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似乎可以回答半个月前我们所提出的“节后光伏需求稳了吗?”这个问题。

首先来看硅料价格情况。据SMM,截至1月30日,节后多晶硅价格上涨,最高甚至反弹到了20万元/吨;具体而言,多晶硅复投料最新均价为19万元/吨,多晶硅致密料最新均价为18万元/吨,多晶硅菜花料最新均价为16.5万元/吨,较1月20日每吨价格均上涨15元。

其实,这种止跌企稳趋势在节前就已经初现端倪。同样据SMM数据,1月16日~20日当周,多晶硅价格已较前周环比上涨,复投料、致密料、菜花料提价幅度分别在3~3.75万元/吨不等。

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有上下游博弈加剧后硅料大厂联合保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下游硅片需求驱动的原因——对于硅片企业来说,库存消耗之后开工率出现提升需求,从而带动硅料需求恢复性增长,而且在开工率和库存双低的现实下,短期的供不应求会导致节前备货需求较往年更加突出。

此外,硅业分会也指出,个别订单合约存在的价格跟随机制,也会使下游硅片涨价直接带动硅料价格回升。事实上,年前硅片价格就已持续反弹,Solarzoom数据显示,截至1月18日,国内单晶M10主流报价上涨至4元/片以上,高位价格来至4.45元/片;单晶G12硅片报价来至5元/片以上,高位报价来至5.8元/片。


而归根结底,上游价格的反弹,所仰赖的无非是下游需求的旺盛。

在《节后光伏需求稳了吗?》一文中,我们提示过组件企业积极上调1月排产计划,PVInfo数据显示TOP10组件企业1月/2月开工率有望分别环比增长3/4个百分点至68%/72%。之后更多的信息印证了成本压力逐渐缓解之后、直接决定终端电站项目收益的组件环节的升温:


首先由Solarzoom指出,截至1月18日当周,国内组件端1月整体排产计划相比前两周有所提升;

其次是SMM预计1月组件国内产量有望达到28GW左右,较原计划提升约12%

以及据东吴证券调研,组件龙头2月排产环增10%以上,一季度单瓦利润有望在期货带来的超额收益下明显上行(相关阅读:《光伏的估值是不是已经偏离基本面了?》)。

组件环节的升温甚至引发了价格反弹猜想。据能源一号,由于上游多晶硅料、硅片上涨,促使国内几个组件大厂目前开始通知常规组件进行几分钱的涨价;另一部分的组件厂商,则短期准备暂停接小单以适应新的价格体系。

那么,这种程度的涨价会不会再度影响光伏电站的装机呢?答案应当是不会。


早在《产业链涨价会是多大的危机?》一文中,我们就探讨过下游投资企业对于组件价格的心理极限,这一阈值基本在1.95元/W左右。因此,当2022年8月组件价格飙升到2元/W之后(资料来源:Solarzoom),可以说是击穿了地面项目IRR和年度ROE的回报率底线的,所以对于地面电站背后的央国企来说,在当时暂停采购、后续再建是一个必然动作。

相反,如果组件报价区间合适,电网接纳情况、储能配置等综合因素经评估后也没有问题,甚至增加新能源电站总量是大势所趋、也具有详尽并网节点规划,那么央国企们又何乐而不为呢?相比起组件是不是跌到了“超级低价”,能否快速到货、安排上量、如期完成建设指标才是地面项目可能会考虑的重点。

而现状是,组件价格已经从原有的2元/W回落到了1.7~1.8元/W的区间内,降幅达到10%~15%(资料来源:Solarzoom,截至2023/01/18),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已经很大。而在组件厂商们频频上调排产计划的动作下,供货可能也并不构成担忧,同样据能源一号,前四大组件厂商在一季度的总出货或达到50GW以上,同比大增80%以上。换言之,不管是量还是价,组件可能都不愁卖。

叠加央国企本身在2023年就有加速新能源投资的需求,光伏需求走出淡季十分可期。东吴证券指出,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等21-22年新能源项目投资仅完成50~70%,十四五规划中23年是关键一年,同时产业链价格已经下降至具备经济性,因此23年将加速发展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华能集团计划23年开工30GW,争取完成20GW,同增50%+,华电集团计划23年开工量27GW,争取完成15GW,同增80%+,在手项目储备充足,部分项目还有331和630时间点要求,当前下游已加速采购和开工。

$华泰柏瑞光伏ETF联接A(OTCFUND|012679)$

仍然强调,要想实现光伏产业链的螺旋上升,根本动力始终是降本增效。目前,随着硅料的持续放量,中上游价格虽有波动,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回落趋势已基本形成。供应瓶颈打开之后,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的方向大概率会往电池和组件环节转移,这两者正是光伏产业链技术附加值更高的部分。

$华泰柏瑞光伏ETF联接C(OTCFUND|012680)$

$光伏ETF(SH515790)$

END


#半导体集体冲高,Chiplet概念领涨#

#人工智能赛道火热,如何布局?#

#钙钛矿电池转化效率再创新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