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来迹》向婷婷

随着高考落幕,一批批的“准大学生”结束了高考志愿填报。《FBeauty未来迹》发现,在社交平台,准大学生们也发出了关于化妆品专业的讨论。“化妆品专业能做什么?”“化妆品专业好吗?”“研究化妆品大学选哪个专业?”……

虽然我国化妆品行业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级别,但匮乏的专业化妆品人才供给却与这一市场严重不匹配。可喜的是,为契合化妆品行业的人才需求,近年来国内多所院校纷纷设立了以“化妆品”命名的本科专业,开始从0到1进行学科建设。

人才乃产业之本,这种深入化妆品产业地基的改变,将为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5年新增21所!

化妆品专业人才开闸

最早的化妆品人才培养通常是在高校的“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等专业之下开设化妆品有关课程。公开信息显示,在2017年以前,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均在化学系下开设了化妆品方向以及化妆品有关课程。

直到2017年,教育部同意在本科教学中新增“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1705T”。其中的“T”则代表教育部“特设专业”,是为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而特别设立的专业。随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成为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并于2018年开始正式招生。

这之后,为适应国家对化妆品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陆陆续续开设化妆品专业,开始系统性、体系化的人才培养。

今年4月,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广东医科大学、临沂大学的“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审批。截至2023年6月,提供化妆品相关专业课程的本科院校已经有24所。

本科专业中,以“化妆品”命名的学科一共有21个,包括工学类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侧重于实际应用;以及理学类的“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侧重于基础研究。此外,江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化学大类中的“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专业中,也设置了围绕化妆品行业设置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

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据武汉纺织大学化妆品系相关老师介绍,除了化学、生物学、皮肤学等方面的课程,还有化妆品分析与品控、化妆品配方设计等;针对人才缺口还开设了化妆品法律法规、化妆品质量检测和功效评价等相关课程。另外,学校艺术学院还协助开设了化妆艺术类课程,如化妆造型设计等等。

齐鲁工业大学化妆品学科带头人王领教授也向《FBeauty未来迹》介绍,齐鲁工业大学是按照化学大类进行招生,大一结束后分流为应用化学和化学两个专业。其中,“应用化学”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实习实训都是围绕化妆品来的,课程上从化妆品原料开始,到配方工艺、到生产完以后的分析检测、功效评价、包材、法律法规等等层面的课程都有。“是围绕化妆品的产业链去配置的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化妆品专业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很多业内从业人员实际上是生物学、药学、化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的,相对而言,高校围绕化妆品产业链进行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将所有需要的行业背景一并教授给学生,无疑会大大缩短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

而企业也对这样一个针对性更强的学科人才有更多期望。

福瑞达生物股份副总经理、研发负责人杨素珍就表示,化妆品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化学知识、皮肤学知识以外,其实还要有文化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加持。“化妆品与药品不同,它还有感性的一方面,不光要好看、好闻,还要好用、肤感要好,甚至提供情绪价值,对这方面的人才在审美与品味上也有更多的要求。”

 

高校、行业都缺“专业人才”

不过,虽然办学的热潮正旺,但与行业需求比起来,高校所输送的专业人才仍然面临严重缺口。

首先,教材落后、师资力量匮乏,不同高校间的化妆品专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仅有北京工商大学一所高校。从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上看,北京工商大学同样是唯一的化妆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授权点,而博士研究生授权点尚是空白。


 

这也给一些“后起”办化妆品专业的高校带来困难——高校也急缺“专业老师”。不少高校化妆品系老师告诉《FBeauty未来迹》,学校很难引进对口师资,“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太少了,根本没有化妆品这一块的博士点。”

业内一资深研发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的确有一股“办专业”的风潮,“但实际上学校还是稀里糊涂的,可能看这个专业的趋势比较好,就上这个专业开始招生了,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办学思想。”

王领教授也表示,“随着近两年化妆品领域法律法规的巨大变化,以前的很多知识对现在来讲已经过时很多了。化妆品专业配套教材也出现了‘数量少、内容落后’的问题。”

“所以说,现在可能真正专业的老师也不太多,另外很多高校也在招聘博士、A类博士进学校教学,但是化妆品这一块又没有博士点,任何高校引入人才的话可能是从其他专业引进,而没有专业的博士生来去从事教学。”

种种因素下,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尚不健全,有的学校虽然已经设置了化妆品专业,但是还缺乏框架和内容。对于此,王领教授表示,在专业整体的体系规划上,“从顶层设计上可能需要一个在化妆品行业待过很多年的人去设计,由从其他的专业转过来的人来设计的话,可能会比较难设计和控制。”

