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电业(SH600769)$  

节前,苏州包下一趟高铁,邀请600多名武汉2024届应届毕业生到苏,进行为期2天的现场招聘和城市体验之旅,往返车票和食宿全包。

这些大学生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都属于双一流大学,且硕博占比80%以上。

这一次,苏州毫不掩饰,直接上门抢人,武汉何以自处?

01

苏州,为何要到武汉抢大学生?

武汉和苏州,都是TOP10经济大市,一为国际中心城市,一为最强地级市,但高等教育却不在一个级别上。

武汉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占据鳌头。

7所双一流大学,46所本科高校,130多万在校大学生,让武汉成了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的存在。

与之对比,苏州虽然有着最强地级市的威名,但与深圳一样,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完全不相匹配。

目前,苏州仅有8所本科本校,有且只有苏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而在校大学生仅有29.3万人,不到武汉的1/4。

事实上,不仅在校大学生,在苏州1200多万常住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仅为135万人,占比不到10%,甚至低于郑州。

与之对比,同省的南京为201万,被抢人的武汉有237万,上海更是多达535万。

大学生如此之少,不仅成了苏州人口结构的短板之一,也成了产业升级的最大制约因素。

作为中国三大工业强市之一,苏州工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大关,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整体工业实力仅次于深圳和上海。

最近几年,苏州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蒸蒸日上,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这种背景下,到全国各地争抢大学生,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与苏州只有4小时高铁里程且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武汉,自然就成了第一选择。

武汉或许只是第一站,未来合肥、长沙、西安等中西部省会,都不乏成为苏州抢人对象的可能。

02

留不住大学生,始终是武汉面临的最大尴尬。

作为中国在校大学生第三多的城市,武汉大学生多达133万人,仅次于广州和郑州,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这里的在校大学生,包括了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广州、郑州专科院校相对较多,如果单论本科生和研究生,武汉是不折不扣的大学生第一城。

目前,武汉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多达40万人,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也有几万人,但无论是不是湖北本地人,最终到省外的占了近半壁江山。

与一般高校相比,985高校毕业生的外流规模更大。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湖北本省就业的比例约为3成左右,而20%左右的毕业生首选广东,其次为北京和上海。

在某种程度上,武汉等中西部省会的一流高校,竟成了东部发达省份的人才“蓄水池”,这是“孔雀东南飞”的背景所在,也是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的尴尬所在。

不过,这几年,这种局面正在得到改观。过去几年,武汉不仅留住了百万大学生,而且刷新了记录。

据当地官方发布的数据,过去5年,武汉共留住191万大学生,而大学生留汉比例也从最初的42.18%上升到60%以上。

这背后,武汉先后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超大城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能级得到全面提升。

过去武汉是“一钢独大”,如今已是“九龙齐飞”,形成了以“965”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到新兴的光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武汉逐步建立起高新产业体系。

人随产业走。

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的共同提升,成了武汉留人的关键支撑,这也是武汉敞开胸怀,不惧苏州上门抢人的原因所在。

03

苏州,正在拼命建大学。

经济强而教育弱,几乎是所有新晋经济强市的“通病”,深圳如此,苏州也是如此。

不过,与中西部强省会相比,作为经济强市,深圳苏州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三个字:不差钱。

所以,在争抢全国大学生的同时,深圳、苏州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建大学,建大学,还是建大学。

如今,苏州虽然没有1985高校,却集齐了20多所985高校的分校或研究院,还延揽了一批国际名校扎根于此。

日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正式启用,依托苏州作为中国工业强市的优势,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化学医药等五大学科群,也成了南京大学“壮大新工科的主阵地”。

这一校区,被当地媒体称之为“名校与名城的双向奔赴”,也让苏州终于有了第1所正式的985高校。

无独有偶,继南大校区落户之后,苏州又迎来了第1所“国”字号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

作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样瞩目的“国”字头高校,这所高校的落户,弥补了苏州缺乏本土名校的遗憾。

