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聪明投资者”。经作者授权后发布

 

跟一个逻辑自洽的基金经理交流,是很有意思的。放几句话感受下:

 

1. 投资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理解一些不变的东西上,它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刚性的标尺,让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变得简单。


2. 首先要明白这些量化工具它能做好什么,不能做好什么,比如像价值判断,我觉得量化是做不好的,它没有优势。


3. 我虽然做的是量化,但我一直觉得重点在投资上,量化只是工具。我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选择在自己。


4. 不管发现多少只白天鹅,你都不能够证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但是只要出现一只天鹅是黑的,就能推翻这个结论,证实是很难的,但证伪相对来说是简单的。我读到这一点时,一下子就认同了。


5. 对于投资策略,重要的不是历史表现,而是要经得起各种合理的质疑。我们的行动是基于我们的信念,错误的信念很难保证长期的成功。“真实的”信念从哪里来?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我们知道的最可靠的知识来源。

 

某种角度讲,中泰资管研究部总经理李玉刚是个非主流的量化投资人。他拥有20多年证券投研经验,从业起点始于金融工程,曾大量通过历史数据去拟合策略,但在后来的投资实践中他却发现,历史数据的归纳并不能完全解释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许多因子经不起合理的质疑。

 

这让他意识到,对定性的认知,是量化的基础。量化投资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数据挖掘技术只是辅助验证的手段。


查理芒格在一次每日期刊年会上也说过,首先应该对现实有一个看法,然后再看这些信息、数据是不是符合已经被验证过的基本原则。

 

近期聪明投资者曾跟李玉刚有过一次面对面交流。

谈量化很少,谈认知很多。

 

极具哲学思维,对投资发乎本心的热爱……这种感受贯穿交流始终。

 

1. 关于逻辑自洽和信心

谈及投资逻辑,李玉刚能从休谟“白天鹅悖论”讲到经济学中的“物理学嫉妒”,从米塞斯谈到查理芒格。

 

就像他说的,“认同一个逻辑,不一定需要一个过程,当你认同后,你就相信了。”

 

只有让自己逻辑自洽,才能让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做这件事。

 

2. 对于投资本源的坚定信念

李玉刚很早就找到了投资本源:就是自己到底从资本市场赚的是什么钱?

 

他认为,股票的投资回报最终只能来源于公司经营的长期积累。

 

基于这种认知,构建一个高质量Beta的组合,如果其中的公司总体上能够持续创造价值,长期持有,人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在他看来,对投资者来说,高质量Beta组合在认知风险上是相对较低的。

 

但要持有一个朴素且坚定的信念,即整体经济短期虽有波折,长期会是向上的。

 

3. 量化使用的恰如其分

用认知、深度研究、团队优势合力完成筛选高质量公司的过程,但在组合构建的过程中,会去采用他擅长的量化方式。

 

包括股票的分类,风格间的互相联系需要通过量化数据去体现。


把量化工具运用在分散化组合的构造上,不仅在行业上,还包括风格上的分散,同时降低组合波动。

 

聪投将这次交流很有获得感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投资决策应该放在理解不变的东西上

聪投:能不能分享下,在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你眼中的市场规律有哪些变和不变,你的投资决策会基于哪些因素?

李玉刚:贝索斯曾经说过战略应该建立在不变的事情上,我觉得战略跟投资决策其实是一回事。

 

投资首先应该以决策作为出发点,量化只是一个修饰手段,投资应该把一些主要的精力放在不变的东西上,以不变应万变。

 

市场价格、表现形式可能是变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不变或慢变的东西来衡量这个价格。

 

现在很多的量化策略都在追逐一些变化,不管是快也好,还是轮动也好,大家总想弄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去追逐变化。

 

从逻辑自洽的角度来说,投资决策应该放在理解一些不变的东西上。


为什么是“高质量公司的Beta”?

聪投:你想赚的是什么钱?

李玉刚:股票投资,有两个前提,也是基本的信念:

 

第一,长期来看,你的收益率是由公司的经营效率来决定。

 

第二,虽然短期经济可能有各种波动,各种困难,但是长期来说总体经济是向上的。

 

在这两个前提下,高质量的Beta赚的是整体经济增长的钱。

 

但是如果组合当中的公司,经营效率或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比平均要高一些,整个组合能够获得比整体平均要更好的回报。

 

聪投:为什么会选择聚焦高质量公司的Beta,而不是超额收益(Alpha)?

