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春节作为生产淡季、出行旺季、消费旺季,是观察居民出行意愿和消费意愿的关键窗口,为判断经济复苏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今年春节出行、消费整体复苏如何,疫情有何变化,节后有何期待?我们总结发现有以下4大亮点。


亮点1:返乡恢复八成,返城明显提前

节前返乡恢复至8成,节后返城显著提前。返乡规模整体恢复到8成。分运输方式来看,节前铁路、民航旅客发运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7成左右,公路旅客发运量仅恢复到50%左右,拖累总客运量(不含自驾)恢复率仅为52%。但自驾出行明显增多,若考虑自驾,春运返乡规模估计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0%以上。不同于节前,节后返城明显提前,初四起自驾返城人数增多,略早于往年,带动正月初五单日总客运量(含自驾)恢复率接近100%。


亮点2:餐饮强势复苏,休闲旅游仍有空间

从增值税发票口径看,商品消费延续增长,服务消费稳步修复。

旅游方面,整体已恢复到2021年平均水平。今年春节全国旅游收入和出游人次分别恢复至73.1%、88.6%,好于前三年春节同期表现,趋近于2021年平均水平。客单价同样好于前三年,反映居民消费力仍强。但酒店类企业销售收入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75%左右,仍有较大空间。

市内消费方面,高线级、低线级城市消费同样火爆。除夕~初四,10城重点商圈人流指数均强于2019年同期,回乡人流与游客均提振了相关城市的消费活力。结合增值税数据与全国万达广场经营数据来看,低线级城市的消费活跃度不逊于高线级城市,表现同样出色。

春节档观影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7.5%,餐饮显露复苏迹象。春节档票房影史第二高,较2019年同比增长达14.4%。票房较2019年同期正增长部分缘于票价上抬,但更重要的是观影人次的恢复。在总场次下降9.5%的情况下,观影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7.5%,反映出居民压抑许久的社交消费需求蕴含极大的复苏潜能。从餐饮来看,返城节奏前提,支撑节内餐饮热度提升,火锅龙头企业门店排队叫号数量持续走高。


亮点3:疫情逐步收敛,春节未见反弹

疫情处于收敛期,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减退。各省百度“发烧”关键词搜索指数绝对水平均已低于2019年同期。从中疾控数据来看,截至1月23日,全国住院人数已降至峰值的15.2%,重症人数已降至峰值的28%。向前看,我国当前尚未经历新变种毒株流行,但从美国经验来看,春季发生二次感染的概率较低。即便春夏发生二次感染,对生产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亮点4:消费喜迎开门红,生产恢复可期

总的来看,春节期间,经济活力持续恢复。虽未全面回到疫情前水平,但明显好于疫情以来同期表现。更为可贵的是,节内返城高峰提前、居民消费意愿快速回暖,为3-4月接力复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春季供需两旺值得期待。事实上,节前生产已基本恢复,制造业、建筑业春季开工动力均强。在资金到位、工人到位、气温转暖的情况下,3-4月迎来生产旺季或是大概率事件。需求方面,节后返工支撑就业,就业恢复有利于支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而购房与购车需求仅是略有起色,居民借贷意愿仍待观察,3月或是关键观察窗口。


目录

1. 亮点1:返乡恢复八成,返城明显提前

2. 亮点2:餐饮强势复苏,休闲旅游仍有空间

3. 亮点3:疫情逐步收敛,春节未见反弹

4. 亮点4:消费喜迎开门红,生产恢复可期


以下是正文

今年春节是“复苏”的风向标,是观察经济内生韧性的重要窗口。我们曾经在前期专题报告中指出,当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消退,经济内生韧性决定了复苏的弹性和高度。春节作为生产淡季、出行旺季、消费旺季,是观察居民出行意愿和消费意愿的关键窗口,为判断经济复苏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今年春节出行、消费整体复苏如何,疫情有何变化,节后有何期待?本文为您详细解答。

亮点1:返乡恢复八成,返城明显提前

节前返乡与节后返城各有亮点,在本章,我们分前后两部分单独论述。

节前返乡脉冲偏晚,铁路、民航整体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成。腊月十六~除夕,铁路与民航发运旅客总量表现明显好于2021、2022年,但相比于2019年同期仍偏弱。铁路与民航发运旅客总量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6.2%、68.8%。从节奏上来看,节前铁路和民航的恢复率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反映出今年返乡人流主要集中在节前集中返乡。



公路发运旅客数大幅缩减,拉低春运总客运量。仅以今年春运数据来看,铁路、民航仅占节前春运公共交通发送旅客总数(不含自驾)的21.9%,占比更高的是公路。今年公路占节前春运发运旅客总数的77%,占比已较2019年的83.7%明显下滑。而公路今年恢复率偏低,仅有50%左右,将节前春运总客运量(不含自驾)的客运量恢复率拉低到了52%。



