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迭代的消费环境,碎片化的信息资讯,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也让处于转型期的企业与营销从业者,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如何透过纷乱的表象,发掘恒久不变的规律,打造真正有价值的品牌?

未来的商业竞争,必定是品牌之间的较量。而品牌的建设,需要体系化思考与循序渐进的发展。国内知名品牌营销专家乐剑峰先生在品牌营销领域深耕二十余年,曾主导多项企业品牌、集团品牌、城市品牌等大型品牌的构建工程。在新作《出圈》中,乐剑峰先生将自己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总结出品牌共通的战略级进化路径,并将其命名为“品牌共通论”。品牌共通论以“共通之道”为核心,围绕发掘原力、打造爆品、开发符号、激活共创四大法则,积极融合人文、艺术、科技等相关元素,以达到品牌能量与价值曲线重造的目的,为企业品牌工程保驾护航,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家与品牌人成长。

很多企业或品牌的创始人,由于缺乏对品牌的科学认知与合理的方法,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还有不少创立多年的企业品牌,也因为不了解品牌的客观规律,而导致品牌价值逐年滑坡,造成了品牌资产大量浪费,陷入了发展困境。

未来的商业竞争,必定是品牌之间的较量。而品牌的建设,需要体系化思考与循序渐进的发展。在品牌营销行业实战多年,看过了太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我发现,凡是在早期就对品牌建立了正确认知、且尊重客观规律的企业,假以时日,就能左右逢源,借助品牌的效能,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而那些缺乏品牌认知,一味想通过走捷径、蹭热点、打低价来进行销售的企业,最终无法在市场建立真正的护城河,也无法为长远的发展积淀品牌资产。

品牌规划工作,更像一套周密的算法,在创意的外表下,其中有着非常多的逻辑推导与计算的部分。品牌营销的价值,就是需要从各种纷乱庞杂的信息中,挖掘出能够驱动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信息,提升品牌的销量与口碑。

很多人会将“品牌与销售”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把销售做好,品牌只是锦上添花的装饰品。那时因为这些人把品牌的理解太狭隘,当你学习完品牌共通论,就会理解,有竞争的地方就需要品牌。

销售与品牌并不对立,两者缺一不可。销售是将企业的产品铺到货架上,而品牌,是将产品铺到消费者的心里。就算你的销售很成功,如果你不做品牌,而你的对手做了,你的市场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企业要靠品牌出圈,增进销量;也要靠销售变现,来回馈品牌。两者相互协力,才能融会贯通。在品牌从无到有的打造过程中,只要我们遵循特定的规律,学习并熟练应用这个规律,就能极大地提高品牌成功的概率。

出圈的背后,正是“品牌共通论”的支撑。

品牌共通论的核心原理,就是在品牌与受众之间达成一种共通感,贯通人的五种感官,来作出认识与判断的能力。“共通感”的概念,并不是营销行业的首创,它最早源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共通感觉”(Sensus Communis,拉丁文)在《论灵魂》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觉主要包括五种单项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但是,人还可以将这几种单项感觉进行联结,形成一种复合的感觉,即“共通感”。

作为经典哲学思想,“共通感”的内涵在发展中又得到了不断完善,从认知领域不断扩展到实践领域。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共通感”不仅是一种普通的常识,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共同感觉的理念”。共通感并非建立在心理学的经验观察之上,而是那种无概念、但却具有普遍性的先天主体能力。

当我们平时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或欣赏某一个自然物体时,内心会激发出对美的赞叹。但是,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知道,审美体验虽然美妙,但难以言喻。因为,审美不同于认识,鉴赏判断不同于知识判断,其普遍有效性不能由概念来保证,也无法找到客观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假设的一种人人共有的主观心理机能作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 “共通感”。

由此可见,共通,是一种从自由心意状态获得的愉快,包括了审美上的共通,以及逻辑上的共通。它就像一把理解、鉴赏、判断的钥匙,让人们的审美与认知有了相互交流的基础。

品牌的影响力越大,产生的共通感就越强。当你喝可口可乐时,喝的不仅是气泡饮料,更是一种畅快自由的生活态度;当你使用苹果手机时,除去手机本身的通讯功能,它还带来国际品牌、时尚感、有面子等隐性元素;当你驾驶法拉利跑车时,除了绝佳的动力性能,它还提供极致的奢华体验与驾驭人生的快感。

品牌共通的意义,除了审美与鉴赏,更需要打通受众意识活动中的“知、情、意”,为品牌找到一种“外在感觉的共同根源”。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实现“品牌共通“的核心。通过挖掘原力,打造爆品,开发符号,激活共创等动作,品牌的价值才有无限放大的基础。

翻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出圈》,让我们一起踏上作者乐剑峰为我们研发的品牌营销新玩法,开启精彩纷呈的“品牌共通”之旅,了解品牌“四步就出圈”的秘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