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二十大以后,未来医药政策和行业走向如何?作为在医药政策和行业研究方面有着十余年深度积累的专家,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基金经理张弘和天风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杨松分享了医药行业的投资线索和相关机遇。

张弘:目前,中国人均GDP在医药的投资差不多占到5%、6%,但发达国家像西欧、日韩都接近或超过10%,美国更高。中国目前还是相对比较浅的阶段。

杨松:对,如果横向比较,大家习惯于用人均GDP衡量国家发展水平,我们一般会用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去除以GDP,来衡量国家在医疗卫生或者健康领域的投入强度。现在国内大概5、6个点,从投资比例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比较乐观。

张弘:我前段时间看了日本的情况,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口老龄化加上人均GDP稳步提升之后,像医疗卫生支出在GDP占比的概念,从上世纪90年代只有6%多快速提升到2014年的10.9%,在未来人口老龄化和人均GDP提升的社会背景下,医药是能持续增长的行业。

请杨老师谈一谈今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发展,特别是大家关心的医保收支情况。

杨松:在过去3年,各个行业或多或少都逃不开疫情影响,具体到医药行业,大部分产品和业务在医院场景发生。回顾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行业在逐步复苏过程中。医药行业稍微特殊一点,细分子行业相对较多,可以分为药品、器械、To C、To B等。

从具体数据来讲,医药今年上半年整体板块收入同比增速在10%,和我们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的复合增速基本一致,板块角度整体收入在持续恢复。每个细分行业各有不同,比如创新药领域的研发投入加速,带量采购大的品类已完成出清等。

第二,关于医保收支的跟踪和观察,宏观来看医疗机构大概一年收入在3.5万亿到4万亿水平。医保基金一年收入约在2.8万亿,支出约在2.4万亿,简单来讲医保会占到医院收入结构里面的60%或70%。从跟踪数据看,1到8月份全国医保累计收入增长是5.7%,累计支出下降1.5%,9月数据基本差不多。

我们去年有一笔一次性的新冠疫情接种支出,由医保这边承担。另外疫情对很多就诊产生一些影响,导致收支结构剪刀差往好的方向积累。医保从中期角度来讲,会有更多机会、空间去完成既定的政策目标或行业理念。

张弘:最近一两年医保结余速度比支出速度要快,医保能攒下越来越多的钱。如何把这个钱更科学地用出去?说到以更合理的价格看病,大家都会想到集采。

杨老师是非常资深的医药人,从2018年刚开始做集采,能否给大家梳理一下,从2018年到现在医保集采的具体效果和未来走向会如何?

杨松:从2018年到现在接近3年左右,国家医保局总共完成了七八次的集采,第一次是把25个试点城市分两次完成,每次平均而言基本上降幅都在50、60%的区间。在过去几年集采规则在持续优化,从最早的最低价中标再到后续的多家中选,中选规则更加理性。

在过程中,传统制药企业遭受了非常大的压力,这是集采出清的过程。接下来出清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价格要出清,可能竞争比较激烈;

第二步,价格调整以后,潜在对于整体报表的冲击;

第三步,上市公司的股价,要在客观上反映经营状态。

今年和明年是化学药集采的高峰,药品内容大概分为3个类别:一是菌药,二是化学药,三是创新药。生物药是比较小的类别,主要是脑血管、生长激素等。

化学药基本上这两年是高峰,这两年集采熬过去之后,看到很多企业已经完成出清的过程。所以后面可能需要去留意的是中成药带量采购情况,国家医保局在2018年成立,主要抓手是3个:一是带量采购,二是医保谈判,三是经营监管。


从医药行业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带量采购是一种工具,以前招采使用分离,卫健委负责招采,医保局负责支付,医院负责使用,这三者分离所带来的情况,汇集起来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词叫“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财政效率。

这几年能看到带量采购从药品在陆续扩展到耗材,现在已渗透到一些称为消费品的产品。现在从二级市场已反映的比较充分。从整个板块和指数的情况来讲,药品带量采购对于相关的公司或方向的股价冲击已经很小了。

以上是我对现阶段带量采购的看法。

张弘:现在集采进入新阶段,后面会更科学,让制造商能有更多的钱投入研发,本身有合理利润率,中间环节也保留合理利润。普通老百姓很欢迎这样的政策推出。集采不是对行业毁灭性的打击,只是让行业健康。未来更科学的集采会让整个行业越来越好。

在现在大的宏观背景下,明年医药会有很多投资机会。您认为未来有哪些好的投资机会?

