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现象,在经历了2021年2月核心资产抱团瓦解开始的数轮下跌后,相当一批投资者将2023年市场反弹不及预期的罪责归咎给了量化交易,并认为是他们的高频高抛低吸操作虹吸了市场流动性,进而导致仅有的存量资金也在急速亏损并最终归于沉寂。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自己不喜欢DOTA的原因——APM跟不上对手,每局游戏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最终得出了游戏不行的结论。
现在再想想,DOTA不行为什么当时可以风靡一时?而就算不玩DOTA,我也可以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游戏类型。就像投资一样,比交易频率我当然干不过量化,但长期收益并不止有量化交易一个来源。
由此,我在去年总结出自己的两大类投资框架:一是通过配置一些低相关性的权益类资产,实现组合整体上的低波动,并维持一定收益率;二是直接将固收、权益类资产以大致8:2的比例构建组合,一步到位压低组合波动性。总之,核心要素就是收益大体可预期,组合整体低波动。
有趣的是,随着国内基民人数不断提升,3年前一致追求明星基金经理“带货”的国内公募基金机构们,自2022年开始出现差异化竞争诉求,部分机构开始发力可预期的指数赛道,以及波动性更小的固收赛道。
一、国内公募基金公司非货规模排名
随着国内公募基金产品23Q2季报的逐步披露完毕,各类公募基金排行榜在上周末刷了屏,其中传播最广的就是“2023上半年国内公募基金公司总管理规模排行榜”,以及“2023上半年国内公募基金公司非货产品管理规模排行榜”。
由于各渠道统计口径不同,所以两份排行榜的实际数据略有不同,但有一个结论是相同的——23H1国内公募基金公司中,二季度非货基金管理规模增加最多的两家机构,分别是华夏基金和永赢基金,前者非货规模增加约430亿元,后者增加约300亿元。
我仔细梳理华夏基金和永赢基金旗下各类产品规模变化情况后,发现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为两家的非货基金管理规模增加贡献了最大力量,这倒是与我“可预期、低波动”的投资理念相吻合。
二、“可预期的”指数基金
除国内公募基金产品23Q2季报依次披露外,上周末国内公募基金圈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多个第三方基金代销平台宣布下架盘中基金净值实时估算功能。
我个人并不依靠这个功能“抢”基金产品买卖点,更多是利用估算净值和实际净值的偏差推测基金经理有没有调仓。但亦有部分投资者将其解读为国内公募基金投资“盲盒时代”的重新来临。
说“盲盒”有点夸张,毕竟根据基金季报前十大持仓,投资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自行估算基金净值。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成分股、权重公开透明的指数基金,自上周末起,关注度确实出现了明显提升。
永赢基金虽然并非国内指数基金赛道头部玩家,但其选择了一条非常直接的差异化竞争路线——降费率。
截至2023年6月30日,以永赢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权益类指数基金“永赢沪深300”为例,其在国内所有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公募基金产品中,管理费位于最低一档,仅有0.15%。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除永赢沪深300以外,和其同样管理费率的、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其它国内公募基金产品,均为ETF或ETF联接基金。考虑到ETF即可场内又可场外交易的特性,其低费率可以依靠规模优势进行一定补偿。但永赢沪深300只能场外申赎,规模增长速度大概率比不上各ETF产品。
我翻了翻永赢基金旗下的其它指数基金,基本都是0.15%的最低档管理费率,只能说永赢基金管理层非常有魄力,敢于用短期的收入损失换取更好的投资者持有体验,以期获得长期回报。
三、“低波动的”债券基金
在研究永赢基金旗下的指数基金产品时,我发现其管理规模最大的10只指数基金中(不同份额分别计算),有4只的跟踪标的均为债券指数。考虑到永赢基金管理的指数基金规模一共只有140.21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债券指数基金的最终规模占比高达73.61%。
永赢基金“固收大厂”的名头由来已久,事实上,根据Choice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永赢基金一共3561.68亿元的管理规模中,有2188.04亿元均为债券基金,占比61.43%。
我在翻阅永赢基金旗下债券基金时发现,截至2022年6月30日,永赢基金旗下管理规模最大的5只债券基金中,有3只的债券持仓非常集中,基本满仓了数只政金债,这倒是与永赢基金在指数产品上的布局不谋而合——都以“口味并不重”的利率债及中高等级信用债为主要配置券种,并不期望放大风险敞口做“信用下沉”,追求风险收益性价比。
四、“固收+”的差异化竞争路径
永赢基金有两位颜值出众的基金经理,一是卢绮婷,二是曾婉云。
卢绮婷总主要管理货币基金、短债基金,所以其持仓与上文出现的各类政金债和中高等级信用债相关基金产品高度重合,这里不再展开;而曾婉云总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可转债和股票。
我根据曾婉云总管理的4只产品23Q2季报数据,整理出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曾婉云总对可转债投资情有独钟,在其管理的每一只产品中均进行了配置,而其它类资产则根据基金合同规定进行取舍。
至于具体如何进行可转债投资,曾婉云总给出过两个标准:
不追高,在可转债整体高估或个券被“过度定价”时降低仓位,追求长期稳健收益;
深挖优质个券并均衡行业分布,追求风险收益比,而非仅仅追求转股溢价率等单一指标。
也正是因为在可转债投资上独具慧眼,自2021年5月11日起,截至2023年7月21日,曾婉云总管理的4只产品以不到5%的最大回撤(发生于2022年4月底),取得了综合年化6.47%的收益率。
2019-2020年,“茅指数”和“宁组合”争奇斗艳,一大批基民陷入了基金净值可以永续增长的美好幻想之中,波动率指标就像每周要写的工作汇报,必须要有,但没什么人真的重视。直到2021年,随着A股、港股、美股的分批下跌,一批净值稳健的“固收+”产品才最终逆流而上,受到基民关注。
永赢基金的“固收+”产品特色之一,就是将回撤控制做为重要考核指标,强调持有人体验,而非一味追求收益率。
事实上,经过数年的亲身体验,一大批由“宝宝类”货币基金转型而来的国内基民,已经发现自己需要的并不是通过投资基金实现人生翻盘,而只是追求一个低波动、可预期的投资回报。毕竟投资的要义就是“活得够久”——只要不离场,每一次的复利累积,最终将带来可观的长期回报。
注: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推介或投资建议。
$永赢华嘉信用债A(OTCFUND|010092)$ $永赢合享混合发起A(OTCFUND|014598)$ $永赢合嘉一年持有混合A(OTCFUND|017220)$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