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近期市场持续的反弹,不少投资陷入“卖不卖”的灵魂拷问。或许并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投资者的正确答案,但是我们似乎常常急于得到结论。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有一个共性投资操作是:市场大幅下跌后,短期反弹上涨期间积累一定收益后便开始赎回。

假设你手上有两只基金,一只盈利5%,一只亏损10%,现在要你卖出其中一只,你会选哪个?不出意外的话,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卖掉盈利5%的基金。投资者普遍喜欢确定的收益,这种倾向其实很常见,如“宁要今天一毛,不要明天一块”,“尽快落袋为安、见好就收”是常见的投资现象。这样的行为,也被称为“处置效应”。

什么是“处置效应”呢?

简单地说,“处置效应”就是倾向于卖掉账户里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普遍存在“处置效应”,即所谓的“出赢亏保”效应。

为什么存在“处置效应”呢?

“损失厌恶”是产生“处置效应”重要的原因,“损失厌恶”的来源是人们对盈利和亏损的反应不同。在盈利时,人们是风险回避者,即人们更喜欢确定的收益而卖出盈利的股票;在亏损时,人们是风险厌恶者,即人们不喜欢确定的损失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这样的心理与人类的生理构成有关,有心理学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人的大脑发现,在遭受损失之后,投资者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和遭受损失之前的兴奋区域完全不同。

处置效应有什么危害?

“上涨的股票接下来会下跌,而下跌股票会触底反弹”。显然,“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投资者往往不能从投资标的的本身去认识事物,而是在股价的变动中患得患失,进一步导致非理性地放弃一些基本面优秀的股票而持有一些失去基本面因素的股票。

如何克服处置效应呢?

普通投资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后,可以成功改变“卖赢持亏”的心理惯性,规避“处置效应”,具体来说,可以试着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坚持学习,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严格执行

培养交易的纪律性很重要,完善的投资体系和有效的执行力,有助于我们减少非理性行为带来的损失。

第二,学会止损,定期审视自己的每一笔投资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就非常有必要设立明确的止损点。一旦损失达到既定的限额,冲破止损点,就必须立即抛售手中的股票,切忌优柔寡断。

投资是一件逆人性的事情,虽然“处置效应”普遍存在,我们投资者依然需要尽量避免甚至减少这种行为对投资收益的影响,而最本源的解决办法就是坚持长期投资主义,做时间的朋友。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尽量弱化对短期净值涨跌的关注,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基金的长期表现、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稳定性以及基金经理投资逻辑在未来的市场是否可持续等问题上面。


风险提示: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海富通基金郑重提醒您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在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