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债市调整更多是季节性因素,从目前来看引起负反馈的可能性较低。但由于固收策略越来越趋同,未来的固收投资需要趋于精细化,一个BP一个BP的精打细算,这非常考验基金经理的勤奋度。
三大原因导致债市季节性调整
我认为,近两年来,债市的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进入三四季度尤其四季度以后就极为容易调整,但每一年的调整都有不一样的原因。从今年来看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机构的止盈行为,今年上半年债市较好,以致于机构从三季度开始就进行了一些止盈操作;二是资金面偏紧,在央行降息降准后,为了防止资金空转,回购利率上升到较高位置,以致于债券收益率也有所上涨;三是季度末的节假日较长,很多投资者会选择在节前去杠杆,这个也会形成一定的抛压。
其实去年也是,利率从九十月份慢慢开始往上攀升,从存单到利率债,再到信用债先后走熊,最后形成了负反馈。从今年来看,开头的演变趋势和去年有点像,但现在还不至于触发负反馈。原因在于,一是从监管的角度来说,去年末的流动性风险仍然记忆尤深,央行在今年会有所预防;二是短期理财产品逐渐压缩,减小了流动性压力,负反馈的可能性也会下降。
在转债层面,9月以来,可转债也经历了一波回调,成交量也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有部分投资者在战略性减仓,部分可转债基金发生了较多赎回。
近两年来,可转债的估值一直相对较高,但在经过近期的调整后,我认为,当前可转债的价值中枢已经回落到近年来相对合理的位置,风险得到了一定释放,现在需要担心的可能是流动性问题,在赎回和成交量回落的叠加下,可转债可能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可转债是否会发生流动性风险,取决因素在于当前利率水平能否稳住,如果利率上行导致纯债下跌、投资者赎回,可转债也会被波及发生流动性问题。
我认为,如果后续出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或者国内外市场出现其他重大波动,投资者就需要对债市有所谨慎。从全年来看,债市低点已现,后面大概率不会再突破前期低点,还有一部分下行空间可能会留到明年。
固收投资趋于精细化
那么,债券基金该如何应对债市的季节性调整?我认为,这就涉及到债券的精细化操作。
在利率水平降低、信用下沉风险提高的大背景下,固收投资的操作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一个BP一个BP的精打细算。
比如,通常从三季度末到年末期间,有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是“提前借长钱”。回顾过往的投资操作情况比如我们在9月初时提前借三十几天的回购,成本大概可以在2.25%~2.4%之间,相较于月中或月末3%以上的回购利率是比较划算的。
还有一个策略就是调整组合,在小长假前卖掉一些不划算的短期限债券。
除了季节性策略外,我平时也会做一些精细化操作,比如在央行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前买入债券,MLF之后进行卖出;再比如在在资金面偏紧的时候买入债券,资金面偏松的时候卖出债券。
(风险提示:以上所有投资操作仅为举例,仅供参考,不代表未来投资操作,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此外,可转债上的投资方法论也在近几年发生一些进化。
比如,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我喜欢用“双低策略”来投资转债,很多转债价格低、溢价率低,投资性价比很高;但到2021年之后,“双低策略”被市场广泛应用,投资效果开始变差,我逐渐转向“个股策略”,偏向自下而上择券。
但到了2022年之后,大家再度发现,自下而上的策略也越来越难,很多优质转债上市价格就相对偏高,收益率被大幅压缩,我开始探索第三种策略,用更多的量化思路去做投资。量化可以解决两个问题,择时、择券。如果能对估值、价量两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可以更有效的选择出一些合适的转债,这其实也是对此前“双低策略”、“个股策略”的精细化。
总体而言,现在固收策略越来越趋同,这个时候可能拼的就是更努力一点、更勤奋点、更精细化一点。
做出品稳定的大众消费品
近几年来,债券基金的个人投资者越来越多,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很难像机构投资者一样深入的调研基金经理,所以只能通过历史业绩选择基金。因此,一方面,我建议渠道加强对债券基金经理的筛选,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投资者;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自己成为始终以良好的投资风险收益比为目标,为不同平台、不同时点申购的投资者带来相似的持有体验。$浦银安盛稳健富利180天持有债券A(OTCFUND|019041)$$浦银安盛稳健富利180天持有债券C(OTCFUND|019042)$$浦银安盛双债增强债券C(OTCFUND|006467)$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