考虑自驾出行,春运返乡规模估计恢复到2019年的8成以上。我们认为,公路旅客发运量的绝对规模和占比双双下滑,主要缘于“后疫情时代”出行习惯的改变。自驾返乡及自驾出游的比例增加,使得春运期间高速小客车流量始终高于2019年同期(正月初一当日除外)。将自驾的客运量计入节前春运整体规模,若一辆小客车平均载3人,节前春运返乡规模估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1.3%;若一辆小客车平均载4人,节前春运返乡规模估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5.6%。



不同于节前,节后返城明显提前,初四起自驾返城人数增多。从包含自驾的总客运量恢复率来看,节后恢复率开始明显走高,正月初五单日总客运量(含自驾)恢复率接近100%。从小客车流量的变化节奏来看,今年正月初四起,小客车流量明显走强。从百度迁徙指数来看,往年正月初六返城人流开始明显走强,今年较去年显著提前。




小结而言,春运出行恢复整体好于疫情后同期,但仍弱于2019年。从出行方式来看,自驾出行明显增多,已超过2019年同期。对比节前返乡,节后返城脉冲更高,且时间点较往年更早。返城更早或能支撑假期末高线级城市消费及节后生产快速恢复。


亮点2:餐饮强势复苏,休闲旅游仍有空间


春节消费表现同样亮眼,从增值税发票口径看,商品消费延续增长,服务消费稳步修复。根据国税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春节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较2019年同期的复合增速为12.4%。商品消费延续了疫情后增长,典型品类的复合增速小于同比增速,反映出去年相关消费品销售收入增速处于低谷,而今年的同比增速迎来强劲反弹。服务消费中,虽然酒店销售收入同比增速较高,但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75%左右,仍有较大空间。



结合文旅部数据来看,旅游已恢复到2021年平均水平。根据文旅部监测,相较于2019年,今年春节全国旅游收入和出游人次分别恢复至73.1%、88.6%,好于前三年春节同期表现,趋近于2021年平均水平。同时,根据旅游收入和出游人次折算的客单价来看,今年春节旅客每人次消费支出为1220元,接近2019年1238元的水平,好于疫情以来历次假期。这反映出,出行限制取消后,居民的旅游消费意愿仍强,且消费力接近疫情前水平。



典型城市旅游城市人流显著高于疫情前,但恢复仍有空间。结合百度迁徙数据来看,云南典型旅游城市春运以来的累计迁徙规模(迁入+迁出)明显高于2019年春节同期。而从海口美兰机场的客运量数据来看,恢复率尚未回到100%,弱于百度迁徙数据所反映的结果。我们认为,上述两类信息的“分歧”反映的是:旅游整体性的复苏仍有空间,团客旅游恢复节奏略慢于自驾出行。



将目光转向市内消费,节前商圈人流持续走强。根据长江宏观与脉策科技共同开发的10城重点商圈人流指数来看,春节前重点城市商圈人流指数逐周向好,且人流量高于2019年同期,反映疫情脉冲过后消费持续复苏。



节内10城商圈人流均强于2019年同期,但梳理后发现积极信号更多。今年春节,我们监测的10城商圈人流指数均超出2019年同期,但幅度不一。这主要缘于不同城市在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特征不同。根据城市性质梳理商圈人流数据,可以发现诸多积极信号:1)上海、北京春节期间以“打工人”出城返乡为主,今年不再“就地过年”,回乡比例较2021年更高;2)郑州、西安、沈阳作为务工人员回流的中转站,商圈人流较2021年更高,印证务工人员返乡更为顺畅;3)深圳春节期间承载大量“通关”人流过境,或推高了商圈人流;4)杭州、厦门、成都、长沙作为旅游城市,游客流量似有增多。

而从万达集团的公告数据看,低线级城市消费同样火爆。据证券时报报道,今年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六)全国480座万达广场客流1.6亿人次,销售收入126.8亿元,较2019年客流增长15%,销售额增长29%。结合万达广场商圈人流数据与税务总局商品消费的增速数据来看,低线级城市的消费活跃度不逊于高线级城市,表现同样出色。



春节档票房影史第二高,观影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97.5%,殊为不易。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3年春节档票房为67.58亿元,创下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的成绩,较2019年同比增长达14.4%。票房较2019年同期正增长部分缘于票价上抬,2023年春节档票价较2019年同期平均贵7.7元。但更为重要的是观影人次的恢复,在总场次下降9.5%的情况下,观影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7.5%,成绩殊为不易,反映出居民压抑许久的社交消费需求蕴含极大的复苏潜能。