其次,伴随新规陆续出台,对化妆品行业全链条上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当研发与科技在化妆品产业中被置于无可比拟的高度,化妆品原创技术和专业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

王领认为,目前行业在配方这一块的人才缺口仍然比较大。“配方做起来确实是差不多,但是好的配方、高品质的配方,要掌握很多专业知识。除了配方的研制,还要了解一些物化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把一个品类、一个产品的剂型研究透,不光是从肤感,还有很多综合性的方面都能呈现出最好的来。”

目前来看,高校的化妆品专业人才输送还十分有限。因此除了外部招聘以外,大多数企业的研发部门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据了解,福瑞达医药集团的研发创新中心,就会针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渐进式的人才培养。

首先是对新入职的人进行全方位的基础培训,比如皮肤知识的培训、化妆品基础知识的培训、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包括产品的外观设计、法规等等,然后进入一个“导师制”的小团队。“当这些人才逐渐有经验、能够独立工作后,她们又能成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人,来带领新的小团队。”杨素珍介绍道。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类研发类专业人才的沉淀周期也更加漫长。

一位从业多年的化妆品研发工程师介绍,刚毕业从事化妆品研发,通常先从工程师助理开始做起,如果缺乏实验基础,就要从打板员做起。大致要经历“打板员--工程师助理--初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这样的“升级”流程。“行业积累会比较漫长。”

 

如何启动“产学研用”车轮?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化妆品行业人才市场无疑是“僧多肉少”,面对这种局面,企业已经不止于在人才市场寻觅,正不断沿着“产学研”之路深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正在打响。

《FBeauty未来迹》发现,不少高校已经在内部设置化妆品研发、功效检测等专业机构。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建立了在2010年、2014年和2016年分别建立「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中国化妆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化妆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武汉大学2010年在原药学院教授刘天罡(现武汉合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主导下成立“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此背景下,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化妆品企业“官宣”与高校及高校实验室合作。

例如,2021年,逸仙电商就与中山大学携手成立联合实验室,并于次年签署战略研发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消费者“精准护肤”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同年,广州市暨源生物科技公司与暨南大学合作共建的“暨南大学&肽源化妆品创新研究院”也正式揭牌。

显然,如今的化妆品产业,“产学研”互相促进的车轮已经启动。那么,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究竟是如何运转的?

首先从学生的层面看,美妆企业为高校化妆品系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据山东省一高校老师介绍,每年大四时,学校会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去福瑞达生物股份华熙生物、半亩花田、上海科丝美诗等公司顶岗实习,时长为七到八个月。

另外,高校还有和企业在技术开发层面的合作。从原料的开发,到化妆品配方的研究,化妆品的功效评价等多方面都有合作。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新品牌都想与高校进行合作,但是他们却不太清楚该如何与高校进行合作。对此,杨素珍认为,跟学校合作的关键是“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科研人员、科研团队的话,是很难跟学校建立合作的。”

据了解,福瑞达研发创新中心已经拥有一个百余人的研发团队,并且研创中心设立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板块。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有自己长期建立的科研团队,我们与高校的合作也是根据我们品牌发展、研发,以及未来的相关需求出发。”杨素珍介绍道,也有部分高校会主动找到集团,介绍其现有的技术和研究,研创中心在与高校进行碰撞后,双方就有可能找到契合点。

“高校会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储备,但是这些基础研究未必能应用到化妆品中来,所以需要根据企业需求找到更合适的合作路径。可能一些(能应用到化妆品中的)基础研究,还会请学校继续加深,我们会将他们的技术研究应用到我们的产品开发中,或者根据我们的应用研究方向来落地具体的合作项目。”

就福瑞达生物股份而言,公司在“4+N”品牌发展规划的四个4个护肤技术赛道(玻尿酸护肤、微生态护肤、以油养肤、精准护肤)中,分别找到了对应的产学研合作对象。比如与江南大学合作展开透明质酸方面的深度研究,与山东大学国家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开展了皮肤微生态方面的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针对薰衣草精油的研究等等。

科研人才体系的建设,在化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89年我国第一部《化妆品管理条例》颁布,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三十余年里,基础研究薄弱无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对基础的机理研究、深层次的原料研究在近5到10年内才逐渐得到重视。从这一角度来看,化妆品行业的专业人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EN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