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今年二季度时,一位管理资产超百亿元的基金经理谈起自己在2022年4月14日围绕自己在管的华夏复兴混合、华夏科技创新混合等4只基金,开启了每周一扣款的周定投计划,并打算将此计划坚持到至少2023年底,原因是他认为彼时大A已处于性价比区间,因此计划用定投的方式进行布局。

眨眼间,时间过去半年有余,大A在这半年多里经历了一段不小的反弹和一段毫不客气的反弹后再调整,一阵折腾之后这位经理的定投成果如何了?

用这位经理的代表作华夏复兴混合做一个回测:

2022年4月14日至2022年11月20日,每周一定投华夏复兴混合的定投累计收益率-1.95%(不考虑定投申购费率),定投目前微亏,且同期基金本身的累计收益率为7.16%;

从期间的累计收益率变化情况来看,除了定投之初的较短时期外,大部分时间定投收益率都明显落后于基金本身的收益表现。

看着有点扎心啊。

怎么理解这样的定投成果呢?

是经理选择的定投时机有问题,还是定投这种方式本身有问题,还是其他? 

其实,经理选择的定投时机没有问题,定投本身也没有问题。

定投收益率不及基金本身的收益表现这事儿实际上挺常见的,因为这与定投分期连续扣款的参与方式有关。

当所定投的基金明显上涨时,由于连续定期扣款导致定投的部分参与成本处于基金上涨过程中与明显上涨后的阶段,如此一来,定投综合持有成本会走高,从而出现定投收益率相较基金累计收益率更差的情形。

华夏复兴混合这个例子恰恰就是这种情形。

在基金经理定投初期,华夏复兴混合正处于基金期间净值较低的时期,因此定投持有成本逐渐高于定投初期的基金净值,最终导致定投期末收益率落后于基金期末收益率。

既然定投期末收益率不及基金期末收益率,那就表示借力定投低位布局失败?不如当初直接一次性申购?

这种想法并不对。

大A市场、权益基金的未来表现总是多有不确定性,像“大师”那样精确预判未来不切实际。

如果回到今年4月14日,谁能猜到大A与华夏复兴混合正好处于截至目前时段内的较低位?谁能猜到一波大反弹紧随而至?谁又能猜到再随后大反弹成果几乎被淹没?

所以说,这位基金经理没有抄到最低点并不重要,只要日后再回看时发现他确实在较低位捡到了一批筹码,那他的低位布局计划就算达到初衷了。

这位经理的低位布局计划有机会达成所愿吗?

私以为还是挺有机会的,毕竟大A经过持续的调整后估值已回到较低水位,并且,定投这种方式本身可以降低择时风险,退一步说即便后面再有新坑,定投也能参与到新坑里的部分筹码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持有成本优化。


$华夏科技创新混合C(OTCFUND007350)$$华夏创新视野一年持有混合A(OTCFUND013962)$$华夏核心科技6个月定开混合A(OTCFUND01010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