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医药又一次得到了广泛关注。不仅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坚持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等重要表述抬高了市场的预期,也不仅是《“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在新时代的快速落地释放了较为明确的信号,而且中医药板块确实也走出了较为强势的独立行情。

9月26日以来,中证中药指数(930641)收益率达到17.80%,高于代表医药行业整体表现的中证全指医药指数的11.58%,以及代表A股大盘整体表现的沪深300指数的-9.01%。即使将时间拉长到全年,也可以看到中证中药指数今年以来-13.30%的收益率依然优于中证全指医药指数的-23.94%和沪深300指数的-28.98%。(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10/31)

但这些表面信息的背后,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特色医药产业现代化路径的悄然转变。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医药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大致遵循以资本和创新优先的道路,通过超长的专利期垄断鼓励创新研发,并通过垄断形成的高药价来为药企积累大量用于研发的内生性资本,实现持续的正向循环,背后牺牲的是获取廉价药品和便利医疗服务的可能性。

但也要知道,我们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不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规模庞大,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技术能力在国际标准下难以追赶的国情下,需要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兼顾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临床的质量提升和老百姓就医的可及性

第一个转折点是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健康事业战略核心,强调健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以临床为主调整为预防、临床和康复兼备随后,国家集采、分级诊疗、医联体组建、新药审评审批制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等一系列主要“医改”举措陆续实施,在预防和康复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的中医药终于在多年沉寂后登上历史舞台,降低居民综合医疗成本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个转折点是2021年7月“中国式现代化”的首次提出。其内涵除了全国宏观层面的现代化以外,各个具体产业也需要在指挥棒下寻找自身的“中国式现代化”路线,因此中国走特色现代化医药产业发展的道路,以及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经济、生态、卫生、科技和文化资源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得以明确,中医药的权重地位明显提高,一系列相关政策密集发布落地,为中医药助力中国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医药产业是服务于巨大规模人口的医药产业。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如何满足14亿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一直都是我国医药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同小康社会要求全面脱贫一样,在整体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解决“有没有”问题的优先级要高于“好不好”问题

由于现代医学在“还原论”思想下更注重培养专科医生,中医学的“整体-还原”理论则自然导向全科医生的培育,而医生人数不足的问题,就需要通过加强单个医生的全面性来加以弥补,这也是中医药在中国推广的深层土壤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当时中国大量基层县、乡、村医疗资源贫瘠,居民健康状况较差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了一批“农村也养得起”的赤脚医生,经过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写的《赤脚医生手册》的短暂培训后,拿着“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就下到基层,用简单的“逍遥散”等方剂辅以心理疏导,以较低的成本救治了大量病人,使中国人均寿命到1976年时就达到了67岁。

今天,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但医疗服务的普及任务依旧任重道远。对此,支持县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科或者配置中医医师,并改善业务用房条件,升级设施设备,同时增加本科学历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人才供给,以有限的人力物力提供全科的中医药服务,有望成为中国医药产业提升全民可及性的重要解决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医药产业是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医药产业。

共同富裕的本质是在努力做大增量的同时合理分配存量,在医药产业中就是既要考虑创新型提高药品疗效和医疗服务水平,又要考虑降低其成本,使创新成果触达更广大的人群。长期以来,中医药由于对医师辨证能力要求较高,而优秀中医医师稀缺导致其服务范围有限,且诊疗费用较高,中医医师能力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居民对中医药的观感。

因此,近年来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稳步增长,目前已建设成立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数据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有7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打造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遴选了149名战略型领军人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同时,中药注册审评审批体系的改革也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理念上,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互学互鉴,充分利用循证医学补充和完善自身架构,在日益广泛开展的中西医联合诊疗中利用中医药的特有视角和思路,加深对人体复杂巨系统的认知,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和医疗水平提升提供新的路径与动能。充分发挥中医药数千年积累的独特优势,是中国实现做大医药产业增量,打造产业集群,攀登产业价值链,创造大量中高收入就业,最终在全球高端市场立足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中医药也在积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例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名中医、国医大师的宝贵临床辨证经验数据,以及中医古籍当中的经验证据收集、整理、保存起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数字化、影像化,并在其他医师的诊疗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协助其提高辨证效率和精确度,或者以中医互联网医院的形式开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尽可能覆盖更多人群的同时,依靠标准化后的规模经济效益显著降低居民医疗成本,确保医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