李玉刚:主动管理基金的收益率可以分成两部分,市场平均收益(beta)和超额收益(Alpha)。过高的主动管理风险意味着,就是本来你可以很轻松的获得一个不错的平均收益,很多主动管理基金给你的结果却是不及这个平均收益。

 

很多投资者其实是不适合承担高主动管理风险的。巴菲特就说过,追求战胜市场是导致投资者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超额收益是个负和游戏。这个游戏的特点是,你的回报只能来源于对手的犯错,参与游戏的个体越进步越正确,平均下来,个体的回报就越低。

 

我们的目标是,相对于其它主动管理基金,我们要降低主动管理风险,相对于指数基金我们要提高长期回报。

 

聪投:这几年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宽基和行业指数,有没有一些指数能囊括一些高质量的公司?

李玉刚:指数的机理是一个自然选择机制,利用群体智慧,通过长时间的不断迭代把有价值的公司筛选出来作为成分股。这个机制的结果,对成熟经济体来说是相对有效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美国整体经济的标普500,经过长时间段群体智慧的选择和迭代,它的代表性和稳定性都是比较强的,战胜标普500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我们这个市场来说,过去30-40年我们是快速成长的经济体,传统产业高速增长,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专业投资者的不成熟等,对公司价值的判断,群体智慧的迭代是缓慢和低效率的。成分股的代表性和稳定性比较弱。

 

我们的思考是,利用我们投研团队的长期研究积累,替代市场群体智慧,提高群体智慧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构建高质量Beta的过程

聪投:构建高质量Beta,具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李玉刚:这个过程主要是利用投研团队的专家智慧,筛选出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优秀公司作为备选股票池,然后运用量化技术构建一个分散化的投资组合。

 

关于团队智慧,我们有三方面的要求:多样性、专业性和独立性。

 

多样性方面,首先是人员和覆盖范围方面是多样的。目前我们研究团队有18名成员,覆盖23个重要的申万一级行业。每位研究员要成为某一各行业或产业的专家,他的朋友圈要有至少3位产业专家,他们自己的信息来源也是多样化的。

 

专业性和独立性方面,每位研究员自身要很强,要有丰富的商业和产业经验和素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

 

研究员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深度研究和持续跟踪。基于对商业和产业规律的理解,筛选出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优秀公司,并持续跟踪其经营情况和合理的估值区间。他们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的深度报告、跟踪报告、答辩和股票池的维护上。

 

另外,权益团队是投研一体的,资深的投资经理本身就是资深的研究员,他们会指导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他们还是深度报告答辩的评委,从生意和经营的各个角度,对研究员的论证和结论进行质疑。这个答辩的过程,也是提供多样性和专业性专家智慧的重要步骤。

 

备选股票池的构建上,是遵循权益投资经理的投资理念进行的,它并不是基于一些固定的量化指标进行筛选的。历史数据,包括财务报表、市占率等,仅仅是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弄明白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是可持续的。这个溯源归因分析的过程中,每家公司可能都是特殊的,量化在这方面是没有优势的。

 

备选股票池的构建,我们是利用研究员的专业化智慧,通过深入研究一个个具体的生意进行的。

 

我们偏好这样一些公司:生意属性上,长坡、厚雪、有可累积的差异性;公司要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估值上要剔除那些明显高估的公司。另外,公司质地(也就是差异化和竞争优势)是我们的核心关注点,对盈利的持续性和确定性的要求,要高过对短期成长性的要求。

 

最后,基于这个备选股票池,运用量化技术构建一个分散化的投资组合,尽可能降低了个股对组合的特殊影响。它的风险收益来源就是优质公司的平均。


量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组合的分散化

聪投:构建高质量Beta时,权重会不会更偏传统一点?因为它竞争格局可能相对比较稳定。

李玉刚:传统里面比例会多一些,因为比较确定,我们比较追求确定性跟持续性。

 

量化主要的优势体现在分散化组合的构造上,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散化的处理,除了行业分散化,还有风格上的分散化。

 

像几百只股票,主观去分类,可能也分不好,行业属性相对清楚一些,但是风格间的互相联系还是需要数据上去体现。

 

管理Beta也可以叫做一门手艺,要把它变得平均一些,分散一些,不要让某一个股票或者特征影响到你的组合,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你就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分类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这些量化工具它能做好什么,不能做好什么,比如像价值判断,我觉得量化是做不好的,它没有优势。

 

因为像估值、价值这些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用量化很难界定哪一个因素是重要的,哪一个因素是不重要的。

 

而且每一家公司又是很特别的,在估值上面做量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是没有说服力的。

 

我虽然做的是量化,但我一直觉得重点在投资上,量化只是工具。我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选择在自己。



要通过规避认知偏差减少决策时的变量

聪投:感觉这么多年下来,你对量化投资的逻辑核心没有变过?比如是演绎而不是归纳,以及强调可证伪性,能不能展开说下?