节内餐饮日渐复苏,消费潜力积极释放。我们在前文曾提及,返城节奏前提或支撑假期末尾市内消费加速复苏。从餐饮消费来看,在市内交通强度仍在走低的背景下,餐饮消费确在日益走强,且在假期后半程日渐走强。这反映出,疫情渡峰后,居民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小结而言,春节消费复苏顺畅,但后续仍有发力空间。从较2019年同期的恢复率来看,商品消费>电影&餐饮>旅游。最为可贵的是,从春节消费可以看到,在消费场景打开后,居民消费意愿迅速回暖,且消费力没有明显弱于疫情前。由此来看,后续消费复苏的确定性无疑更强。


亮点3:疫情逐步收敛,春节未见反弹

百度“发烧”关键词搜索热度持续下降,接近疫情前水平。根据我们的监测来看,各省百度“发烧”关键词搜索指数已连续下降1个月,期间未有明显反弹。多数省份关键词搜索指数已降至峰值的10%以下。而对比2019年同期,所有省份的发烧关键词搜索指数均已低于2019年同期,反映疫情基本消退。


从中疾控数据来看,新冠住院高峰与重症高峰均在消退。从1月25日中疾控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住院人数及重症人数高峰在20天前。截至1月23日,全国住院人数已降至峰值的15.2%,重症人数已降至峰值的28%。



从毒株的传播情况看,我国未见XBB毒株广泛传播。根据1月25日中疾控的报告,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


无需过度担心XBB和BQ.1变种,美国经验显示二次感染脉冲普遍偏弱。去年年末,美国经历XBB1.5及BQ.1族变异株引发的感染潮。但从住院人数来看,住院人数脉冲的峰值与前序峰值相距5个月左右,且其峰值仅略高于前序毒株所引发的感染潮。分人群来看,70岁以上老年人面对新毒株更为脆弱,在冬季天气和病毒感染的双重作用下,住院人数明显走高。若参考美国经验向前推演,今年春季不必过度担心二次感染。即便有二次感染,考虑到春夏天气对于老年人健康更为友好,引发新一轮住院及重症潮的概率较低。


小结而言,疫情处于收敛期,春运迁徙并未引发疫情二次传播,料将不影响开春生产。


亮点4:消费喜迎开门红,生产恢复可期

总的来看,春节期间,经济活力持续恢复。虽未全面回到疫情前水平,但明显好于疫情以来同期表现。更为可贵的是,节内返程高峰提前、居民消费意愿快速回暖,为3-4月接力复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春季供需两旺值得期待。

事实上,节前生产已基本恢复,节后复苏基础良好。从沿海8省发电耗煤和整车货运物流指数来看,节前最后一周,发电量及物流强度基本回到疫情以来同期最好水平,为节后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造业方面,1月EPMI逆季节性走强,生产动力强劲。1月EPMI录得50.9%,逆季节性走强,EPMI生产指数同步逆季节性走强制52.4%,反映出疫情约束解除后,新兴产业生产动力强劲。以小见大,春节后制造业延续复苏概率更高,供需或共振走强。



建筑链方面,节前表观需求亦在修复,赶工需求较为旺盛。从螺纹、水泥和玻璃的表观需求量来看,节前南方部分地区仍在赶工,需求仍有支撑。考虑到2022年地方专项债、保交楼专项资金等融资工具持续发力,2023年春季实物工作量转化仍旧值得期待。在资金到位、工人到位、气温转暖的情况下,建筑开工或在3-4月迎来旺季。



需求方面,节后返工支撑就业,就业恢复有利于支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2年消费需求明显转弱的一大主因是就业表现持续偏弱,尤其是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多次出现逆季节性走高。工资性收入占全国居民总收入的55%左右,就业持续偏弱使得居民消费意愿明显走低,预防性储蓄意愿屡创新高。进入“后疫情时代”,返城高峰叠加开工旺季,或能带动就业情况回归历年同期平均水平,进而支撑需求延续春节势头,持续向好复苏。




购房与购车需求略有起色,但居民借贷意愿仍待观察。春节前,伴随各地疫情渡峰,购房及购车需求一度稍有起色,但由于春节错位,1月地产成交与乘用车销售降幅仍大。春节期间消费回暖为需求复苏奠定基础,但购房与购车需求仍取决于居民的借贷意愿。就往年经验来看,3月地产商及经销商或集中促销带动居民需求,届时或是观察居民借贷意愿的关键时点。




风险提示

1、信贷政策不及预期;

2、国内疫情有所反复。


本文转载自长江证券研究所2023年1月29日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一年之计在于春:从春节旺季看复苏力度——“中观景气线索”之二》。

参与人员信息:

于博 SAC编号:S0490520090001 

刘承昊

$长江可转债债券A(OTCFUND|006618)$

$长江新能源产业混合发起A(OTCFUND|011446)$

$长江丰瑞3个月持有期债券A(OTCFUND|015402)$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数据、信息、观点和判断仅是基于当前情况的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且今后可能发生变化。基金投资有风险,既可能产生收益也可能发生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及市场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公司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