫逐步回归。

02

医疗还有机会吗?

虽然估值已经跌到低位,但不代表就不跌了,或马上就能涨。

原因很简单,业绩增速还没稳住。

当然过去一轮基本面下行,无论是企业盈利,还是股价,基本把YQ和集采的影响消化了。

从目前来看,大医药正处于低谷之中,能否重新开启一轮景气周期,将是决定后续走势的关键。

只有业绩拐头向上,才有机会重演戴维斯双击,重新吸引资金做多和抱团。

也只有这样,大医药才有机会反转,做出新高。

那么问题来了,基本面何时转向?

具体时间无法预测,但重新增长将是大概率。

首先,医药医疗关乎健康,人人都离不开,和消费一样,是需求永续的行业。

其次,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随着人们收入提高,健康意识也越来越高,花费也会逐步增长。

最后,老龄化疾驰而来,药械的用量只多不少。

此外药械本质是供给创造需求,集采就是鼓励创新和出海,而不是消灭行业,参考隔壁小日子,也是在集采中浴火重生。

因此大医药,是一个有持续增量的市场,重新进入增长周期,只是时间问题。

03

医药有哪些板块值得关注?

医药从产品上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药品和医疗器械、设备。

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七大细分行业。

原料药、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药、生物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设备)。

原料药门槛低,本质是化工,成长性不高,医药商业和零售无异,利润率低。

仿制药是集采重点,医疗服务不需要创新。

创新药(化药、生物药)和医疗器械,都是研发驱动,且都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空间。

最近几年,医疗器械板块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商业模式优势明显

不过从商业模式来看,医疗器械板块有很多优点。

像药品是跳跃式创新,需要极强的研发能力和极高的投入成本,才有机会成功。且一款新药成功,下一款就要从头重新开始。

医疗器械(设备)不同,是迭代式创新,一旦有了第一代产品,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持续迭代。

就像智能手机,只需要部分功能提升,下一代就是一款新产品,且价格可能更高。

因此通过持续的创新迭代,医疗器械(设备)往往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同时盈利稳定性相对来讲也更好。

2、行业空间大,增速较快

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2021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8336亿元,近几年复合增长率为18.1%。

Image

这个增速虽然没有近两年的新能源、煤炭亮眼,但比大多数行业要高很多。

并且如上所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提高,再加上老龄化加深,整个行业的增长空间相当可观。

3、利好政策较多

第一,近期国家医保局多次发声,明确创新医疗器械暂不集采。

这对创新型企业是较大利好,前期给出足够的盈利空间,企业才有足够的利润持续搞研发。

这也表明政策对器械创新非常支持。

第二,近期几个集采案例,包括种植牙、脊柱、肝功生化等,相对此前高值耗材集采更加温和。

表明集采不再以大幅降价为主要诉求,这让谈判规则渐清晰可预期。

市场最怕的是不确定性,即突然来个业绩大降,一旦规则可预期,市场的担忧情绪会大幅缓解。

第三,医疗新基建正在展开,市场预期行业盈利可能看到拐点。

简单说下医疗新基建,即医疗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

近期国家及各地财政给予了医疗新基建充分的资金支持,目前政策落地迅速,根据天风证券浙商证券的相关统计,十一期间各地已公开披露贷款合同金额超过300亿元。

另外根据迈瑞医疗的调研记录显示,全国已上报超过 2000亿元的医疗设备贷款需求,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医疗基建的投资将会大幅增加,医疗器械(设备)有望放量。

可见医疗器械(设备)正逐步摆脱集采阴影,相比其他医药子行业,有望率先走出新一轮景气周期。

此前医疗行业跌跌不休,机构也在持续卖出,到今年二季度末,非医药主题基金的持仓已经降至近10年最低。

Image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Q2末

近两周大医药从底部反弹,医疗器械及设备领涨,总体表现更优,表明随着政策和基本面预期转好,大资金又慢慢回来了。

总体上,经过前期大幅杀跌后,医疗器械(设备)板块估值最低只有18倍,再加上行业正在快速增长,且政策确实出现缓和,现阶段可能是比较好的布局时机。

Image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2.10.10

对医疗器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A股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ETF(159883),除了费率低、没有印花税之外,不用担心基金挂羊头卖狗肉,而且指数成分股会随市场变动而更新。

根据Choice数据,截至今年10月14日,最新场内份额18.61亿份,从年初算起,医疗器械ETF份额增长超过9亿份,年内份额增长翻倍。

表明很多资金在通过医疗器械ETF抄底。

医疗器械ETF跟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该指数主要覆盖医疗设备、医美、体外诊断和高低值耗材几大细分板块,高度聚焦医疗器械,基本能反映A股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情况。

指数成分股共76只,均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比如前10大权重股中,迈瑞医疗是头部国产医疗设备龙头,业绩增长十分稳健。

爱美客是医美龙头,手上拿着七张医美器械牌照,毛利率超过茅台。

Image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官网,截至2022.10.14

医疗器械ETF(159883)规模目前将近12亿元,是市场上跟踪该指数规模最大的基金 。

规模是衡量ETF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好,买卖越方便,不会造成太多的价格误差,清盘的风险也相对更低。

因此机构(资金量大)也更喜欢大规模的ETF,在布局医疗器械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

如果对医疗器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医疗器械ETF(159883),场外也有联接基金(A:013415;C:013416)。

不过要注意的是,行业基本面拐点还未体现在业绩上,近期反弹主要还是预期驱动。

当然市场反映预期,大家如果布局,一是尽量不要梭哈和重仓,二是可以考虑定投,逢低入场,风险会降低很多。

风险提示:

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业绩表现。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提到的基金,如果感兴趣,购买前请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想炒股,先开户!选东方财富证券,行情交易一个APP搞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