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川农业大学的某位经济学教授发了一篇文章,题为“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促消费的最佳途径”。





他认为高收入人群再怎么刺激也不会想消费,低收入人群根本没有钱消费,所以消费的重担就落在中收入人群身上。

那么如何鉴定中收入人群呢?

那就是银行里有50万存款的就算,只要对50万存款征收高额利息费,让高额存款没有收益空间,那么大家自然会把钱拿出来消费了。

很多人听到50万的阈值,就开始破口大骂,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专家应该回炉重造等等。

原因很简单,可能骂的人真的有50万存款。

其实你冷静下来,这个人的讲法还是有点意思的。

他之所以拿50万存款作为锚点,是因为央行在1月10号给了这样一组数据:





你看,我们的居民存款高达120万亿,人均8万,但是存款余额在50万以上的仅占0.37%。

也就是说,99.63%的家庭存款是不足50万的。

这就很有趣了,从道理上说,这个教授只是给了一个劫富济贫的建议,这个建议应该还是全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看到的建议。

至少应当有99.63%的人会支持他的建议,也就是说这个建议本身是站在群众的基础上给出的。

甚至,他还做了一定的自我牺牲——我相信他的个人存款肯定不止50万,所以如果对50万加税,自己其实也是受害者,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反应出他的公平公正。

本来无论政治立场还是屁股位置,都是无比正确的建议,居然被大家骂惨了。

根本原因在于,存款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财富。

连那些资本主义国家都知道,财富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存款,房产,证券,股权,甚至还有房贷,车贷等等。





你要征税,必须公平地把所有的正负都加起来,给出一个净值,然后根据这个净值阶梯式收税。

接着再把税收投入到民生建设中去,这样的税收,才能够真正做到调解贫富差距的作用。

但是在中国,你敢这么弄么?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人最大的资产不是存款,而是房产。

截止到2022年末,中国房地产的总市值 已经达到450万亿,远远超出了居民存款余额。

本着解决事情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是不是应该先从房地产这部分开始收税,然后再考虑存款呢?

实际上,房地产税喊了十多年了,但一直没能顺利推行,原因无非两个。

第一,拥有多套房产的人阻力太大,一旦开征房地产税,相当于把他们的资产透明化了。

而资产透明化这事情,在中国几乎是大忌,别说动刀子了,提都不能提。





第二,房贷群体太大,对刚需的打击太重。

一边自己在还房贷,一边还要为这套房子付房地产税,两头一割,更是压缩了消费空间。

到时候,本来那群中产还能消费的,房地产税一收,反而起到反作用了。

所以你说这个专家会不懂这背后的道理吗?

我觉得不可能,连我都能想到的事实,一个经济学教授怎么可能想不到。

退一万步讲,就算照搬硬抄欧美的操作模式,也应该是收取“财富税”,而不是单独把存款拎出来收“存款税”。

此外,我们和西方国家有个很大的鸿沟,那就是人家是高福利国家,无论是失业还是养老还是生育,政府可以做到托底的作用。

所以人家老百姓敢花钱消费。

我们呢?

后面的话我就不扩展了,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

收税的本质是为了调解贫富差距,让老百姓过得更好;相反,如果税么收了,但是福利却越来越差,这税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只是为了还债么?

因此,想让老百姓大大方方消费,就要先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这才是除根的方法,而不是搞一些类似于通货膨胀,收税这种技术性的操作,让人家不得不把钱拿出来花掉。

不过话又说回来,实际上我们早就开始收“存款税”了。

从2019年开始,LPR就开起了下降趋势,存款利率也是随之下跌。





中国银行为例,2019年的一年期定存是2.25%,到了2023年一年期定存1.75%,下跌20%。


那么能不能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我们已经交了20%的存款税了呢?


并且这个税还不分存款金额,人人都得交。


然而实际效果如何?


利率越低,人们的储蓄意愿反而越高,2022年更是突破天际地新增17.84万亿存款。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交存款税,并不会促进消费,反而会引发人们的恐慌,起到反作用。


主要是大家不看好未来的发展,政府又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给老百姓托底,啥东西都要靠自己努力,当然得给自己留着点了。


万一生活有了点变故,钱么都消费完了,那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总而言之,专家们别老是无视根本问题,逼着人们花钱。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高精尖还是保障房或者促进生育,请你们先把钱花了,老百姓才会有反馈。


反过来操作,是行不通滴。




$华宝券商ETF联接C(OTCFUND|007531)$

$华宝中证消费龙头指数(LOF)C(OTCFUND|009329)$

$汇安行业龙头混合(OTCFUND|005634)$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