杨松:第一,从最基本的工具角度出发,过去几年医药板块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但是随着行业政策更加优化,整体就诊需求陆续会恢复。所以建议第一条主线,沿着刚性需求角度看看有没有比较好的机会。

第一个刚性需求是治疗性药品,包括像创新药、中药、化学药,主要的筛选标准可能稍微有些差别。创新药可能更加关注公司的产品的管线,后续在一个季度到半年有没有相对的催化剂。

第二是中药,要去考核公司历史业绩兑现度,包括整体后续产品的成长性。比如传统化学制药,关心成品的价格是否已经出清以及有没有第二增长曲线,如果答案肯定,估值性价比合适,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其次,关于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大家对于器械和设备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一方面大家对医疗新基建关注,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出台贴息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医院支付能力的问题。现在通过贴息贷款满足了医院采购需求后,,基本上很快就会反映到设备行业采购上来。

第三,医院场景包括零售场景随着就诊和智慧诊疗的恢复也会充分受益。此外,在全球产业链竞争过程中,中国企业在某些细分领域里面会具备优势。一些出海的创新药包括CDMO企业也是比较好的机会。

最后,中线来讲尤其是具有医疗属性的消费业务和公司,无论是产品型公司或服务型的公司,都会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张弘:明年上半年制造业机会较多,下半年在宏观环境比较稳定后,可能消费机会较多,相信明年制造和消费都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医药是一个特别好的行业,兼具消费和制造。

医药还有另一个属性是“创新”,这是我们特别喜欢讨论的话题,因为目前大环境下的医药创新特别迫切。二十大报告里面特别提到重视生物医药创新的发展。我学生物出身,这些年实验室里的费用比我刚读研究生时好了很多,国家在努力创新,人员、产业安排上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具体到创新药政策,能否分享下创新药的政策演进?

杨松:解决一个国家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非常重要,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过去10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刚提到的实验室就是翻天覆地变化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四五年前讨论创新药研究,那时很多药品靶点还未研发或上市。

过去几年无论是A股公司、港股公司陆续都有很多创新产品上市,并且上市速度相比之前大幅度提高,和美国FDA、日本PDMA(产品开发与管理协会)等药品审批部门对比创新审批速度,明显感到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审批速度显著改善。

另外在医保准入问题上也变化明显。在2018年国家医保政策之后,医保准入实现了常态化。大家知道只要在6月30日之前,有一个药能够获批上市,基本上意味着有希望能进入医保,2022年医保谈判也会看到有更多新药获批上市。

第三,在销售上能明显感觉到创新药发展速度在显著提高,这和投资关联性较高,所以从准入、医保、销售3个维度来讲,创新药都进入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机。随着今年医保谈判的落地会有更确定的结果,医保政策体系对创新药的鼓励和支持力度非常大。

综合而言,从产业发展趋势来讲,对国内的创新药企业相对乐观,具体到投资而言要考虑到投资性价比。

张弘:只要产品好,创新药未来会非常好。创新药企业目前在资本市场上面受关注程度非常高,相信中国以后能走出世界级创新药公司。海外创新药公司好的公司市值都很夸张,达上千亿美元。现在国内创新药公司市值多数在100、200亿元,未来空间很大。

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说到底要靠好的药品,更重要的是医院改革。二十大之后,从医疗服务到科学诊疗都会有新的手段出来,包括集采价格、提高供给、实现医疗公平性,最后抓手都在医疗系统改革上。想请杨老师讲一下,医疗系统特别是医院改革有没有具体方向和规律?

杨松:正如张总介绍,医院是解决所有医疗需求的核心地方,它集中了很多的矛盾、利益机制,需要去理顺。

首先,最重要的是定价,包括带量采购的定价,创新药的定价,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医疗服务的定价,去年国家医保局牵头发布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相关方案,今年因为疫情,方案没有落地,明年可能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改革落地的年份。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充分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务和技术价值。大方向而言,我们觉得还是以涨价为主,因为现在很多医疗服务价格相对比较低。

第二,把所有项目或定价完成之后,客观上需要考虑支付的方式问题,就是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从投资维度上面来讲,第一要看产品型公司,在医疗服务体系里,帮医院做了哪些事情,或者具备何种价值,挖掘成本、节约效率。

第二,从民营医疗机构角度来讲,我们对民营医疗机构持相当乐观的态度,尤其是最近新冠疫情日趋复杂化,合理推测觉得民营医疗机构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有一些专科和综合医院的差异化特色业务,从医保角度来讲核心理念是用合理的价格合理的解决医疗问题。

展望未来,医疗服务核心模型里面,除了刚才讲的产品,还要考虑到中国相对来说供需结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有些差异化的服务本身是好事,因为对工业体系的冲击很小。

张弘: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在未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相信在医院机制理顺上会有好的正循环,例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会越来越合理,会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得到有效缓解。

杨松:我们在十几年前学习政策规划类报告,都提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好的发展机会。人口数据结构已成为现实,相信行业未来的发展结构会越来越好。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天天精华君 @问答君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OTCFUND014424)$

$博时医疗保健行业混合C(OTCFUND011895)$

$博时医疗保健行业混合A(OTCFUND05002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