李玉刚:读书的时候,我记得上科学方法论时,有一本卡尔波普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里提到休谟的白天鹅悖论。

 

不管发现多少只白天鹅,你都不能够证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但是只要出现一只天鹅是黑的,就能推翻这个结论,证实是很难的,但证伪相对来说是简单的。

 

我读到这一点时,一下子就认同了。

 

所以有时候认同一个逻辑,不一定需要一个过程,当你认同后,你就相信了。

 

包括米塞斯的《人的行为》中也提到了很多的社会科学上的认识论问题。

 

经济学中著名的物理学妒忌,就是不管假设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只要我预测的结果是对的,我就觉得这就是对的。

 

查理芒格在一次年会上说过,不应该像培根说的那样,尽量无限度地收集数据,收集完了之后再去看看能不能从数据里面得出一些东西。

 

首先应该对现实有一个看法,然后再看这些信息、数据是不是符合已经被验证过的基本的原则,这其实也是一种演绎。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偏差,比如大家通常说的眼见为实,感官、知觉都会在某些环境下出错,有时候个人经验是容易出错的。

 

我们需要一套科学方法论的起源,需要一套科学研究的流程来避免这种错误,这样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会更有信心。

 

之所以要提这个东西,就是觉得很多投资者不适合投资太集中的组合,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巨大的波动。

 

而且很容易受到那些主动投资经理“光环效应”的影响,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他们容易受这些故事的诱惑。

 

我们提出这个东西的初心是想让这些投资者明白,告诉他这个东西风险收益来源是什么,在决策的时候会减少很多变量。



在长周期下寻找变与不变

聪投:你会怎样学习新知识、新东西?

李玉刚:理解新东西的时候,除了看书或者研究,还依靠专家智慧,除此之外就只能让时间去过滤。

 

时间是检验一切最好的标准。

 

如果研究员推荐了一些很不错的公司,我在选择时最主要的标准是,你要知道自己知道,这是第一标准。

 

因为这涉及到信念问题,在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无所谓信念,最关键的是在困难的时候,有没有信心。

 

聪投:在你读过众多的书籍中,如果推荐一本?

 

李玉刚:提到变与不变,我想推荐的就是法国年鉴派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我们平常读历史读物都是叙事历史,讲述的英雄人物、激动人心、富有人情的历史事件。


因为我们的传统史书都是断代的,如果我们从历史深处去想一些线索,去思考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变的,不容易找到线索。

 

布罗代尔的书的主题都是这样子,放在长周期的环境下,思考一些变跟不变。我觉得应该是社会科学里做形而下研究的一个典范。

 

布罗代尔是从很小的地方切入,比如说我们的衣食住行,你可以从第一卷书名《日常生活结构,可能和不可能》中体会到一些。

 

我们的传统讲的也是春秋大义,你可以从中国的传统史书中体会到人情世故的精妙。

 

但是变化的主线是怎么样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从传统尺度你很难找到很多的线索。

这本书的题目很宏大,它从15世纪到18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这些非常琐碎的思路入手,从一个长周期的角度引导我们思考哪些在长周期中是不变的。

 

英雄人物、富有人性的历史事件,在长周期的角度下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要建立一种信念,长期的经济是向上的,短期事件的冲击只是一些扰动,布罗代尔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关于这些。



李玉刚,中泰研究精选6个月持有股票A/C、中泰中证500指数增强A/C、中泰沪深300指数增强A/C基金经理,现任中泰资管研究部总经理,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拥有20年证券投研经验(其中11年投资管理经验),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部研究员、衍生产品部及资产管理部量化研究总监、国泰君安资管量化投资部总经理、中泰资管对冲基金部总经理。

$中泰中证500指数增强A(OTCFUND008112)$

$中泰沪深300增强A(OTCFUND008238)$

$中泰玉衡价值优选混合C(OTCFUND016090)$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