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22年已经正式结束了,这一年,大多数投资者可能都难免觉得“宝宝心里苦”,对投资收益是不太满意的。这一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个别普通投资者,能通过自身超出市场水平的认知挣到(超额收益)的钱,但只要人在“江湖”,2022年就避免不了挨(平均收益)的刀。
(资料来源:iFind,统计区间:2022/1/1-2022/12/30)
2022年A股主要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跌得最惨得是科创50和创业板指。
(资料来源:iFind,统计区间:2022/1/1-2022/12/30)
煤炭(10.95%)和综合(10.57%)是万绿从中两点红,4个行业跌幅在10%以下,10个行业跌幅在10%-20%之间,15个行业跌幅在20%以上。电子板块全年最惨,跌去36.54%,其次是建筑材料(-26.13%),传媒(-26.07%)。
所以2022年投资大盘指数和行业主题基金的投资者应该都是挺难受的。不过作为长期投资者,我们还是期待2023年的行情。就比如说现在站在岁末年初,大家往往都比较期待“跨年行情”的出现。跨年行情是A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指的是每年11、12月到次年年后,市场往往会迎来一波一定规模的上涨行情。
从历史数据来看,2010年以来A股共出现过7次“跨年行情”,平时持续时间42.4个交易日,平均涨幅达17.65%。
数据来源:Wind,上证指数,指数历史收益不预示未来表现
不光如此,根据方正证券的统计,如果我们以月为观察单位,会发现主流指数表现最好的月份,大部分也集中在岁末年初,其中2月份的胜率最高。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2月行情往往受益于春节长假后的股市回暖;另一方面,每年3月初会召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文件的密集出台,受政策支持的行业走强概率较大,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春节躁动”行情。
除了政策的催化外,跨年行情的出现也往往需要具备另外两个启动的基础。一方面要看当时股票市场估值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也要看看市场流动性是否充裕。
那么2022年的市场是否具备“跨年行情”启动的基础呢?
估值上,2022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出现一定回落,当前A股各主要市场指数估值都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区间,可以考虑长期布局。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12/28,指数历史收益不预示未来表现
流动性上,当前货币环境仍然宽松,但12月LPR调整不及预期。往后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可能仍需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预计货币不会大幅紧缩,但是稳增长基调不变的大背景下,宽信用仍将是政策重心,也就是说市场上的钱可能会有更多流入支持经济。
政策催化上,近期随着经济工作会议的结束,稳增长政策预期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减弱,后续市场可能会更加期待2023年两会上的相关表述。
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今年跨年期间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全国正经历疫情反扑,已成为影响市场的最大变量,短期经济基本面和市场风险偏好大概率会因疫情承压。不过根据全国疫情发展的进度,实现疫情早达峰+消费改善超预期的机会还是有的,也可以期待一波两会前后的春季躁动行情。
最后,春节前后,哪些投资方向更有机会?
根据招商证券的研究,春节前,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稳增长预期升温,市场往往演绎大盘蓝筹风格,上证50相对占优;而春节前往往流动性相对有压力,也不利于中小成长的表现。除此之外,市场往往对于中小成长有更高的盈利预期,而春节前后都是业绩预告披露的高峰期,此前过高的预期在业绩预告披露前后往往会低于预期,导致中小成长的压力更大。而春节后,政策预期落地进入复苏观察期,而中小成长业绩披露落地,进入业绩真空期和下一年的新预期形成阶段,又开始重新憧憬新一年的高增长,调整的中小成长利空落地而反弹。此外,春节后流动性往往相对较为充裕,也有利于中小成长的表现。因此,A股经常演绎春节前上证50占优,春节后中小成长占优的局面。
方正证券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年初尤其是2月份高市盈率、亏损股、小盘股风格涨幅较大,表现往往好于对应的低市盈率、绩优股、大盘风格。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材料中的观点、分析仅代表第三方研究团队观点,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实际投资结果,也不构成任何对投资人的投资建议和担保。任何媒体、网站、个人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本材料中投资策略和分析等内容是基于目前经济环境和市场表现做出的判断,可能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调整,仅供参考。本资料仅为宣传用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承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产品收益受股市、债市等影响可能会有波动风险,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并根据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综合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具体以销售机构评价结果为准,投资人在购买基金时需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中国证监会的注册并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股东之间实行业务隔离制度,公司股东并不直接参与中加基金旗下基金财产的投资运作。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中加优势企业混合A(OTCFUND|009853)$$中加消费优选混合A(OTCFUND|012202)$$中加新兴消费混合A(OTCFUND|010176)$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