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普遍呈现出震荡下行态势,但我国市场依然有部分行业板块走出了结构性的独立行情,其中中医药板块无疑占有一席之地。

一方面,中医药板块表现出较强韧性:截至12月30日,近3个月以来中证中药指数上涨17.92%,高于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10.31%的涨幅,也大幅超过沪深300指数同期1.16%的表现。即使将时间拉长到全年,中证中药指数-11.65%的收益率依然远优于中证全指医药指数的-21.16%和沪深300指数的-21.63%。(数据来源:WIND,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不作为基金业绩表现的承诺或保证。)

另一方面,中医药板块开始得到机构资金的重视和投入。由于过去中医药板块股价弹性不高、爆发力不强,市场空间也缺乏想象力,机构资金的长期配置意愿较低:2020年底公募基金持有中证中药指数成份股的市值规模仅为228亿元,占其合计自由流通市值的5.98%。但随着2021年中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日渐清晰,2021年底公募基金持有中证中药指数成份股的市值规模增长超过一倍达到528亿元,占自由流通市值比例也跃升至10.07%,2022年中两项数据更是分别提高到583亿元和12.31%,“聪明资金”对中医药板块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数据来源:WIND)

那么,未来几年中,中医药板块有无可能延续近期的良好表现、成为资本市场中值得把握的投资机会呢?我们始终认为,中医药板块的发展契机始于近两年来行业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而政策的大力支持又源于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产业战略规划中的关键地位,既有客观需要促成的自然条件,也有主观意愿上的保驾护航,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医药事业创造了宝贵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中医药的推广使用是基于我国特殊国情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道路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一级政府而言,如何调动分配有限的财政、经济和社会资源以实现医疗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成本可负担、医护人员合理激励、医疗服务便利度高等多重目标的平衡,都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课题。

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口规模庞大,历史负担较重,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城乡和区域间资源分布不平衡,医疗产业发展起步晚,技术能力仍较薄弱的特殊国情,这决定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无法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而是必须从自身优劣势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在此原则指导下,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导向,强调健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以临床为主调整为预防、临床和康复兼备。随后,涉及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分级诊疗、医联体、新药审评审批制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等领域的一系列主要“医改”举措陆续实施,居民综合医疗成本降低取得显著成效。

在此背景下,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经济、生态、卫生、科技和文化资源,迎来了巨大的历史舞台。

众所周知,与现代医学和西药相比,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即使用简单、因地取材、费用低廉、疗效有据的特点,本身就能起到提高医疗服务性价比的作用,同时中医药注重在“治未病”阶段发力,能够将“预防为主”的要求落到实处,将大量疾病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就加以阻断、控制和消除,从而大大减轻临床诊疗阶段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着眼于患者整体内外部状态的变化,并以相应的医疗技术和药物配伍施治,使人体系统恢复平衡常态,而不是如现代医学一般采取查找病变局部结构和具体致病因素的“还原论”思想,因此自然导向全科医生的培养

在医疗资源总体有限且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科或者配置中医医师,通过加强单个基层医护人员的全面性来弥补医护人数不足的问题,向广大基层群众提供质量合格,能够防治大部分常见病的医疗服务,是加快建立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新格局,扩大医疗卫生体系覆盖面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医药在我国加速普及推广的深层现实土壤。

全方位多层次政策体系为中医药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正是基于中医药在我国国情下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我国作出了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定,近几年来各个层面均出台政策措施,从多个方面为中医药的长期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并提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六大任务,成为我国中医药政策体系的定盘星。

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上述任务分解到各个执行部门。

2022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将各项任务又进一步细化实化。

除了纲领性质的顶层设计之外,近两年来各个主管单位也制订了一系列中医药领域的规划、细则、方案和意见,政策实际可操作性显著增强。

2020年10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将中药注册分类按照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进行分类,并细化申报资料要求。新的注册分类充分体现中药研发规律,淡化原有的“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含量要求,不再仅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注册类别的依据,而是支持基于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评价中药的有效性,更好发挥中药特色优势,满足临床需求。在新规开始实施的2021年,获准上市的中药新药数量就达到12个,超过2016到2020年连续五年的总和,中药创新药重获生机。(数据来源:《2021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

