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时曾有媒体爆料,称ChatGPT每天用于维持的花费就已高达70万美元,如果算上DALL-E 2等产品的话还会更高。自去年11月上线以来ChatGPT已累计消耗近两亿美元,照此趋势下去,OpenAI明年就将滑向破产边缘。

然而现在又有消息,指出每天花70万美元可能是OpenAI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不麻烦的一个,真正的麻烦可能还在酝酿中

要说OpenAI明年就破产多少有些危言耸听,毕竟微软曾投资100亿美元,清点尚需半天。但没有足够的收入来保证收支平衡的确是OpenAI面临的难题,而且根据以色列的Similarweb统计显示,六月份ChatGPT网站端全球流量下滑了9.7%,其中美国本土为10.3%,用户在ChatGPT网站上花费的时间也下降了8.5%。七月与六月数据相比,用户基数从17亿降至15亿,下滑了近12%。需要说明的一点,这些数据仅显示ChatGPT的访问量,并未计入使用OpenAI API的用户,而此时距离“梦开始的地方”仅仅半年多。流量的下滑也是OpenAI目前面临的窘境之一,而且也表明人们对ChatGPT带来“AI革命”信念的动摇。

几周前《纽约时报》更新了服务条款,禁止AI企业利用其文章和图片来训练自家的大模型产品,如今《纽约时报》正考虑是否要起诉OpenAI。有推测显示,一旦对簿公堂可能会对OpenAI造成毁灭性打击,包括摧毁ChatGPT的数据集,并对每条侵权内容处以高达15万美元的罚款。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近日采访了两位“直接知情者”,他们证实《纽约时报》的代理律师正在考虑是否一定要起诉OpenAI,以“保护《纽约时报》声称拥有的知识产权”。NPR表示,如果《纽约时报》不肯息事宁人,坚持要起诉OpenAI,这起诉讼可能会成为自ChatGPT走红以来最值得关注的新闻,以及涉及版权保护“最引人注目”的法律纠纷。而且这已经不是OpenAI首次遇到的类似诉讼。

当然了,OpenAI并非唯一一家遇到版权麻烦的AIGC企业,今年四月时,致力于图像生成的Stable Diffusion也遭遇了类似的麻烦,差点引起“一场法律界的地震”。根据NPR的说法,如果《纽约时报》能成功证明OpenAI非法应用或复制其内容,并且法院也判决限制OpenAI的训练集只能包含明确授权的数据,联邦法官可能下令彻底重建ChatGPT的整个数据集。而要重建数据集只能是推倒重来,原理与手机和电脑的“刷机重装”类似。费时费力不说,每条侵权内容罚款15万美元也会让OpenAI的财政雪上加霜,更重要的在于这起诉讼会对OpenAI的名誉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害。想来这一局面是任何人都不想看见的,但也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诉讼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其他版权作者提出一连串的类似索赔或诉讼,不管是对OpenAI还是Stable Diffusion,以及其他AIGC软件。

ChatGPT上线前一段时间里,很多版权方都要求OpenAI在预训练阶段时不要将自己的著作选入数据集,以保护自己的版权。而这次《纽约时报》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ChatGPT可能会通过“创建根据《纽约时报》员工的原创报道和写作手法回答问题的文本,成为《纽约时报》的竞争对手”。前面提到《纽约时报》最近更新了服务条款,很明显是在为《纽约时报》提供一道防火墙。同时也有消息指出,《纽约时报》正在考虑与OpenAI新签一份许可协议,该协议将确保OpenAI可以将《纽约时报》内容用于训练其大模型,同时必须要付费。

但据NPR的说法,这项新协议很难达成,因为《纽约时报》与OpenAI的分歧已经越来越大,《纽约时报》也在权衡是否值得,因为一纸协议就培养一个潜在的强力竞品,造成的实际损失即便拿再多的钱可能也难以挽回。

过去为了保证ChatGPT的训练质量,OpenAI一直宣称自己在“合理收集并使用”互联网上的全部内容,但究竟是怎样的“合理”却始终没有说明。而且与之前苹果的iBooks和谷歌图书,微信读书等不同,ChatGPT属于AIGC产品,与前代产品只是图书报刊传播的平台有本质区别。过去的APP没有一款成为“重要的市场替代品”,只是让我们换了种阅读的方式,基本不可能替代真正的图书。

上个月时,美联社成为了首批与OpenAI达成许可协议的新闻机构之一,但协议条款的具体内容双方都没有披露。最近美联社也报道,称已与其他新闻机构一起制定了标准,关于如何在新闻书写与编辑方面合理使用AI工具与软件,并且承认许多“新闻机构,当然也包括包括美联社,都担心自己的材料被AI企业未经许可或付费就擅自使用。”更早的四月时,新闻媒体联盟(News Media Alliance)就颁布过一套AIGC使用准则,坚持要求“开发者和部署者必须与出版商就后者的内容使用权进行谈判”,以便将出版商的内容合法用于训练、发掘信息的AI工具,以及合成信息的AI工具,从而竭力捍卫出版商的知识产权。

虽然OpenAI与《纽约时报》不一定真会对簿公堂,谁胜谁负也犹未可知,但估计想看到ChatGPT就此没落的人应该是少数。不过“吃作者的饭,砸作者的碗”的行为也的确需要遏制,究竟该如何遏制尚未达成共识或统一办法,《纽约时报》的选择只是其中较为极端的一种,虽然它可能真的有效。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