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裁员已不仅仅局限在“可有可无”的基层工作人员和那百分之几的数字代号,而是直接传递至了举足轻重的高管层面。

这年头,连CEO都开始“高危”了。

6月伊始,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RNA药物公司Oncorus突然出现在大家视野。背后原因令人唏嘘,该公司再次宣布裁撤55名员工,其中包括CEO、COO、CMO。

不到一年时间,这已是该公司第二次宣布裁员。早在7个月前,Oncorus宣布终止了某款候选药物的后续研发,同时裁员20%,彼时那场裁员节流仍没能让它撑过2023年。

实际上,今年来Biotech公司C(X)O级别的高管被裁现象愈发常见,寒冬中的那场裁员“宿醉”,似乎仍在继续。

C“X”O秒变高危?

“钱荒”泥淖仍在继续,传递到Biotech身上,最直接的表现便是裁员砍管线以节流。

仅2023年来看,截至目前,据外媒Fierce Biotech裁员数据跟踪,涉及82家美国制药公司裁员。其中2月最多,涉及24家Biotech,相当于每个工作日都会传出一家Biotech裁员消息。

不仅仅是裁员,部分Biotech没能熬过寒冬,甚至选择了直接“关门”。如小型药物发现生物技术公司Vyant Bio和专注于基因治疗的Coda Biotheraputics等公司。

裁员已不仅仅只局限在“可有可无”的基层工作人员,也不再只是那百分之几的数字代号,而是直接传递至举足轻重的高管层面,CEO、COO、CMO、CSO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寒冬以来,Biotech的高管们也自身难保。

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超10家Biotech裁撤了自家CEO。

一个多月前,“数字疗法第一股”Pear Therapeutics于4月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撤了包括CEO在内的几乎所有员工(共170人,占92%),仅留下15人在法院监督下,寻找并完成接下来的流程。“先驱成先烈”一时令人哗然。

同月,Talaris Therapeutics在一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中透露,正在解雇80名员工,约占公司员工的95%。此次裁员的名单中包括首席执行官Scott Requadt、首席医疗官Nancy Krieger, M.D.、首席技术官Michael Zdanowski和首席人力资源官Andrew Farnsworth。不过,该公司表示,首席财务官Mary Kay Fenton将被保留,同时Talaris Therapeutics将继续寻找“战略交易”,以避免诉诸清算。

更早些,继裁减40%并放弃候选管线的几个月后,Neoleukin Therapeutics裁撤了包括CEO在内的70%员工,并寻找战略替代方案。同样寻找战略替代方案的还有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AMT,解雇57%员工,同时Tahir Mahmood离任首席执行官一职,总裁兼首席运营官Shawn Cross暂时接任。

CEO出局的还有Elevation Oncology、小型药物发现生物技术公司Vyant Bio、Quantum Genomics等。在暂停实体肿瘤疗法seribantumab的开发后,Elevation Oncology于今年1月宣布裁员30%,包括CEO Shawn Leland;Vyant Bio也分别与首席执行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首席科学官小罗伯特·弗雷莫(Robert Fremeau Jr.)告别;Quantum Genomics裁减了数量不详的员工,包括CEO;在进行重大改革后,Quantum创始人兼总裁莱昂内尔·塞加德(Lionel Sgard)已被罢免,将由首席执行官让-菲利普·米隆(Jean-Philippe Milon)取代……

再三挣扎后,许多生物技术公司不得不做出与Oncorus们类似的决定,Vyant Bio、Editas、Elevation Oncology等公司亦裁掉了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等重要高管。

而当公司产品线重心调整时, CSO及研发部门无奈遭殃。1月,基因编辑公司Editas宣布裁员20%,包括首席科学官Mark Shearman。与此同时,重新规划公司产品线重心,暂停多个核心管线的研发。Spero Therapeutics裁员75%,波及CMO和COO。本次裁员将让Spero或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坚持到2023年底。

“裁员、裁员、裁员,今年听到这两个字的次数比我过去五年时间里听到的都多。”一位业内人士向E药经理人感慨道。有些Biotech三个月内甚至进行了3轮以上的裁员,而裁员比例在50%至95%区间的,比比皆是。

寒冬以来的这场“宿醉”,似乎远未结束,涉身其中的高管们也越来越多。

震荡之期,“饭碗”不好保

至今,美国Biotech行业发展史上主要经历了5次显著震荡期,上一次是2015-2017年的价值回调,而从2021年至今,Biotech的重创并没有好,甚至还在恶化。

不妨做个对比。以外媒Fierce Biotech统计的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平均每3天有一家Biotech公司在裁员。但那段难熬的市场低迷时期却持续到了今天,且愈发恶劣。2023年前5个月时间,约80家Biotech宣布裁员,平均不到2天的时间内便有一家Biotech与员工,甚至CEO、CMO、COO等高管含泪说“拜拜”。

不少Biotech的员工薪资也是大幅缩水。此前,BioSpace发布的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薪酬情况显示,2023年生物科技行业的薪资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往年,但在2022年,生物制药行业的薪酬远高于整体,甚至增速逐年递增。

有雄厚现金流的跨国大药企大肆裁员,更多是针对销售、营销团队,抑或是减少内部研发贡献,依赖于外部创新,或在旗下某一业务板块利润不及预期、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关工厂,裁掉生产人员,精简组织,这一切都是为了去赢取未来。但是Biotech不一样,对于一些初创药企来说,它们活在震荡期中,在讲不好未来的同时,也无法确保现在的周全,生存成了大问题,直接宣布进入破产程序的Biotech不止一家两家。

经济层面上,全球经济萧条,新冠概念温度骤降,行业大幅下行;政策层面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Biotech公司受创;技术层面上,过去不久的新冠疫情、疗效和安全性标准促使Biotech企业临床开发成功率下降到历史低点。

而在裁员潮数据背后,仍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有的裁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候选药物临床试验失败,数据不佳;与合作伙伴终止在某一领域早期发现和临床前研究工作;聚焦某些管线,研发重点转移;裁员是公司重组的一部分,或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投资组合需求;破产倒计时,正寻求出售其资产。

当然,归根结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财务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持续动荡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谨慎让越来越多的Biotech开始担心自己的资金链,而改善自身财务困局、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和优化效率最直观的办法便是裁员。减少人力支出即可快速降低运营成本,缓解已经或即将陷入的现金储备减少带来的财务困境。

宣布裁员的Biotech中,基因和细胞疗法公司首当其冲。有外媒统计,仅在今年头三个月里,裁员的新疗法Biotech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基因和细胞疗法企业。作为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生存仍然举步维艰。

总体来看,裁员、破产现在对于Biotech来说已成常态,而大药企也正在梳理自身管线,等到合适的时机,两种高效的资产有可能走进整合模式。有券商估计,大型制药公司手头有2000亿美元的现金,而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总市值为5000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40%。大型制药公司完全有能力可以帮助整合生物技术行业。普华永道也曾预测:“战略调整和投资组合管理将持续到2023年。准备充分且积极主动的管理团队愿意考虑收购和资产剥离,也将最有能力提供丰厚的回报。”

此前,三一创新投资管理合伙人尹正向E药经理人表示,MNC之所以可以以BD形式来获得资产,且愿意给出较高的价钱,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备全球的商业化网络,且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但是,这对于国内部分的Pharma来说,它们或没有全球化的商业网络,本身资金实力或也决定了不大可能在首付上愿意给出一个“天价”。

当然,2023年Biotech裁员虽屡见不鲜,但还是要看到向好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员的流动给新兴技术领域能够提供更多人才资源,同时也让人员更有机会接触那些新兴技术领域。因此裁员对于公司和个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