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市场的一大痛点在于,行业还没有成熟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维持行业效益。一方面,新型储能使用成本相较于传统电价依然偏高;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成本降低,行业“内卷”导致产业链整体利润偏低。

  “储能装机量这么大,但几乎所有的储能企业业主方都说不赚钱,对于产业链企业而言,成本在不断降低,自己的利润空间也很薄。”郑华说,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企业都在“负重前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新型储能真实使用成本仍然偏高,建议加快长寿命储能电池的研发量产,提高质保的标准,让储能设备的成本下降再下降,让其变得更有经济性。

  目前,为了提升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我国实行新能源配额制,新能源装机并网的前提要求一定比例的配置储能,由此催生了容量租赁的市场。

  “目前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盈利方法无非两个,一是价差套利,二是容量租赁。”鲁政委表示,现在有些省份新型储能将近一半的成本需要通过容量租赁收回来,因此容量市场建设很重要,建议明确给容量租赁一个盈利的空间。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金梅则表示,宁德时代有一个针对储能的标准GB36276,该标准要求配置储能时,按电池退役的能量作为一个额定能量。“这是行业向好发展的一个标准。”许金梅说。

  业内专家建议,加大鼓励新型储能商业化运行的政策力度,建议我国进一步储能定位,加快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储能投资回报和成本疏导机制。同时,根据电网需求确定关键节点新型储能布局地点和规模,加强调度方式和电力市场设计,提升新型储能的利用水平。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