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同时,部分创新赛道持续活跃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

在2023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一二级市场融资事件仅251起,融资金额为508.09亿元。从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轮次分析,目前该行业的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A轮,C轮及以后和战略投资的事件总数占比仅约16%。行业投融资增长步伐有所放缓。

2023年上半年,中国共196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达31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融资企业数量下降21.6% ,融资总额下降28.6%。

然而随着生物医药板块深度回撤、估值见底,回暖的机会正在孕育,2023年6月市场信心和投资者出手的节奏都有所增强。截至2023年8月31日,A股已有百余家生物医药公司公布年中业绩,超六成公司半年报业绩预喜,医药行业整体已迎来业绩层面的复苏。

与上一年度相比,2023年上半年中国1类临床在研产品的数量增长较为明显,数量由2104个增长到2338个(增加11.12%)。研发阶段主要集中在临床Ⅰ期,占比为62.6%,其次为临床Ⅱ期及早期临床申请的在研产品,占比分别为27.6%和9.7%。

在各治疗领域临床在研品种集中度方面,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皮肤疾病领域、血液和淋巴疾病领域的TOP10靶点涉及的临床在研项目均主要集中在临床II期(占比分别为50.00%、45.00%、48.39%),其余治疗领域TOP10 靶点涉及的中国1类临床在研项目均主要集中在临床Ⅰ期(35%~57.63%)。

在融资额TOP10治疗领域的中国1类新药中,涉及上述十大治疗领域的临床在研品种共计2033个,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占比61.92%),其次分别为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领域,抗病毒领域,占比分别为9.34%和8.61%。各细分治疗领域中,中国最高研发阶段均主要集中在临床I期,占比在41.67%-62.35%之间。

在融资额TOP10靶点涉及的中国1类新药中,涉及十大靶点的在研品种共计266个,主要集中在临床Ⅰ期,占比达58.27%。中国1类临床在研品种中,PD-L1靶点在研品种数量最多(72个),其次为HER2靶点(62个),CD19、Claudin18.2及MET靶点的在研品种数量均超过20个,NGF、NGFR及VDCCs靶点在研品种数量均低于10个,而SOX9靶点目前无临床阶段在研产品。

在融资额TOP10企业中,临床在研产品数量最多的企业是科伦博泰,共有21个;其次为原启生物、未名生物,临床在研品种数量均为5个;泰邦生物制品有4个临床在研品种;芳拓生物有3个临床在研品种。维泰瑞隆有1个临床在研品种。融资额TOP10企业的临床在研产品主要集中在临床I期阶段,占比61.54%。

在融资额TOP10靶点治疗领域分布方面,TOP10靶点创新药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及骨科疾病领域。在肿瘤领域中,融资金额TOP10靶点CD19、PD-L1、HER2、Claudin 18.2、MET同时为本领域的数量TOP10靶点。靶向VDCCs的在研产品主要开发心脑血管疾病适应症,靶向NGF的在研产品主要开发神经疾病和骨科疾病适应症,靶向NGFR的在研产品主要开发神经疾病和眼科疾病适应症。

在上市医药企业产品管线布局方面,产品管线数量超过30个的有七家,依次为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信达生物、复星医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各企业产品管线项目数量。产品管线项目数量在20~30个范围内的企业有3家,依次为上海医药、先声药业、再鼎医药。产品管线项目数量在10~20 个范围内的企业有8家,依次为科伦药业、康方生物、科兴生物、复宏汉霖、和黄医药、华东医药、金斯瑞生物科技、丽珠集团。三叶草生物及万泰生物的产品管线项目数量均只有5个。

在上市医药企业研发阶段方面,在统计的企业范围内,企业产品管线共计566个,处于临床申请的品种共计38个,占比6.71%;临床I期品种共计257个,占比45.41%;临床II期品种共计104个,占比18.34%;临床III期品种共计56个,占比9.89%;申请上市品种为20个,占比3.53%;批准上市药物为91个,占比16.08%。TOP3企业中,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临床I期的产品管线占比分别为48.18%、49.09%;翰森制药及信达生物并列第三,临床I期的产品管线占比分别43.24%、56.76%。临床I期品种占比的居高不下,要求医药企业研发持续高投入,这也成为支持未来中国医药持续增长的原动力。

在治疗领域方面,上述代表性生物医药企业在研管线治疗领域集中度较高,尤其聚集在肿瘤领域,占比高达54.28%,其次为抗感染领域,占比为9.21%。

在股票资本市场一级市场,从积极融资准备上市到想脱手,这种心态转变背后有哪些原因?在对资本市场较差的预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选上市这条路,中小CXO公司短期内冲击A股没那么容易,去港股的话交易量和流动性也不理想。如果不上市,目前市场上很多CXO公司都是在2015年左右拿到的融资,股东确实也面临着退出压力。

2022年,包括宣泰医药和元生物、凯实生物等近十家拥有CXO业务的公司成功上市,募资额超50亿元,信达复宏汉霖、艺妙神州等数家biotech纷纷成立子公司涉足cxo业务,其中金斯瑞子公司蓬勃生物更是完成了约2.2亿美元的C轮融资,融资额堪比部分企业上市募资额。九洲药业凯莱英皓元医药等也陆续宣布大额定增计划。

当时针转动到2023年,资本市场变了一副面孔。2023年上半年A股跌幅TOP20中CXO板块领跌,占据5席,包括美迪西康龙化成药石科技泰格医药、九州药业;此外整个CXO板块在2023年的上半年经历了系统性的回调,包括药明康德博腾股份和元生物等多个CXO个股,在2023年遭遇了显著的股价下跌。

股价“跌跌不休”的同时,成都先导美迪西和元生物昭衍新药康龙化成等多家CXO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先后发布了减持公告。

对于上市公司减持这件事,很多投资者往往会单一理解成对于公司或者行业的不看好,忽略了背后的多重因素,在东北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刘宇腾看来,资本市场无论是增持还是减持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一家上市公司减持背后,原因可能是高管出于财务需求,也有可能是投资方出于投资周期退出的需求,需要从减持方身份、减持时间点、减持目的等多个维度去理解,不能简单地将二级市场的变动和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联系在一起。
不过,当我们跳出资本市场的逻辑,将目光放在CXO板块的实际经营上时,脑海中最先蹦出的可能还是一些裁员、欠薪、关厂、订单增速放缓的“坏”消息。

这就是行业的全貌了吗?未必。$CRO(BK0899)$  $药明康德(SH603259)$  $医药生物(SH000808)$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