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基金年报已经出炉,结合当下市场关注的热点议题,我们从嘉实旗下基金2022年报中摘取了基金经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01




备受关注的复苏进程




23年就像穿越了隧道尽头的微光,经历了经济走弱和市场的下跌,市场有望逐步休养生息,迎来新的希望。伴随着年底地产三只箭等稳定政策的陆续出台,2023年经济有望逐步企稳,但是随着海外经济预期的走弱,经济进入过热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地产仍然面临居民加杠杆能力和信心的恢复,本身人口结构也已经逆转,出现较强周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2023年更多应该是一个地产企稳,内需引领下的结构性经济复苏。而这种复苏环境伴随流动性的稳定将成长股最佳的投资环境。

经历了过去一年的艰难困苦,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逐步走出至暗时刻。新的一年我们将看到美联储加息见顶,经济中强美弱,国内资本市场将迎来柳暗花明。复苏和常态化会是中国经济今年的主基调,预计过去几年受疫情或行业监管影响的一些行业将迎来困境反转的机会。而大国博弈下,“安全”已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其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泛,紧迫感更加突出,对国内相关产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总体上,我们预计今年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将更加丰富,我们也会更积极把握相关机会。

中国从2021年开始退出疫情期间部分超常规政策工具,主动对房地产采取严厉的收缩抑制政策,但2022年Q1开始Omicron的肆虐引发新一轮防控对经济的伤害,探底历时已经超过7个季度;同时美欧日从2021年底开始陆续退出超常规货币政策、2022年初开始连续加息,经济开始逐步步入下行阶段。2023年的宏观背景是国内有望企稳回升,但海外仍在持续衰退中,可能真正的经济复苏要等到2024年,2023年仍是过度的一年。

疫后消费复苏的幅度和地产投资的恢复程度决定了经济真实修复的程度以及企业利润的弹性。海外市场上,核心通胀已现见顶迹象、外部流动性和人民币汇率压力已在筑顶,均有助于风险偏好的修复。目前A股和港股市场的估值仍在中枢偏低的位置,2023年的投资会回归到个股的基本面及估值的安全性,全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较高,可以积极布局。

展望2023年,影响资本市场的几大负面外部因素:疫情反复、房地产调控政策、美联储加息周期以及地方政策的不协调,在2022年四季度基本看到了发生方向性变化的曙光,尽管还有病毒变异、中美竞争和地缘冲突的担忧,但基本上2023年的宏观环境全面转暖是比较确定的。当然资本市场目前处在一个“强预期、弱现实”的状态,预期的波动可能会带来市场估值中枢的波动,需要谨防。基于股债性价比判断,全年维度,看好权益市场,股票好于转债好于债券。

国内来看,经济正在从房地产信用危机和疫情防控带来的停滞中慢慢恢复,而在看到经济数据和社会预期企稳的信号之前,货币政策与流动性维持当前状况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债券市场方面,我们中长期维度上,市场预期可能将逐步扭转,2023年10年国债收益率中枢很有可能高于2022年的水平。权益市场方面,在外部流动性压力见顶、国内稳增长政策逐步到位背景下,我们判断权益市场已经基本探明中期底部。

展望2023年,宏观环境大概率呈现内强外弱的格局。国内经济随着疫情政策放开,叠加房地产政策的边际放松,2023年国内宏观经济在上半年大概率呈现出逐级抬高的趋势。下半年可能受制于海外经济的下行,导致出口端对国内经济有负向拉动,因此下半年开始宏观的能见度并不高。从大类资产配置上,23年上半年大概率股强债弱。

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将从“衰退”逐渐过渡到“复苏”,而对于复苏预期A股在22年四季度选择了抢跑。但我们认为“强预期、弱现实”的局面将持续一段时间,复苏交易仍有曲折,对于长期看好的成长性标的仍有更好的买点。我们后续看好贵金属板块、偏底部的化工、复苏早周期的产品等。

自上而下,我们将着重关注两大不确定性的风险。一是海外通胀韧性超预期的下行风险,引发本轮全球通胀的约束尚未完全解除,长周期看“大缓和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中周期能源供给并未显著增加,短周期美国经济表现依然强劲;如果通胀持续性超预期,美联储可能需要延续强力的紧缩节奏,这将导致全球风险资产的波动。二是国内地产力度超预期的上行风险,2022年地产行业受政策冲击在供需两端都调整过度,2023年伴随政策转向产业链具备较大的潜在弹性;如果地产大幅修复驱动经济迅速上行,国内权益市场表现也有可能超预期。

02




“复苏”大势下有哪些行业机会?