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局等五部委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中医理论根植并脱胎于我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文化属性是中医药产业的特有属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加强居民对中医服务和中药的信心,提振中医药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各个地方在中医药的健康文化产业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医养结合,健康旅游,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一些基层中医馆更是跳脱出单纯的诊疗场所之外,不仅传授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技术的理论和操作,而且也教授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居民接受度高的中医健康互动,成为融文化、生活、体验和诊疗为一体的居民健康生活厅,引导更多人了解中医、懂中医、用中医、信中医。

2021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要求综合医院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并且必须有院领导相对固定分管中医药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医院中医药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督促中医药政策措施的落实,完善中西医协同相关制度。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院领导,有望大大增强其责任意识,避免形式主义和敷衍应付,而把中西医协同以考核措施、医院章程等形式制度化之后,也能强化中医药在综合医院中的地位长期不动摇,激发综合医院推动中医药工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2021年12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等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公立医疗机构采购中药饮片可按购进价顺加25%销售,对于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总额预算上适当倾斜等措施,明确了医保资金对中医药的结构性支持,中医药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经济吸引力有望明显提高。

2022年1月,国家中医药局发布《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中医药依托于“一带一路”战略开拓海外市场,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擘画了蓝图。“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医疗卫生体系也不健全,中医药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完全可以在这些国家借鉴和复制,对于当地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扩大医疗服务公平性、便利性和可及性,节约资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有着积极意义。也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之下,我国近年来先后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等周边国家达成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中医药有望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逐步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和应用。

2022年6月,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将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方面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新药研发、科技攻关需要仰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也需要充实大量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合格中医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开对中药,用好中药,对症下药,既增加中药实际用量,也扭转民间对中医药尚存的偏见,因此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将是中医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综上,国家中医药政策逻辑思路十分清晰,在供给端通过优化新药审评审批机制,督促综合医院加强中医药能力建设,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服务供给质量,在需求端通过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力度,医保倾斜创造中医药内需,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刺激外需提振中医药总体需求,随着政策效应逐年释放,中医药产业供需有望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2023年中医药行业投资价值或将得到初步展现

在中医药的长期发展道路上,2023年或是其在行业“四梁八柱”政策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后的制度环境中发展的第一年,在这极为关键的一年中,除了政策效应对中医药供需两端的促进作用之外,有一些重要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一是中药相关法规的继续完善。近期,国家药监局就《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计2023年有望正式落地。《专门规定》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对中药注册管理的各项要求进行细化,尤其是考虑到中药研制“源于临床,用于临床”,在上市前大多已经以院内制剂的形式积累了一定人用经验的特点,对中药人用经验的证据要求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中药新药上市的“绿色通道”将进一步畅通。此外,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也有望于2023年实施,对中药品种的市场独占保护也有望发挥引导和激励创新的正向作用。

二是中药配方颗粒细分市场的大幅扩容。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加工制成的颗粒,可按中医临床处方配伍后冲服饮用。与中药饮片相比,配方颗粒标准化生产,使用方便,质量稳定,更契合现代居民用药需求,而与固定配方的中成药相比又能充分体现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千人千方”的特点,更好地保证针对每个个体的疗效。2021年11月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结束并实施备案管理后,配方颗粒生产和销售端的准入限制放开,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2023年,配方颗粒的国标数量预计或将增加至400个(数据来源:西南证券),基本覆盖常用组方品种,打破今年国标数量不足导致组方困难的桎梏,推动配方颗粒成为中医药细分市场中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三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研究评价方法的互学互鉴。中医药出海的最大障碍在于外国医疗机构和民众对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底层逻辑缺乏认知,因此需要借助广为人知的现代医学“语言”来打开局面,抢占“桥头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循证医学研究来验证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我国在2019年3月就设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力图秉持着“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创立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的适用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评价方法,随着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中医药无论是在国内的中西医协同,还是在海外“走出去”的过程都会越来越顺畅。

四是中医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目前,很多专家学者正在将中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例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名中医、国医大师的宝贵临床辨证经验数据,以及中医古籍当中的经验证据收集、整理、保存起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数字化、影像化,并在其他医师的诊疗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协助其提高辨证效率和精确度,或者以中医互联网医院的形式开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这些工作都将在2023年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携手共进。

总体而言,2023年我国中医药产业有望在传承创新、中西医结合的正确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在更好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的同时,力争实现基本面的确定性增长和投资价值的兑现


$华泰柏瑞生物医药混合A(OTCFUND|004905)$

$华泰柏瑞医疗健康A(OTCFUND|005805)$

$华泰柏瑞医疗健康C(OTCFUND|011453)$


EN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