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介绍
张中华 上银基金权益投研部助理研究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投资敏锐度较强,擅长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深入挖掘具有长期成长性的优质公司,于2022年7月加入上银基金,目前主要覆盖医药行业。
【市场概况】
继上上周的回调之后,上周(3.13-3.17)的日度数据显示A股整体呈现宽幅震荡的态势。从各指数上看,上证指数周涨幅+0.63%,创业板指周跌幅-3.24%,沪深300指数周跌幅-0.21%。
从板块上看,上周涨幅居前的行业为建筑装饰、传媒、计算机。上周跌幅居前的行业为电力设备、社会服务、汽车。
【热点解读1】海外“黑天鹅”事件对我国的影响?
上周A股震荡幅度较大,主要与外围银行事件、利率等消息持续刺激有关。当前来看,硅谷事件的影响还未彻底消散,瑞信再爆“黑天鹅”,市场担忧金融体系出现连锁反应,全球资金风险偏好大幅回落,避险情绪大幅上升,欧美股市大幅下跌,欧股收盘全线重挫,美国利率期货市场更是发生罕见熔断。
受此影响,市场关于美联储在3月是否将继续加息、加息幅度如何的博弈大幅加剧,当前美联储再次进入“首尾两端”的境地。一方面,高通胀局面仍未缓解,核心CPI环比增速仍未回落;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接连爆发显然是美联储此轮激进加息的“恶果”,因此在瑞信“黑天鹅”事件爆发之后,市场甚至开始博弈美联储降息的预期。
我们认为,当前金融市场风险的爆发,或将显著压制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对于A股而言,在前期多数板块已经历过一轮上涨的情况下,短期来看,资金风险偏好的回落还将拉长大盘的回调周期。但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此轮疫情以来,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周期差,当前国内的低通胀环境与海外的高通胀环境有显著差异,海外经济由盛转衰,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在基本面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此轮海外的“黑天鹅”事件或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反而是美联储的加息步伐受阻后,央行将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短期来看,海外“黑天鹅”事件的爆发将对A股产生一定冲击,但国内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资本市场有较强的“托底”作用,不管后续政策的释放力度如何,对于当前A股市场而言,核心问题还是市场风险偏好是否恢复,市场估值是否回归正常水平,而有基本面支撑的A股市场,在风险偏好上显然比全球市场更具优势。在此情况下,近期经济指标对A股市场的指导意义并非短期内大盘向上或向下的方向选择,更多的是在当前结构性改善的经济局面指导下的A股结构性行情。
最后,从资金流动情况来看,在外围市场再现“黑天鹅”之际,外资并未出现大幅出逃A股的迹象,反而逆势流入深市,这一方面说明当前A股行情有较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说明A股当前的投资潜力仍存,我们认为, A股今年的后续表现依然值得期待。
【热点解读2】前两月中国经济统计数据解读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两月中国经济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2.4%,前值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5%,前值-1.8%,市场一致预期值2.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5.5%,前值5.1%,市场一致预期值3.3%。
具体来看,工业复苏偏慢,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仅小幅反弹至2.4%,消费端相比于生产端的复苏力度更强,1-2月社消零售和限额以上零售增速回升转正至3.5%、2.1%。必选消费继续强于可选消费,且在假期效应的影响下,服务类消费强于商品类消费。从投资端来看,基建仍体现了较强的托底作用,而地产拖累的超预期减弱是此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预期回升至5.5%的一大原因,在保交楼、保交房的政策影响下,地产竣工指标先行修复,但融资渠道仍未见好转迹象,后续地产何时能“稳”仍需观察。
整体来看,开年以来经济出现了超预期复苏,且在结构上,消费、地产超预期恢复,基建继续托底,制造业保持高增长趋势,在结构超预期改善之下,经济似乎出现了“强复苏”的迹象,叠加全年5%的经济目标,市场开始预期年内是否会出现政策释放力度不及预期的情况。
我们认为对于市场宏观面的分析一直都是两面的,而对于“两面性”的取舍,本质上取决于当时的市场风险偏好。例如在本轮经济修复初期,当经济数据体现出超预期修复时,市场可以解读为经济的强复苏,经济的向好将利好疫后修复板块及顺周期板块;而经济的超预期复苏也同样意味着后续政策的释放力度可能弱于预期。同理,在经济指标弱于预期时,一方面说明经济处于弱修复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政策还有释放预期,如何解读“两面性”,更多取决于市场是多方力量占主导还是避险情绪占上风。
从开年以来经济指标公布后的市场反应来看,“两面性”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美联储加息幅度有望维持在25BP、年内有望迎来加息周期拐点之际,A股的经济强复苏预期明显占上风,市场风险偏好较高,即使出现经济指标弱于预期的情况,市场也偏向于解读为政策仍有释放空间,而若经济指标强于预期,A股便能出现一轮小幅上涨走势。
【每周一图】GLP-1受体激动剂是如何治疗糖尿病和减重的?
GLP-1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图示
图片来源:Pubmed、德邦证券
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 like peptide 1,GLP-1)受体激动剂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 GLP-1主要由回肠和结肠中的L细胞分泌,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机体血糖稳态调节。
人体分泌的GLP-1半衰期很短,仅为1~2min,分泌到血液循环后易被二肽基肽酶 4( DPP-4)快速降解而失去促胰岛素分泌的活性。为了充分发挥GLP-1的“天然”作用,药物研发人员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开发了一系列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可发挥与天然GLP-1相同的生物学作用,还能避免被降解失去活性,从而延长作用时间,发挥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GLP-1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或组织,除胰腺外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心血管系统、肝脏、脂肪组织、肌肉等,因此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多重降糖机制,包括促进胰岛素生物生成和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减少肝糖输出,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和胃肠蠕动。因此除了被用来治疗糖尿病外,也逐渐拓展到减肥适应症领域。
目前,包括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贝那鲁肽、艾塞那肽在内的多款GLP-1 受体激动剂已成功上市,它们的主要适应症为成人2型糖尿病,仅有诺和诺德的两款产品获批肥胖适应症。2014年,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Saxenda成为第一个基于GLP-1的减肥药物被引入美国市场,用于治疗成人肥胖症,并于 2020 年被批准用于 12 岁及以上肥胖青少年的体重管理。2021年,FDA批准了2.4mg 司美格鲁肽用于患有肥胖或超重且至少有一种体重相关疾病(如高血压或高胆固醇)的成年人的慢性体重管理。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发现GLP-1类药物在治疗糖尿病和减重领域都有较好的表现,目前国内也有许多企业进行该类药物的研发,值得期待。
$上银医疗健康混合C(OTCFUND|011289)$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本金不受损失,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管理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行业、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基金业绩表现,也不作为基金未来表现的承诺。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