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一夜之间,储能这个概念火了!

其实,储能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平常用到的干电池、充电宝等等都是储能设备。早在1749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用一组串联电容进行电力实验时,首次使用了“电池”这个术语。

历史最悠久的电池之一是1859年发明的铅酸电池,今天大部分内燃机汽车仍然采用这项技术。它是充电电池最古老的例子。

那么为什么储能最近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呢?这与碳中和、新能源崛起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要储能?

所谓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的过程。电力一般都是即发即用,无法直接存储,以火电为例,电厂发出电—传到电网—传给用户使用,中间没有储能这个环节。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发电会逐渐向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靠拢,由于风电、光伏受天气影响较大,发电不稳定,无法做到随用随发,靠天吃饭。

储能的出现,则可解决新能源电力输出的品质与可靠性。例如,在风力大、阳光强的时候,可以将部分电能储存起来;等风力减弱或阴雨天风电和光伏发电减弱时,可以释放之前储存的电,这就是削峰填谷。

因此,随着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储能市场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二者相辅相成。

 储能的主流方式

储能技术按照储存介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机械类储能、电气类储能、电化学类储能、热储能和化学类储能。其中,抽水储能、锂电储能和氢储能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三种技术。

所谓抽水储能,就是水库发电流出的水,再抽回水库,增加水位,再次利用发电。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统计,从我国投运储能项目的装机结构来看,抽水储能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储能方式,占比达89.3%,电化学储能占比为9.2%。

大家熟知的锂电池,就是电化学储能的一种。

近几年电化学储能的增长最为迅猛,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铅蓄电池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的能量密度高、商业应用广、单位成本不断下降、技术成熟,成为了全球电化学储能的核心。

储能市场巨大,随着技术进步,储能方式也会产生缓慢变化,未来代表性的储能技术包括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等。

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

储能产业由于技术分类多元,各类产业链资源差异较大,我们来看看当下投资热度较高的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

该产业链包括上游设备商、中游集成商和下游应用端,其核心是中游集成商的储能系统,主要包括:

电芯:储能系统的核心,成本占比约67%;

BMS(电池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电池的监测、评估、保护及均衡等;

EMS(能量管理系统):负责数据采集、网络监控和能量调度等;

PCS(双向变流器):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

 政策支持力度加码

从国内的政策看,200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中首次提及“储能”。在 2017 年 3 月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家对储能技术和应用场景不再做过多的限制。

从2021年起,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从顶层设计、市场机制、价格机制、调度机制等方面,为新型储能建设插上了高速发展的翅膀。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转变,到2025年,累计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今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储能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储能低于全球水平,发展增速滞后于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0年,中国储能装机与新能源装机比例为6.7%,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储能装机与新能源装机比例为15.8%。

上述情况正在改变。目前国内光伏和风电装机量稳步增长,储能装机也必将水涨船高。

根据WoodMackenzie 预测,未来10年电化学储能装机将持续高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1%。其中,中国作为电化学储能的装机大国和能源革命的先锋,其电化学储能装机累计规模未来5 年的保守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7.4%,理想状态下更是能够达到70.5%,实现真正的超高速增长。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指出,储能作为能源革命核心技术和战略必争高地,有望形成一个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全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守预计,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吉瓦,2022年—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

 盈利拐点显现

此前,国内储能在板块的投资排序靠后,主要是存在价格机制不清晰、产业链盈利较差等痛点,但今年国内储能呈现积极的变化,爆发拐点愈发临近:地方政府对储能项目经营的扶持政策频繁出台(比如保障调度次数),盈利模式逐渐清晰,共享储能与独立储能模式兴起下,国内储能终端运营盈利拐点显现,机构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有望产出业绩。

海外方面,欧美国家均制定了庞大的储能规模规划,并进行了补贴。其中,美国储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盈利能力高于国内,美国的本土集成商、电力公司等储能电站持有者直接向供应商下订单,其中就包括国内多家龙头企业。

在政策支持、盈利模式开始清晰的情况下,储能的长期成长性值得期待。

$万家新能源主题混合发起A(OTCFUND015796)$$万家新能源主题混合发起C(OTCFUND015797)$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