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期待已久的信贷数据终于出炉。此前各界对于信用扩张的预期高涨,认为数据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乍看数据确实不负众望,社融和信贷总量数据超预期,但细看仍“美中不足”。

买方、卖方投研人士认为,政策端对“宽信用”的支持力度毋庸置疑,但从信贷结构来看, 企业端表现仍好于居民端,现阶段居民加杠杆意愿仍不足,1月30城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41%,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高达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消费投资意愿仍待修复。

经历了1月的股市反弹,究竟未来社融数据和真实的经济复苏局势将如何演化,又将如何影响股、债等大类资配置逻辑?

1月社融信贷数据“美中不足”

1月社融和信贷总量数据显示,居民按揭贷款仍在底部区间,货币信用周期处于 “稳货币、宽信用”阶段。

南银理财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表示,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元,同比少增1959亿元。其中,新增信贷和信托贷款同比分别多增7312亿元和少减618亿元,1月信贷投放创2010年以来单月历史新高。但是,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同比分别少增4352亿元和1886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仍在继续收缩,1月理财赎回压力仍较高,买盘缺失导致企业新发债券融资困难,部分债券融资需求或向信贷转移。

此外,居民和企业端的信贷结构分化仍然剧烈。具体而言,1月信贷投放创历史新高,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00亿元。其中,1月居民融资2572亿元(短期贷款341亿元+中长期贷款2231亿元),居民按揭贷款同比少增5193亿元、环比多增366亿元,居民加杠杆意愿边际上已有所改善,但仍偏低;1 月企业信贷融资4.68万亿元(票据融资-4127亿元、短贷1.51万亿元、中长贷3.5万亿元)。企业信贷结构延续改善,不过,各界预计基建相关的贷款或是主力。

另一个数据也值得关注。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由于存款增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融资需求是否强烈,从而是否有足够多的其他优质资产能够吸收存款。房地产相关融资需求占社融的比例较大,因此,如果地产的融资需求不强,“资产荒”的局面可能难以明显改善。今年可能依然缺乏足够多的优质资产来吸纳和分流存款资金。机构预计今年的存款增量依然不低。

事实上,存款的高增延续了疫情以来的趋势。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前后的讨论焦点在于——超额储蓄能否成为拉动消费甚至报复性消费的催化剂,中资、外资券商对此概念的讨论更是乐此不疲。

例如,国泰君安此前表示,根据其估计,在过去三年里,由于防疫措施和供应冲击导致的消费减少,预防性储蓄总额已累计约4.2万亿元。

不过,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去年额外储蓄释放对今年消费拉动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很难起决定性影响。关键在于,房地产行业下行也打压了其他相关行业消费,如家电、装修和家具的支出。由于房地产供需两端面临多重困难,2023年房市企稳回升进程不会太快,购房支出减少所带来的高额储蓄可能难以快速释放,且只能通过地产相关品类间接用于消费;其次,理财等金融资产赎回带来的储蓄,本就可能不准备用于消费,后续即便释放也将流向资本市场;最后,只有增强消费者信心,才能把更多收入用于消费。

事实上,经过去年的净值波动,理财资金回表对于存款的提振也不容忽视,这一部分资金多数以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理财替代物的方式存续,并不太会被动用于消费。招商证券的研究估算,2022年11月10日以来,银行理财规模下降了4万亿元以上。

其实,春节前后小额消费的复苏确实可圈可点,但大额消费(房、车)仍最为关键。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购物中心人流量、新房购买量和汽车销售数据表明,大额消费可能仍然低迷。随着汽车购车税减半政策的结束,1月乘用车零售额同比增长从去年12月的3%大幅下降至-34.6%。以农历年为基准,30个城市样本的新房销售量7日平均增长从一周前的-39.3%改善至2月5日的-20%(但仍为负增长)。

中金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他山之石”——就海外消费行业的修复路径与特征来看,消费场景与收入缺一不可。综合对比各国经验,仅创造消费场景但没有充裕收入不足以显著提振消费(如英国);仅有充裕收入但未释放消费场景和信心也会导致高储蓄(如日本)。这个意义上,美国兼具消费能力、意愿和场景,因此消费修复最强,成为海外主要市场修复的“天花板”,但也带来高通胀的难题。

债市逢高获利、内资对A股审慎乐观

就目前的经济数据而言,多位投资人认为,不同于去年,2023年“现金不再为王”,复苏进程并非坦途。目前,债市分歧较大,但对利率债更倾向逢高获利了结;不同于外资的大幅涌入A股,内资主观多头经历了2022年的剧烈波动,情绪仍待修复。

银叶投资首席投资官许巳阳表示,现在看多、看空债券的人一样多,分歧非常大,其分歧主要在于国内的复苏强度上。

“目前能有空间加杠杆的就是政府,其赤字率并不高,以政府名义计算的负债率而言,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他表示,“因而我们会更加谨慎一些,因为如果经济复苏强度好,债券不会很好;如果经济复苏强度不好,某种程度上一定会有财政加码措施出台,这对债券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债券供给或加码)。在许巳阳看来,今年利率债需要寻找逢高卖出的窗口。

信用债方面,合晟资产总经理冯建桥表示,地产债修复行情目前已经到了尾声,目前部分产业债以及分歧较大的城投债更加值得关注。尽管城投债方面近期风险有所上升,遵义等网红地区在银行贷款展期之后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债务压力,债券的还本付息资金仍需要政府的协调解决,不排除非公开债券协调展期的可能。但好的一方面是,城投平台是政府加杠杆、拉动基建的重要抓手,也是信用扩张的重要一环,在2023年扩内需和财政加力提效的大背景下,出现迅速全面的城投信用危机概率很小。

就股市来看,尽管北向资金年初至今大幅涌入近1500亿元,但内资加仓乏力,基金仍处于净赎回状态。青骊投资总经理苏雪晶对记者,“不论是量化还是公募、私募,经历了2022年的剧烈波动,为了生存,也被迫加入波动的交易做法,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说因为外资买了A股,这些投资人就会积极参与,也不太现实。”

在苏雪晶看来,国内投资机构仍在等待基本面和政策进一步明朗,这仍需要一段时间。不过,机构仍看好以碳中和策略为主的中长期成长股表现,“去年全年的个股涨幅超过100%的股票中,剔除新股,剔除所谓的妖股,其实新能源赛道的占比远超60%。”他称,在成长股这个领域上,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一领域的黑科技,比如钙钛矿、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研发及量产进展等。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来自机构研报摘要、公开权威媒体报道,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机构研究员、媒体记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无关;不作为对上述所涉行业及相关股票、基金的推荐,也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做好风险评测,选择与之相匹配风险等级的产品。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ChatGPT概念股再度发力#$建信食品饮料行业股票A(OTCFUND|00947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