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业半年报发布,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被置于聚光灯之下。在当下市场上,哪家基金为投资者赚取更多的收益,谁更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今天的主角,是行业龙头之一的博时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博时基金成立于1998年7月13日,第一大股为招商证券占股49%,长城资管占股25%、上海汇华实业占股12%、上海盛业股权占股6%、天津港(集团)占股6%、广厦建设集团占股2%。
下滑的业绩
随着招商证券2022年年报的发布,其参股企业博时基金和另一家招商基金的业绩随之公布。年报显示,在去年公募基金市场整体表现欠佳的情况下,两家行业龙头博时和招商基金的业绩出现一定的分化,表现为博时基金的多项指标下滑,招商基金则表现出韧性。
数据显示,博时基金2022年实现营收53.16亿元,同比下降7.77%,净利润17.24亿元,同比下降3.05%。总资产为117.88亿元,净资产为83.03亿元。截至2022年末,博时基金公募基金管理数量为341只。
博时基金的营收、净利润指标同时下滑,这在博时基金过往的业绩中比较罕见。
自2007年二季度突破1000亿元后,博时基金的规模便进入到了连续增长期,仅仅两个季度之后,其规模便跃升至2215亿元。此后七年时间,属于博时基金的“低迷期”,一度回到了1400亿左右的水平。
到2015年后,博时基金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2022年三季度,博时迎来了自成立以来的高光时刻,数据显示其规模升至10973.74亿元,成为少有管理规模破万亿的基金公司。
可好景不长,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此后博时的规模出现下降一定程度的下降。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博时规模跌至9644.67亿元,位列行业第五。较于2022年三季度下降了1329.07亿元。
普遍存在的“一拖多”
博时基金规模出现大降,一方面是业绩下滑,基民大幅赎回基金份额,一方面也与基金自身亏损有关,这里以基金经理曾豪管理的基金为例。
当其管理的博时均衡优选混合基金结束募集后,曾发了一封致持有人的信,称“博时均衡优选”将是他14年成长的积淀,“全市场庖丁解牛,将追求阿尔法作为投资圣杯”。不过从这两只基金成立以来的净值情况和同类排名来看,基民暂时看不到“圣杯”的身影。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曾豪曾任执行总监兼首席分析师的职务。2015年6月加入华宝基金之后,历任研究部总经理、之后担任基金经理,管理过保罗华宝研究精选混合、华宝竞争优势混合型、华宝先进成长和华宝研究精选混合等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目前,曾豪管理着多只基金产品,但旗下产品业绩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可以搜到的有六只基金。尽管博时均衡优选混合A/C刚成立不足六个月,但自成立来的收益率-0.69%(-0.93%/2023.8.4),也出现了亏损。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由曾豪管理的博时远见成长混合(A/C)尚在募集当中,似乎也验证了一拖多对于基金经理业绩的影响。
一般而言,主动型基金的收益与基金经理的个人存在密切的关系,作为产品的直接管理者和投资决策者,对基金的投资风格和业绩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所以也就有了“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的说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出台,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基金规模迅速扩容,也导致了一个公认的难题,即人才的相对短缺。这是基金业快速发展与基金经理培养长周期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结果就是基金经理普遍“一拖多”。
不过对于“一拖多”可能造成的影响,实际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若总体规模不大或是产品行业分布较为集中,那么基金经理在决策与操作上的难度不会太大。若在管产品覆盖面广、投资范围大、总体规模较大,这会非常考验其投研能力。
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权益基金经理“一拖多”造成的主要影响,是持仓高度同质化会给持有人带来风险。
如果踩对市场节奏的话,那么‘一拖多’权益产品有望给持有人带来较好收益;一旦基踏空或重仓个股爆雷,将影响到旗下多只产品。从而引发基民赎回和规模下降的连环效应,放慢发行同质化基金是解决方法,但难以阻挡基金公司对于规模的渴求。
据博时基金官网,2022年博时基金在管的242只混合型基金中(注:A、C份额分开统计),超过一半产品近一年的收益率为负数。其中,有23只产品近一年的收益率低于-15%,博时新能源主题混合A、C份额近一年的收益率表现最差,分别为-20.93%、-21.40%。从净利润变化来看,尽管博时基金规模还在增长,但基金的业绩已经出现分化。
尽管产品亏损这么多,但是博时基金还是从这些主动权益类产品上收了整整14.82亿元的管理费。不过受业绩影响,博时基金近一半的主动权益类产品在2022年下降了超过30%,有的产品甚至下降了50%以上!
根据有关媒体整理的信息显示,这些基金包括博时新起点混合基金的规模下降幅度最大。博时新起点混合基金、博时成长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博时基金一直自诩为"做投资价值的发现者",但现在看起来有点力不从心了。
不务正业的“掼蛋”和多次产品的“清盘”
前段时间,一张“巅峰对决,谁是掼君”的新闻被推上热搜。在博时基金25周年的系列活动中,一张掼蛋比赛图片在网上引发热议。而主办方博时基金也被基民吐槽,“亏那么惨还有心情打惯蛋?”,确实有些“不务正业”!
其实,基民的不满并非没有道理,博时基金去年主动权益类产品亏损超过300亿元,但并不影响博时从这些产品上累计收取高达14亿元的管理费。今年以来,博时基金已经有多只产品清盘。
第一只就是博时颐泰混合 A/C发布清算公告,截至2023年7月14日,该基金已连续 60 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的到期日净值分别为为1.3612元和1.3139元。尽管如此,但因为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终止条款,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来自万得数据的统计显示,加上最新进入清算的博时颐泰混合 A/C两只基金,博时基金公司今年累计已经有多达5只(A份额和C份额合并计算)产品遭遇清盘,其中4只触发合同终止条款。
更有代表性的是博时颐泰混合,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24日,由博时保泰保本混合转型而来。募集期间被踊跃认购,提前结束资金募集。不过该基金的问题在其成立之后,投资风格摇摆不定,多次变化让基民疑惑不解。截止到去年年底,其规模已经低于5000万元,并于7月14日迎来清盘。博时颐泰混合虽然变更了投资方向,但并未更换基金经理,7年来都是由杨永光和孙少锋管理。
写在最后
截止7月14日,市场已经有150只(A份额和C份额合并计算)基金遭遇清盘。其中,博时基金和大成基金、光大保德信、南方基金、中金基金一样都有5只产品清盘;浦银安盛、申万菱信、招商基金、中银基金一样都有6只产品清盘,并列清盘数量榜第2位,仅次于9只产品清盘的海富通基金。
作为一家顶尖的基金管理公司,博时基金旗下许多主动权益类产品的持仓换手率都非常高,重仓股持仓时间短,频繁交易。策略上明显偏向于短线交易。看起来更像是一群缺乏经验的股民。
而且博时基金很多产品的净值回撤幅度相当大,业绩在同类产品中垫底,投资者的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
博时基金是否还是定位于"做投资价值的发现者",这一情况不得而知。 未来能否提升业绩,仍有待观察。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