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opcon电池扩产之中,光伏不存在产能过剩

近期,光伏行业流传的话题是产能过剩,但根据我观察,作为最先能够落地的N型电池技术Top从,下游行业的接受度不断走高。N型电池的产能面临紧缺,市场预期,今年N型电池的渗透率是20%,明年为50%,到2025年成长为80%,未来两年,N型电池的成长是增速是4倍以上。


因此,光伏行业所谓的产能过剩是不存在的,如果有,是对落后电池技术的淘汰,光电转换效率由此大规模上升,有利于光伏行业的平价入网。所以,不少电池巨头正在扩产,生产线的指向基本都是N型电池产能。


2、复合集流体开始实现商业化

复合铜箔从技术研发周期,走向生产线装车用了4年。2019年,某新材料实验室经过多年研发形成了成果,2022年行业迎来较多的参与主体,并趋向终端市场。2023年,首批订单出现,标志着该产品受的生产端的认可。


随着批量订单的出现,复合集流体行业实现0-1的突破,行业发展前景是清晰的,今年PET先量产,随后是PP。而PP在今年通过量产工艺并送样检测,预期今年下半年量产装车。复合集流体工艺,是动力电池金属正负极的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此前,正极为铝,负极为铜,相较传统电池工艺,复合集流体大大提高了电池的传输电效率和稳定性。


3、钠离子电池车型有望落地实现商业价值

6月中旬,有关方面正式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在公告中,首次出现了2款搭载钠离子电池的车型,这意味着钠电池装车,用在乘用车上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


在此之前,市场对钠离子电池装车持观望态度,但随着钠电池的商业化量产,再到装车报备,意味着商业化流程跑通了大半段。钠离子电池对比锂电池的优势就在于便宜,能够进一步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将汽车电动化向中低端车型衍生;其次,钠电池的稳定性要优于锂电池,而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要高于钠电池。然而,在一些城乡地区使用场景中,钠电池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优势是较为明显的。对钠电池的估值,市场或将修正。


4、磷酸锰铁锂装车正期待特斯拉的验证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磷酸锰铁锂电池M3P电池可能得到特斯拉订单的消息,当下市场正等待特斯拉的回应。市场方面也正在发酵。


据我观察,此类电池加入锰、镁、锌、铝中的两种元素替代铁元素,实现高能量密度、高效率且低成本的目标。在不使用镍、钴等昂贵金属的前提下,又能够将续航里程从550公里提高到600公里以上,实现特斯拉的降本增效。


该类电池或将改变电池产业链结构,因此有部分厂商和车企正在观望,如果特斯拉率先装车,那么磷酸锰铁锂就会获得更多的市场观察,进一步推动磷酸锰铁锂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其渗透率,这也是动力电池技术的一大突破。


5、提升一系列电子装机备用高端通用芯片等电子元件的可靠性

盘后,有官网方面发布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提出,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电子行业方面,点提升电子整机装备用SoC/MCU/GPU等高端通用芯片、氮化镓/碳化硅等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精密光学元器件、光通信器件等一系列电子元件的可靠性水平。


据我观察,本次指向的是相关元器件、芯片的可靠性的提升,通俗的讲,就是指向制造领域的工艺水平的提升,最终反映出来的是良品率和耐久性。以芯片半导体为例,良品率是晶圆代工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提高良品率,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今年半导体进入研发和扩产阶段,市场预期三季度半导体的去库周期结束。在产能扩张开始之前,要求提高产品可靠性,可见这是对国产替代,实现自主可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芯片半导体为核心的电子元件制造题材,可做持续观察。


总体来看,大A进入科技成长风格已经多年,而新技术的迭代升级是成长风格的驱动力。在数字信息时代,科技行业的重要生产效率指标日度价格近乎透明的情况下,新技术的出现、迭代和升级,是唯一可以实现行业超预期的观察方向。而所掌握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也成就了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护城河,是其核心竞争力。

#特斯拉或采用磷酸锰铁锂电池##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逻辑持续强化##宁王的钠离子电池来了##复合集流体概念股大涨#

$中证全指(SH000985)$$创业板(SZ395004)$$科创板新材料ETF(SH58816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