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时点,新能源发电设备在调频和调峰两个方面均对储能系统提出了急迫需求。而供应链安全则推各先进行业的各上游环节提出国产化要求,其中尤以各类芯片、器件所需的半导体及相关设备产业的国产化为当前重点。

一、储能行业高速增长

阅读重点

1、 新兴化学储能替代传统的抽水蓄能带来投资机会;

2、 户用储能:欧洲电价波动刺激需求增长;

3、 双碳背景下,中美政策驱动大型储能发展。

1、储能技术路线

现有储能技术路线虽然种类不少,但实际应用中主要只有抽水储能和锂离子电池储能两种,其中抽水系统只用于电网侧储能,而锂离子电池则是目前最具有性价比的新型储能技术。

截止2021年,传统的抽水蓄能仍是全球最主流的储能方式,占比达86.2%。新兴的化学储能渗透率刚达到11.7%,正是发展初期加速替代的阶段。

当下市场主要关注的化学储能路线主要是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钒流电池,目前技术下,性价比最高的仍是锂电池,钠电池在循环次数上还需要突破,而钒流电池在初期投入方面仍需降本。

图1 技术路线及2021年占比

资料来源:CNESA、百嘉基金投研部整理

整体需求端主要可分为户用储能与大型储能;

根据估算,全球储能系统新增装机容量将在2025年达到500Gwh,未来3年CAGR(复合增长率)在90%以上。主要增量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需求结构有所不同。

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收益保证,投资需谨慎。

2、户用储能:欧洲电价波动刺激需求增长

今年的主要增量是欧洲,其户储占储能的比例达46%,明显高于中美。虽然远期预计其电网侧大型储能会逐步赶上,但未来一两年居民用电价较高的欧洲仍会是全球户储的主要市场。而在国内和美国,目前户用储能系统的性价比尚不足以加速普及。

户用储能的主要作用是在峰谷电价差拉大、分时电价政策完善的背景下能给用户提供收益,同时也能帮助用户避免电网不稳定造成的停电或频率不稳等问题。

以分布式光伏装机量预期作为参考,预计全球户用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在2025年达到近200Gwh,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在100%左右。与分布式光伏的溢价逻辑类似,由于户用储能更像是商业项目而非公共事业项目,价格敏感度更低,业内厂商的溢价潜力相对更好。

2022年Q2以来,在外部地缘事件的驱动下,欧洲能源价格波动较大。在目前光储渗透率最高的德国,10月家用电价已经最高摸到了0.47欧元/度,远高于往年0.3欧元/度的电价。作为对比,2022年光伏+户储预估的度电成本仅有0.14欧元/度。虽然光储系统需要前期投资,但其在持续产出利润的同时降低了用电价格,成为了欧洲当下性价比极佳的替代品,自2022Q2开始景气度显著提升。


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收益保证,投资需谨慎。

3、中美政策驱动大型储能发展

大储方面,未来增量主要依靠中美。虽然目前国内山东储能示范项目的经济性仍不容乐观,但国家政策层面对强配储能的要求和相关实际政策的扶持推动了大型储能的加速投资,而省级地方政府对当地的储能规划也颇为规划,整体超出中央原有预期。美国东西海岸主要经济州也制定公布了储能扩产计划,有望在未来几年加速装机。预期全球2025年大型储能装机超300Gwh,未来3年CAGR(复合增长率)在90%左右。

大型储能主要用于: 在发电侧对新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等进行平滑;在电网侧提供调峰、调频、调压等功能,提高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

目前,全球大型储能的增量是由我国与美国的政策推动的:

(1) 国内自双碳政策以来不断推动新能源相关的产业的发展。2021年7月以来,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为国内储能产业在总量、技术、地位等多方面均制定了目标与方向。而继中央之后,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了当地目标,目前已公布的“十四五”期间地方装机量目标合计已超过了52GW,比原有的30GW计划更积极。