落实到2023年的消费资产判断,目前市场的一致预期是疫后复苏驱动消费回暖,但居民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受到损害,因此难以回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同时考虑到11-12月大幅上涨对空间的透支,消费并未成为全市场基金经理的共识,最后体现至Q4公募持仓上加仓比例并不高。

面对市场一致预期,我们认为2023年的消费板块存在巨大预期差,通过全面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历史行情复盘后,此轮中国的消费复苏具备最彻底的疫情管控放松、最强的居民消费潜力(19-22年可支配收入提升幅度全球前列+储蓄率历史顶峰)、纯内需的消费市场(低消费外向程度)、最具潜力的财政刺激,考虑到过去十年的基本面极值分位(地产周期/下游企业盈利周期/居民收入预期/居民储蓄/民营企业信心)和过去五年的情绪面极值分位(内资/外资持仓/估值在2022年10月底均进入底部区域),今年的消费板块不是反弹而是反转,不是配置价值而是全年潜在的胜负手,因此虽然经历了三个月快速的估值修复,但我们依然对2023年全年的上行空间坚定乐观。

继续看好“车智能化”,电动后必智能,我们仍然看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在研究汽车时候强调三句话,“从电动到智能”、“从制造到科技”、“从增量到存量”,智能化是实现制造到科技的重要内容。能源方面,行业总量增长很难超出预期,叠加过去两年产能大幅增加,主材和辅材都面临竞争压力。仍然看好围绕“源、网、何、储”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投资机会,随着电力市场化的推进,电力这一场景的投资价值在显著提升。

在制造业景气仍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一定会倒逼各个市场参与者不断提升产业链运营效率,以实现更低的成本或者交付更好的客户体验。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分工专业化是屡试不爽的工具,算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论。这一块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在我们比较熟悉的领域中,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企业数字孪生应该是两个相对比较确定的方向。

就医药板块而言,经过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三季度的持续下跌,医药板块估值已较为便宜。我们依然看好行业长期成长空间,老龄化、消费升级、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仍有望保持年化8-10%的复合增长速度,部分细分领域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我们仍长期看好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医疗产品和服务,以及受益于政策扶持的创新药、创新器械、医药研发生产外包和科研服务等方向。

经历二年下行周期,在整体公募基金持仓降低至历史最低点之际,医药行业即将迎来政策宽松期,以及新一轮创新周期的共振。中国BigPharma或Biotech在行业低谷期中,投入一半以上的利润在研发上,不论是充实研发管线,临床推进,或是出海商业化,均已产生从量到质的转变。我们看好医药贯穿全年的机会,布局的领域包括创新药,CXO

03




今年爆火的信创板块中长期怎么看?




数字化。数字化的本质是利用技术的手段,提升组织信息计算、存储、传播的效率,这是一个长期向上的类消费行业,在美国是一个和互联网行业一样大规模的产业。在中国,依然处于产业的早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疫情背景下,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而此轮数字化将会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也会给中国公司带来发展的机会。

从大的科技周期角度,我们认为现在依然处于从智能手机驱动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寻找新的大规模新硬件平台的过程中,智能汽车、VR、物联网都是潜在的方向,其中半导体和人工智能将在本轮技术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技术创新主要由底层硬件驱动,也是我们投资的中期方向;同时也注意到,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这个新硬件平台正被寄予越来越多的期待,相关硬件、软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在不断探索之中。

我们认为未来1~3年计算机行业业绩、估值均有强修复机会,有望带来股价双击。


业绩层面:

收入端受益于政府和大B精力与支出确定性修复、疫情对交付的影响将基本消除、信创广泛拉动多行业国产化;

成本端受益于人数、工资均暂停增长。

估值层面:

智能化/信息化是确定性的长期成长方向;

短期叠加信创、数据要算、数字人民币等边际变化;

股价/估值/机构持仓均在历史低位;

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市场整体风格也有望从看边际景气的通缩内卷行业(如泛制造)转向看商业模式长期现金流的通胀长久期行业,计算机则是科技领域中该类型的典型代表。


我们目前关注细分线索包括建筑信息化、操作系统、金融IT、网络/信息安全、办公OA等。

66

大家都在看


66 66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