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听了N多公募量化基金经理路演,也有幸和几位私募量化基金经理聊过,只能说在全球经济的下行阶段,对财富的强大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所有产业的利润都卷成制造业,包括当下超额越来越低的量化投资。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写过,当前量化投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多因子,另一种是机器学习。而随着量化投资的不断发展,以上两种模式并没有谁消灭谁,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一、沪深300与多因子

国内量化刚兴起时也是从全市场选股,但由于当时的算力限制,很多因子无法被计算,许多模型也无法被归纳,最终,量化只能向因子稳定性相对比较高的大市值方向集中。

有趣的是,由于外资,以及当时并不强势的公募、险资等偏长线的资金(所谓的价投派)同样追求财报数据确定性,所以在当时混乱的A股环境中,以上资金开始在某些板块抱团,反而强化了部分财务数据的有效性,最终导致多因子模型在长线选股上非常有效(比如红利因子,比如ROE因子)。

于是,2015年左右,“因子选股”工具在国内快速流行,同花顺(中的因子选股功能)、米筐、聚宽等网站都在那段时间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国内最早做量化的基金经理是谁(包括公、私募)我不知道,但第一批国内量化基金经理中目前还在职的,我知道有中信保诚基金提云涛,其在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具有时代感的名字……)任职期间,就参与了申万系列指数的编撰与发布,而申万系列指数,就是典型的因子选股或者叫多因子量化的具体应用。

2016年以后,多因子量化的范围开始从沪深300向外拓展,市值范围接近的中证500显然首当其冲,甚至部分基金经理将其大胆应用至中证1000、国证2000等小市值个股中(比如大成基金苏秉毅的小市值+反转因子框架)。

我个人认为,造成多因子量化范围扩张的原因有二,一是2017年白洋淀大捷后,柚子主导A股的现象被打破,机构资金开始掌握市场话语权,中证500做为大盘股和小盘股之间的“夹心地带”,显然是首先需要被占领的地盘;二是以2016年天风证券研究所成立为标志,卖方研究所的人员数量、业务范围、吹票方法都开始快速更新,而伴随着A股IPO速度的指数级增加(2015年至2023年间,A股存量上市公司数接近翻倍),卖方不得不逼迫自己增加对A股上市公司的覆盖度。

当然,目前看,多因子量化向小市值的扩张并不非常成功,毕竟成立于2021年底的首批中证500公募指增产品的业绩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甚至其中表现比较好的部分,其实或多或少都采用了一点机器学习框架。

二、中证1000与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在量化投资上的应用在全世界都比较迟,毕竟算力是很严重的限制。国内的实盘应用大致开始于2018、19年,但真正推出面向普通个人投资者的成熟公募产品,大概也要延后至2021年左右,至于真正爆发,则开始于2022年下半年。

机器学习量化为什么火?因为在2022年的大熊市中,大部分权益基金经理都在亏钱,但这一流派总体在挣钱,或者接近不亏钱。

为什么机器学习量化能逆势挣钱?并且更擅长小市值个股?我觉得和柚子的衰落有较强关系。

众所周知,2017年以前的A股主打一个炒,不管股票有多烂,只要柚子愿意炒,股价就能飙,所以也衍生出了龙虎榜之类的玩法。而柚子这么挣钱,自然也迎来了新的镰刀——一批私募通过研究技术面指标,预判柚子的预判,博弈柚子的博弈,并为国内最初的机器学习量化奠定了“技术面”调性。

至于柚子为什么偏好“炒小”?因为市值小,拉涨停需要耗费的资金也少;况且,大家对小市值股票的研究同样不够,博弈的核心点不就是“预期差”么?A股现在5300多只股票,接近一半是最近2015年大牛市结束以后上市的,谁能完全搞清它们的主营业务、财务情况?而只要有人搞不懂,就可以骗进来接盘。

其实大家可以观察下,目前控诉“量化榨干市场流动性”的那批人,是不是就是原来做事件驱动、主题投资的那批柚子,以及跟随他们的仆从资金。

当然,公募机构不能纯靠骗,各种限制使得公募量化必须加入一定的基本面因子,但这反而也为近两年的公募量化提供了另一层优势——相对超额并不稳定的私募量化,公募量化居然成功在超额收益和超额稳定性上取得了非常好的平衡,其中典型就是国金基金姚加红、马芳团队,以及国泰君安资管胡崇海团队。

至于招商基金王平华夏基金孙蒙,我个人感觉并非完全的机器学习思路,可能加入了少许多因子量化(线性)思路;而国海资管石雨萌,线性思维的程度显然更高一些。

三、公募量化的未来

很多人说量化是归纳法,主动是演绎法,但我认为不是——不管量化还是主动,其实都是归纳法(总结过去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未来投资),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会在多长时间维度上坚定执行归纳出来的规律。

比如机器学习量化,因为加入了大量的技术面指标,所以在用过去“规律”预判未来投资方向时,对时效性的容忍度很低——一旦模型结果效果不及预期,就立刻替换新的因子或者调整权重,重新计算结果;但主动往往不一样,同样是用过去“规律”预判未来投资方向,其对时效性的容忍度很高,甚至在一些数据被证伪的时刻,主动反而会自我安慰“这是加仓机会”、“短期利空不改长线趋势”……

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多因子量化和主动权益有不断融合的趋势,比如中欧基金曲径团队就提倡量化要与主动多交流、多接触,其起到的作用实际类似于将主动权益的投资策略“数据化”,而这又回到了文章第一章节的内容——因为沪深300等大市值股票非常透明,资金和量化因子会不断互相强化,最终可能“弃短盼长”,追求在长线投资上的超额收益。

而机器学习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不断探索“未知”,在小市值这片混乱地带和柚子残余进行博弈,最终依靠远超人脑的运算速度,从交易层面获得稳定alpha收益。

我个人有个感觉,多因子量化最终会走向长线smart beta指数产品,成为普通个人投资者的主要配置类别;而机器学习天然受制于策略容量(毕竟主打一个博弈,你要是自己成为了画K线的主力资金,还能和谁博弈?),最终只能起到收益增强的作用。

$国金量化多策略A(OTCFUND|005443)$ $国泰君安中证1000指数增强A(OTCFUND|015867)$ $中金优选300指数(LOF)A(OTCFUND|50106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