中国式现代化医药产业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医药产业。

中医理论根植并脱胎于我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除了物质上的治疗之外,也颇为注重精神属性的治疗。例如,中医理论中的“情志”一说,指的就是所谓的“七情”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或有利或有弊的影响,医师在辨证施治时必须加以结合,充分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才能得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这一理论与目前现代医学所日益追求的“叙事医学”十分相似。

中医药经过数千年的试错和完善,能流传至今的理论、疗法与方剂都在大浪淘沙中证明了自己的疗效,是中华文明历经多次天灾、瘟疫和战乱之后依然延续传承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度式微和落寞,但我们认为文化的烙印和民族的共同记忆终会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而被重新唤醒,并有望成为支撑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定海神针。

微观层面上,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也能够较大地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去年6月发布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就是相关政策的集大成者。近年来,各个地方在中医药的健康文化产业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比如医养结合、健康旅游、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一些中医馆更是跳脱出单纯的诊疗场所之外,成为融文化、生活、体验和诊疗为一体的居民健康生活厅不仅传授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技术的理论和操作,而且也教授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居民喜爱,接受度高的中医健康互动,引导更多人了解中医、懂中医、用中医、信中医,在服务居民健康的同时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好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瑰宝和钥匙的代表意义和传导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医药产业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医药产业。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期间自然环境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界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长期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正常发展。例如,在2013年的全国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抽检中,合格率仅为64%,意味着以其为原料的中成药或者方剂疗效无法得到保障,导致中医药的推广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但是,随着《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的发布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深入推进,中药材种植和生产进入规范化阶段,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态种植基地陆续建设,中药质量追溯系统投入使用,2021年全国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抽检合格率跃升至98%,中医药产业发展开始具备坚实基础。

中药材种植产业化规模化之后,不仅在部分自然生态区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激励当地居民自发保护周边自然环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种典型诠释。

中国式现代化医药产业是基于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道路而成长壮大的医药产业。

此前在《向着一带一路沿线进击的中医药》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领域合作的有关情况。中国始终重视中医药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接续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将中医药作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积极助力全球疫情防控,中国公开发布多语种版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并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向部分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相关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例如向柬埔寨派出首个中医抗疫专家组及医疗队,世卫组织相关报告中也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打开了中医药出海的大门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设立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数据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具有使用简单、因地取材、费用低廉、疗效有据的特点,不仅适用于在中国各地区普及,也适用于在一带一路沿线收入水平相对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医药的出海,并非为了通过垄断当地市场获取超额利润,也不是为了收集更多的试验对象,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建”,帮助各个国家扩大有效医疗服务的覆盖面,降低医疗费用支出,节约资源集中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

可以想见的是,“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在中国式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或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理论方面,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能催生出更加全面、更加实用、更加符合人体健康规律的医学理论体系,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医疗服务方面,扩大中医药人才供给的任务已提上日程,优秀中医医师的临床辨证经验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有望成为标准化数据服务,经由大幅扩容的基层中医医师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使更多人有条件享受到优质中医医疗服务;

药物方面,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医医师占比增加,以及海外市场对中医药接受度提升后,中药有望得到更为频繁的使用,新注册标准下更多中药新药的获批上市,也可能推动中医药在更多应用场景中竞争力提升。

总而言之,中医药产业有望进入市场空间拓展,规模化生产,成本下降和质量提高,居民使用意愿增强,竞争力进一步强化的正向循环之中。

这是一条世界历史上无人走过的道路,或许沿途荆棘满布,但每一步成功的突破,我们都将有幸见证新的历史起点。

相关证券:
  • 中医药ETF(561510)
  • 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A(004905)
  • 华泰柏瑞医疗健康A(005805)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