而在此之前,苏州已与“C9高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研究院或创新中心。

早在2003年,中科大在苏州成立中科大苏州研究院。随后,西安交大、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相继在苏州设立研究院,壮大了苏州的高校力量。

当然,这些研究院多数都是派出机构,定位为科研机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招生也以研究生为主,数量相对有限,但对于苏州的意义同样重要。

此外,与深圳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不同的是,苏州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者。

目前,苏州先后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也成了本土高校最具竞争力的构成部分。

不过,深圳苏州的名校引进之路,或将难以为继。

前不久,教育部门表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

跨省办学被直接叫停,好在省内办分校仍留下一定缺口,苏州仍有机会。

根据新规,“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

苏州所在的江苏省,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省份,省会南京坐拥一众名校。

这些高校如果能在苏州纷纷建立校区,最强地级市的教育,仍然充满想象空间。

网页链接

--------

湖北有一家国企上市27年来现金分红为零;转型十年原地踏步,每年营收也仅有几千万元。不作为慢作为令人发指!如果沪深两市5000多家公司上市公司都这样,最高层“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目标如何实现?

一、湖北东湖高新区旗下的祥龙电业2012年关闭化工生产并卖地保壳,当时承诺“公司将继续聚焦主营业务,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未来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0年过去了,一点进展都没有,市值越做越小,企业长时间陷于“散小弱乱”之境地无法破冰突围;

二、自2013年起,祥龙电业主业仍是供水和承包东湖高新区零星土建工程老两样,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几乎完全丧失;

三、祥龙电业公司董事长一年拿着几十万的年薪,一年365天绕着长江大堤跑了3600多公里,董秘也拿着30几万的年薪,互动易平台股东留言几个月回复一次,公司董事长和董秘竟然获评"葛化集团绩效考核优秀中层干部";

四、祥龙电业上市27年来现金分红为零,按照2014~2020年公司年均490万元的归母净利润计算,要填上负7亿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的未分配利润,还需要144年时间;

五、武汉区域性综改试验,竟然能容忍营收规模连续十年低于1亿元,上市27年现金分红为0,转型十年原地踏步的祥龙电业长时间摆烂,不作为慢作为天下闻名;

六、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时,提出改革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巡视巡察范围和湖北省纪委监委专项监督范围,对组织不力、进度滞后、效果不佳的单位,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格问责问效。祥龙电业十年原地踏步的第一责任人是谁?问责机制成了一句空话;

七、湖北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科教人才富集,资源要素丰富,产业基础坚实,让一家宝贵的主板上市公司资源躺平20几年,时间成本、资源成本均造成实质性巨大损失;

八、祥龙电业净资产剩下2毛钱,员工只剩67人,年营业收入长期低于1亿元,且扣非前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持续低于1000万元,营业收入合规性、真实性存疑;

、2020~2022年三份年报中,祥龙电业再没有像以往年报内一样出现“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为未来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等转型战略有关的描述。转型落空后,公司最新表述换成“现阶段,公司将遵循稳健经营的发展思路,为公司跨越式发展赢得空间和时间。”可信度在哪?时间和空间的该如何界定?没有任何解释;

十、湖北省委明确要求,要认真梳理调研发现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拿出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2023619日,湖北召开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布置会,祥龙电业转型升级20年原地踏步,怎么整怎么治?20000名股东苦等10年了,祥龙电业的问题还要梳理吗?破解之策谋划了十年还不够吗?听其言观其行,还需要等上多少年⋯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大股东是湖北科投,湖北科投的实际控制人是东湖高新区管委会;

祥龙电业的大股东是葛化集团,葛化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是东湖高新区管委会;

长江存储是湖北科投,湖北科投的实际控制人是东湖高新区管委会。

从祥龙电业20年转型原地踏步,湖北的确有不作为慢作为,的嫌疑,白白浪费了武汉人才重镇和中国光谷的优势,湖北需要反思,不能故步自封,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

湖北那批人哪,总是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一而再而三的把所有的事情都拖黄、都搞砸…

$赛力斯(SH601127)$


$华力创通(SZ300045)$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