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发布公告,进一步推广今年3月对上证红利指数的修订经验,对上证红利指数以外,包括上证180红利指数、中证红利指数在内的32条指数编制方案进行修订。这无疑是今年以来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对红利系列整体的又一重大调整。

彼时,我们在《红利指数要修订了!》一文中指出,今年3月上证红利指数修订的重要原因是红利ETF规模的增长提高了基金持有部分股票的比例,从而导致ETF的实际持仓与指数权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离。为此,该次修订不止进一步提高了股息率的门槛,还对股息率高但市值过小的成份股设置了权重上限,既保持了红利指数的定位和策略的一贯性,又扩大了红利指数的市场容量,争取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红利ETF规模的增长,短期来说是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偏好出现下降的背景下资金对相对低波动资产需求提升的表现,长期来说则是股权风险溢价上行、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中投资者追求高股息工具的缩影。毕竟,以股息率为准绳筛选出来的公司往往具备基本面良好、现金流充沛、盈利能力稳定、估值较低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本次上交所公告中也提到,目前境内市场红利指数型产品规模约400亿元,是境内跟踪规模较大的细分策略产品类型;其中,跟踪上证红利、中证红利指数的产品规模分列前二位,二者合计占境内红利指数型产品规模约75%。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10月13日,上证红利指数对应产品红利ETF(510880)规模更高达140.24亿元(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截至2022/10/13)

之所以上证红利相关产品存在如此鲜明的比较优势,固然有红利ETF历史悠久(成立于2006/11/17)、分红习惯良好(据分红公告,红利ETF(510880)上市以来已经连续15年进行收益分配,累计分红总额近18亿元,是全市场分红率较高的指数基金)的原因,更有沪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较高的原因。

据上交所披露,2021年全年,沪市整体现金分红总额在A股全市场中的占比高达78.7%,连续现金分红和分红总额增长的上市公司占比逐渐提升。沪市主板为例,2021年全年共有1221家推出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4%,现金分红总额接近1.48万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纵使2021年以来沪深市场震荡不休,上证红利指数的表现却持续优于大盘:截至2022年10月13日,今年以来上证红利指数累计上涨6.49%,不仅显著跑赢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相较中证红利与深证红利也存在一定的超额收益(数据来源:WIND。指数过往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不作为相关ETF业绩表现的保证)。

因此,在今年3月用上证红利指数成功打样后,其修订经验得以进一步推广,本次修订无疑是增强了红利系列指数整体的可投资性和高分红属性。

具体来看,一方面提升了指数样本现金分红的可持续性考察要求,避免因股利支付率过高而透支持续分红能力的问题,将具有持续分红能力和意愿的公司纳入指数,从而提升分红的连续性;另一方面细化了权重设置规则,对100亿元以下总市值的样本设置较低权重上限,在维持指数高股息率定位的基础上提升指数的投资容量与流动性,同时小市值公司权重的下降也降低了产品运作难度。

而交易所和指数公司一年内两次改革红利系列指数,目的也不难辨别,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相应投资需求,引导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红利投资能成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代名词之一,也是由其属性决定的。用上交所的话来说,“长期稳定的现金股息是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投资者获取回报的重要途径,分红也已成为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都知道,投资权益资产有两方面的收益来源,即资本利得与股息收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股息叠加复利效应有较大概率会为组合带来高回报,WIND显示2010年以来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收益显著跑赢价格指数,在海外市场这种复利效应则更加明显。因此,我们认为股息收入尤其是叠加再投资部分可能带来的收益是投资回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相对资本利得收入而言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较小

与此同时,长期来看决定权益投资回报的依然是底层资产本身的质量和盈利能力。所以投资者选择配置红利指数基金的原因除了想要获取高股息之外,也是看好具备高分红行为企业的投资价值,即拥有充裕的现金流和稳定盈利能力的成熟企业的投资价值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红利系列指数的修订是我国基金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基金市场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一重推力。对于我们广大投资者来说,投资工具正在变得更加趁手。

图片

相关证券:
  • 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联接A(012761)
  • 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联接C(012762)
  • 华泰柏瑞上证中小盘ETF联接(46022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