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这几天市场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钱难赚,持有的不涨反跌,追高又经常被揍,押个球本想着是稳赚不赔,结果遇到阿根廷爆冷,就连前段时间一直很强势的医药,这两天也是跌跌不休,太难了...

虽然很多人喜欢揶揄这两天的跌势为世界杯效应,交易员都熬夜看球,无心操作。但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无非也就是口罩问题给刚撕开点口的政策面上重新蒙了层黑纱,市场又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像前期强势的医药、信创,刚有点起色的消费、半导体等全线熄火。

这两天后台也有很多人问:医药接连两天的大跌,是不是板块见顶的信号?

个人觉得以两天的行情下见顶的结论,多少有点为时过早。

其实医药这轮行情,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熊市搓磨、估值跌至历史新低、政策预期好转等多重因素均是医药板块开启反弹、走出底部的主要逻辑。

之前医药见底的时候有很多数据都显示板块已经有长线主力资金进场,一般而言,这类资金进场抢筹基本是奔着更大的目标,而不是这么一点三瓜两枣。

还有人问,如果医药这轮开始回调,会不会再回到之前的低点?

个人认为这个概率也不大,之前医药板块最高的时候跌幅达到52%,基本已经符合见底的历史性数据,再回到之前底部的可能性很小。

而且医药这个行业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和科技,它是集消费、创新、成长等多重属性的赛道,特别是未来中国进入老年社会,对医疗保健需求会更大,所以个人认为医药后面的确定性是比消费还要强的。

至于基金的选择上还是比较建议大家可以多看看医疗器械类基金,毕竟从今年的政策上来看,目前上面对创新器械类的集采都比较温和,原因我前几天也有看到一些器械龙头的回答,总结的也比较好:

“集采是市场本身的内在逻辑,而非企业、医保局能决定的。创新器械本身有较长的导入期,需要对医生和患者进行教育,有的导入期甚至长达5-7年,这期间市场企业本就只有少数,集采是很难实现的。创新器械要进行集采便只能靠限价(类似于创新药的医保谈判),这价格主要还是由供需关系决定,所以我们近期看见了有创新器械暂不集采的规定。

至于成熟的产品,现在国家已经把重大的都采完了,其他主要就是些省际集采,企业对于省际集采是会做取舍的,最后其实也还是由供需关系来决定,因此省际集采降幅也不激烈。

现在集采方面的政策逐渐趋向于同市场供需靠拢,政策的精细化也体现了近些年集采决策者对市场的深入理解。对不同企业而言,集采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很早就经历了集采,有的企业现在还没面对过集采。不过总的来说,只要不是国家层面的集采,影响可能就没那么大。”

另外从器械/药品消费占比来看,目前国内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终端仍以药品为主,器械使用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医疗器械市场有望持续扩容。

总之对于医药板块长期趋势肯定是震荡向上的,而且后续在放宽信号下,加大药物储备,不论是生产药的,还是卖药的,也都存在一定的预期和想象空间。

因此个人认为目前医药还是处在见底后的反弹行情中,在这期间磨底会有反复性,还是建议有机会的可以借用市面上规模最大的永赢医疗器械ETF(159883),场外投资者也可以借用其联接基金(A类:013415,C类:013416)定投低吸,目前板块估值较低,安全垫比较厚,操作思路上可以奔着长期成长性,兼顾短期波段来考虑。

另外近期消息面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有专家称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直是A股市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而当前央企上市公司市盈率不足8倍,为近十年以来最低水平,显著低于A股总体水平的14倍!

消息一出,资金就去拉升国企股票去了。而国企比较集中的基建、银行、保险等板块,自然也就成了最受益的方向。

不过个人认为这类股票的流通市值太大,想要推动上涨,需要很庞大的资金,除非像当初白酒新能源那样各路机构抱团炒作,否则在市场比较缺钱的情况下,想走出像样的行情真的没那么简单。

建议求稳的尽量不要去做追涨的操作,这块真要有大行情,一两天也走不完,不怕没上车的机会。当然在2006-2007年牛市里,国企、央企是当时大盘的领头羊,而后估值经历了多年调整,目前的位置确实很低,感兴趣的也可以标记一下,根据昨日市场表现来看,国企比较集中的相关ETF如下:

记住善狩猎者善等待,机会永远都是等出来的!

<END>

注意!!!

ETF之王推出了指数热度表,选择了最近市场上资金热度比较高的宽基指数和行业主题指数,并且罗列了它们的当前市盈率、近三年PE百分点、近3年PE中位数,能够更直观地让大家看到最近市场上的热门指数以及它们的估值。(此表格每周一更新!)

$医疗器械ETF(SZ159883)$ #“中字头”爆发,持续性几何?##中字头股票全线暴动,大佬们怎么看?#

股市如棋局,开户先布局,随时把握投资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