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神通(SZ002438)$  

2023核电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向积极有序发展的新阶段转变。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核能作为近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我国自主三代核电会按照每年6至8台的核准节奏,实现规模化批量化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7000万千瓦左右,在建约5000万千瓦;到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核电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8%。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核电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分析

目前,中国核岛主设备制造布局已基本形成,其中包括黑龙江、上海和四川三大核电设备制造基地,建成河北秦皇岛、上海临港和广州南沙出海口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初步具备年产10套左右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能力。同时,在国内核电装备制造企业中,三大骨干集团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和哈电集团站在了核岛和常规岛设备制造的主要位置,一重、二重则在大型锻件制造领域占得先机。各有所长的几家“制造大鳄”共同构筑起了中国核电装备研制的大格局。目前国内80%以上的核电锻件、70%以上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均由中国一重生产。上海电气研制的AP1000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和堆内构件等大锻件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在其他主要部件上,上海电气AP1000管子支撑板、抗振条、水室隔板、U型管和部分焊材国产化等环节均取得了决定性成果。中国二重首台核电设备——国核压水堆示范工程2号机组堆芯补水箱已开工建造,并具备年产5-6套AP1000主管道和成套核电锻件的生产能力。东方电气在二代加核电产品上的市场占有率为70%,而且已全面进入第三代核电技术项目核岛主设备和常规岛汽轮发电机市场。大型“国字号”企业集中发力之外,宁波天生等民营“小企业”在核电装备研制领域也开始显山露水。在核电市场逐渐放开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民企将在装备制造中寻得商机并贡献创造力,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更为多元也愈加灵活的大发展图景。

前景预测

近年来,中国核电产业迎来了重启后的审批和建设高潮。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电力成本等多方面来看,中国都离不开核电,随着核电建设经验的积累和安全技术措施的不断完善,中国核电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国核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和实施,“中国核电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中国核电必将走出国门、服务世界。“一带一路”沿线中,有28个国家计划发展核电,规划机组126台总规模约1.5亿千瓦。以三代机组平均造价1.6万元/千瓦预估,市场总量约2.4万亿元。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影响,中国核电企业在“一带一路”所占的市场份额难以估计。但不可否认的是,核电出海已成为未来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中国主要核电集团均参与了核电“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随着新建核电项目逐步投入商业运行,国内外运行的核电站将越来越多,核电站阀门的维护、维修等备件、服务需求也将逐步扩大。

世界核电发展的趋势是安全水平更加卓越、经济性更好、核燃料利用率更高、产生量更少,这也是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共同特征。如今,各国正向第四代核电技术狂奔。

为了应对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各国纷纷调整核电政策。英国宣布将在2030年前新建8座核电站,2050年前提供25%电力。韩国着手重启核电,开始新建、延长已有核电站的寿命等工作,希望核电占到总发电量的30%。波兰、荷兰等国皆在计划新增核电站。甚至经历福岛核电站之后谈“核”色变的日本,也批准了一项恢复使用核能的计划。中国计划到2035年,核能发电量占比达到10%左右。

全球核电加速回暖。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全球在建核电机组共53 台,总装机容量约5437.7万千瓦。数据显示,2030年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计划发展核电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0个,将新建107台核电机组,共计新增核电装机1.15亿千瓦。中国核电核准自2022年开始提速,共计核准十台核电机组,十台机组预计总投资约2000亿元,核电版图再刷新。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