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概况

二、主营业务

公司是国内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目前以磷酸铁锂为主,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等。

报告期内,湖南裕能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为磷酸铁锂的销售收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如下:

三、行业分析

1、新能源汽车行业基本情况

在中国、美国等全球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带动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速增长,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136.6 万辆,全球产量达到 320万辆。


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 354.5 万辆,同比增长 1.6 倍。2022年 1-6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266.1 万辆,同比增长 1.2 倍。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力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

近年来,各国政府相继将燃油车禁售提上议程,我国也已开始研究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汽车已成为必然趋势。

近几年,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根据工信部数据,2016-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 51.7 万辆到 136.6 万辆,复合增长率为27.5%;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 354.5 万辆,同比增长 1.6 倍。


2022年 1-6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266.1 万辆,同比增长 1.2 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初创期,新能源商用车优先发展。


2009 年,政府开始在 13 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通过财政补贴政策的形式,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初步确立了优先发展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策略。

该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仍然较小,行业内各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经营模式等方面均处于探索阶段。


在成长期,补贴普惠制驱动行业高速增长。为加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普惠制的财政补贴政策逐渐落地,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生产、消费门槛,驱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飞速增长,使我国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及消费国。

在该阶段,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扩大产能,一方面应对下游旺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


在龙头效益显现期,由于补贴政策退坡,市场格局趋于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高增长的同时,政府逐渐将政策焦点从产业发展的“数量”转移到产业发展的“质量”上。


自 2016 年开始,补贴政策逐渐挂钩汽车续驶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等指标,并在补贴力度上逐年退坡,推动补贴由“普惠性”过渡到“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在该阶段,市场淘汰机制作用显现,市场格局逐渐趋向集中,优势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2、储能行业基本情况

储能的主要类型包括物理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能等,电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铅蓄电池储能等。


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储能类型,电化学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储能具有循环特性好、响应速度快的特点,是目前电化学储能中主要的储能方式。


在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规模快速增长背景下,储能技术作为上述能源应用至关重要的一环,将成为整个能源变革关键节点,这也将显著拉动储能的需求。


根据高工锂电统计,2020 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 16.2GWh,同比增长70.53%;2021 年,我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 48GWh,同比增长 196.30%;


2022 年 1-6 月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 44.5GWh,同比增长超 200%。储能电池由于成本、技术、政策等原因较动力电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储能电池具备削峰填谷、负荷调节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在用电侧,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等应用场景逐渐成熟。


在发电侧,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成本降低,绿色清洁能源发电经济性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带动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增长。

同时,随着锂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逐渐靠近储能系统应用的经济性拐点,储能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3、同行业公司对比分析

(1)同行业公司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按业务类别实现的毛利和占比情况如下:

(2)同行业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对比情况如下:



四、财务状况

业绩情况:2018年-2021年底,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6,205.93万元、58,381.17万元、95,638.29万元、706,762.07万元,2018-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6.9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1.04万元、5,525.50万元、3,916.65万元、118,412.01万元,2018-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7.11%。

应收账款:

费用:

现金流:

五、募集用途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