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用在投资上再合适不过。

 

如果你在5年前的2018年选择买入平安和太保,现在可能微盈。

 

如果你5年前买入了龙头白酒公司,那么这笔投资可能已经翻了2、3倍了。

 

显然,这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成果。

 

我很庆幸,我是研究完白酒后再去研究银行保险的;但同时机会成本也很大,因为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银行保险上,收益却远远不如白酒。

 

我大概是在2017年左右研究银行保险的,当时也是靠啃工具书,百度了解个中专业术语,其间花费了很多心血,才研究完。

 

当你研究完一个行业或者是一家企业的时候,你内心的想法是必须要买点才能体现你的价值,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回到保险行业,银行保险行业跟消费品不一样,它们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你可以认为这行有专业知识壁垒,但却没有赚钱壁垒,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保险行业在我研究的时候,各个论坛上还有一批深度研究者(死忠粉),那几年,行业确实如日中天,平安在2017年的涨幅达到160%,在2019年也取得68%的涨幅,而20-22年这三年对于保险投资者而言,可谓是巨大的灾难。

 

为什么保险行业能在2014--2019年那几年爆发呢?

 

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2015年7月1日,行业取消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证,这也意味着你能够像如今的美团骑手一样,想做就做保险代理人。

 

2015年为471万人,增长136万人;2016年达657.28万人,增员186万人;2017年达806.94万人,增长149.66万人;2018年达807万,2019年达值912.3万人,这也是行业峰值。

 

从平安来看,保险代理人2014年63万、2015年87万、2016年111万、2017年138万、2018年142万、2019年117万、2020年102万。

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数据是新业务价值(NBV),新业务价值=新单保费x新业务价值率。具体讨论隔壁微<小哥书屋>

 

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2016年464亿、2017年608亿、2018年644亿、2019年682亿、2020年429亿。

 

从数据来看,新单保费是跟保险代理人走的,再加上2017年那几年健康险的新业务价值率高,所以新业务价值就高。

 

保险公司的估值很少用PE/PB来进行测算,而是用EV(内含价值),所以你经常能看到说这家保险公司的估值低于1EV,你可以简单把EV理解为保险公司的PB。

 

新业务价值是内含价值的增量,简单来理解就是你今年新业务价值多,那么贡献给内含价值的增量就多。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平安的内含价值在2017-2019年增速高了。

 

所以新业务价值增长放缓或者负增长的时候,内含价值虽然能保持增长,但速度会放缓。

 

那么这几年为什么新业务价值少了呢?

 

第一,代理人少了,各家保险公司都在说转型,要高质量的代理人,实则是人海战术不灵了,因为这几年代理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低,养不活那么多代理人,别人送外卖和快递都能赚得比保险多,还干什么保险。

 

第二,前几年的保障型寿险大热,本质上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消费升级,自然新业务价值率高,那么新业务价值就高,这几年你也知道,老百姓手头不宽裕了,这是一个可选消费,大家自然先砍掉这一块。

 

为什么去年和今年保险股表现得比沪深300好了呢?

 

因为过去几年下滑太多了,所以当大家一看到新单保费转正,新业务价值转正,开心坏了,拐点来了。

 

实则前几年是,现在可能是大病初愈。

 

很多投资者喜欢跟国外对比保险的深度、广度,尤其是美国,要记住,这是两种体制。

 

我承认保险在我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尤其是随着人均GDP的继续增长。

 

但是,保险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太多,而且还存在吃力不讨好的情况。

 

比如,保险产品从一开始就是假设,但凡用来进行估值的都是假设,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投资收益率等等。

 

如果你非要投资的话,那A股寿险公司挑两家,平安和太保。

 

平安是金控,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小贷等;太保纯粹一点,主要是寿险和财险。

 

至于你说它们的区别有多大,本质上我觉得不是很大,从过往的收益率来看,平安更优秀些,估值也更高些,民营体制灵活些。

 

虽然我现在持有平安和太保,但我对它们未来能够带给我多高收益率充满不确定性,我只不过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换成其它公司。

$中国平安(SH601318)$$中国太保(SH601601)$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