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出去实地调研了一下,现在广州市民的日常出行已经跟三年前没有什么区别了。可能唯一的区别是,外面多了一种要留意的东西
晚报我一般都是下午收盘后就写好了,写好之后有调研就去听调研,没调研就去健身房铁。到晚上6-7点吃晚饭,然后7点半上钟给大家做心理按摩。这几天给我的感觉,还是有相当多的朋友担心不敢出来。
首先是健身房没什么人,来的都是高风险偏好人群。什么意思呢?能够坚持来健身的都是对健身需求比较强烈的或者自律性比较强的,这些人基本是风雨不改,天气热会来,天气冷会来,我甚至怀疑无论什么事他们都会来健身,所以在“担心”和放弃健身之间,他们更倾向“担心”而不愿意放弃健身。
但是那些对健身需求不是很强,平时天气稍微冷一些都不想来的朋友,如今就更难看到他们了。在“担心”和放弃健身之间,他们果断选择放弃健身。
同理,我6-7点坐地铁回家的时候,正值下班高峰,人数跟平常差不多,只大概少了10%-20%的客流量吧,不怎么用排队,但还是要挤。如果把在家办公和在家上课的人数加上,那下班放学高峰的客流量跟之前基本就没差了。
这说明上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刚需的,在“担心”和放弃上班之间,大部分朋友还是选择冒着风险去上班。
所以出行的条件虽然恢复到三年前,但是出行的需求多了要注意的东西
我这里不讨论相关医疗知识,因为确实每个人的认知和所能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
换个例子,就拿投资举例吧。如今它就像股票市场的估值,不能说完全没有风险了,但都来到了一个比较低的位置。我过去半年是不是也一直给大家反复说,现在估值很便宜了,要多买股,少买债,不要害怕。
但是不是每个朋友都敢去重仓股票的呢?那肯定也不是的对吧,肯定会有朋友担心亏损风险,会担心经济能不能正常复苏。那同样,肯定也会有朋友担心得了之后自己能不能承受,医疗是否充足,担心后续之后等等问题。
那什么时候人们的担心会慢慢减少呢?
这也可以拿投资这边做例子,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买了股票基金(得了)的人赚钱了(康复了),人们的担心自然就会慢慢减少。但是如果大家看到身边的人买了股票基金(得了)还是亏钱,那人们的担心就不会消散。
数据模型确实比空口说话来得更加可靠,但人们往往更相信自己身边亲眼所见的真实案例。
因此,开了并不代表着消费马上就会复苏,因为它就像一把悬在脑袋上的剑,不做好防备随时就一剑劈我们脑瓜上。今年春节特别早,1月21号就是除夕了,所以接下来很快就进入春运时间,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效果。
股价=估值盈利。最近消费涨的大概率不是盈利,而是情绪和估值修复。虽然今年四季度甚至明年一季度消费的业绩都可能不会太好,但市场对消费复苏的预期不断升温,拔估值也能让股价上涨。
相比消费我还是对制造业复苏更有信心一些。因为掣肘制造业复苏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需求不足,另外一个就是供给(运输)不畅。
由于过去2个月各地YQ散发多发,很多地方为了做好YQ工作,设置了层层关卡,物流运输是不通畅的。图是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大家可以看到最近两个月的物流运输比今年4月份上海时还要糟糕。
这三年,对个人、对企业甚至对政府财政都是有一定损伤的,所以现在消费行业先修复之前的悲观情绪砸下来的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到了2023年靠业绩恢复带动股价往上冲,就需要更多的需求数据验证了。
但是供给(运输)不畅是可以一夜之间得到解决的,开了之后各地的物流运输不会被层层关卡限制,人员的流动也会恢复通畅。不知道大家这几天有没有关注下面这条新闻,各地官员组织经贸团出国拿订单
所以,我觉得明年上半年率先迎来的应该是制造供给复苏,等到下半年才迎来消费需求复苏。
考虑到最近市场对消费需求复苏的预期比较火爆,在存量博弈市场之下,大量资金从高端制造流向消费复苏,导致高端制造已经有一个多月跑输大盘了,回调也比较充分,我反而建议大家这个时候应该多关注高端制造方向。
等到过段时间市场又开始对需求复苏低于预期的消费感觉悲观,那又将是加仓消费的好时间。
展望2023年,我们的经济将迎来复苏,无论是消费还是制造都会有机会,无论A股还是港股都会有机会。只是目前还是一个存量博弈市,不是轰轰烈烈的增量大牛市,在长期逻辑依然看好的基础上,尽量找市场预期不高的时候去买。
@东方财富创作小助手 $旅游ETF(SZ159766)$$N交运ETF(SH561320)$$酒ETF(SH512690)$#中字头调整,上车机会来了?#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