(2) 美国公共事业公司预期常年占据新增装机量的75%左右,其受到政策支持后的储能投资是美国大型储能市场的主要驱动力。目前,纽约州、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马萨诸塞州均制定了明确的储能装机目标,其外还有十几个州虽然没有明确目标,但也有公布大规模采购、稳定发电侧储能装机数量的计划。

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收益保证,投资需谨慎。

二、硬科技:半导体国产化加速

阅读重点

1、 我国政策坚定支持,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是国家战略;

2、 产业技术攻关取得一定成效,国产替代阅读重点进程加速;

3、 国内生产占比提升带来零件环节的机会。

1、我国坚定的政策支持

今年举行的重要会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近期,虽然外部环境继续恶化,但中央对于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强调展示了我国对抗外部限制的决心。四条指引方向阐明了我国以新型举国体制加强自主可控、坚决确保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方针,战略性的安全将是未来数年的重中之重。

尽管我们需要客观地对待短期内国内难以完成重大技术突破的事实,但在我国对半导体产业链提供进一步支持的背景下,国内优秀的半导体企业仍有潜力加速推动已有技术范围内的国产替代。抛开短期内的影响,美国对于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限制加码会促进国产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大、渗透率提升加速,尤其是部分厂商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中美籍人员较少,整体受冲击不大,会在本轮制裁对抗中获得更多机会。

2、半导体及相关设备产业国产化加速替代

经过了2019年后的大量半导体产业投资,目前国内在除光刻设备之外的成熟制程设备领域均有了技术上存在较好能力的设备厂商。2022年上半年,薄膜沉积、CMP、涂胶显影、刻蚀、清洗、去胶这6种主要设备的国产渗透率已经超过30%。虽然半年度招标数据具有一定波动性,但30%以上的过产率代表着其技术水平已受到了国内下游厂商的认可,进入了加速替代的阶段。

2022年,预计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仍会保持35~40%的同比增速,预期达到2745亿元。而在国产设备替代浪潮中的国内厂商,预期的增速会更高,尤其是渗透率在30%~50%之间正处于加速替代过程中的设备种类。因此,无论是出于我国远期大战略还是近期政策支持的考虑,半导体设备行业都是十四五期间极具价值的投资领域。

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进口额创新高,按照海关总署的统计口径,达到287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相比国内仅有400~500亿美元的本土半导体产值,还有超2000亿美元的巨额替代空间。

进入2022年后,我国对海外进口集成电路的依赖程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体现为每月净进口金额的减少。2021年12月为进口金额的高点,当月净进口集成电路280亿美元。之后每月净进口数逐步回落至220亿美元左右,平均每月净进口230亿美元。

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收益保证,投资需谨慎。

2021年国内本土IC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进入加速通道。按照IC Insight咨询公司的统计口径,2021年国内IC产值约312亿美元,同比2020年的242亿美元增长29%。这一增速相较于2015年至2020年13%的复合增速有显著提升,主要是国内19~20年相关产业投资逐步落实投产,本土成熟制程生产能力提升。

3、国内生产占比提升带来零件环节的机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芯片/晶圆产能逐步向我国转移,预期2020~2030年代国内芯片产能将占全球的40%左右。这会为本土的半导体设备零件厂带来了本土化供应的竞争优势,其增速基本与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一致,行业增速35~40%左右。

此外,部分国内的半导体零件厂商在技术上得到了海外企业的认可,其可通过性价比等优势打入海外市场。虽然国内芯片产能占比在提升,但目前海外潜在替代空间仍较大。以2021年为例,国内各类零件体量基本只占全球的25%左右。

半导体零件厂商的另一相对优势在于其产品暂时未被纳入海外制裁风波,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加速发展。

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收益保证,投资需谨慎。


风险提示:本资料所引用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为个人观点,是其在目前特定市场情况下并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分析和判断,并不意味着适合今后所有的市场状况,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过往投资业绩不预示本基金的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或本公司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证券:
  • 百嘉百盛混合(01505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