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些原因,此前特斯拉引以为傲的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暂时没有进入国内市场。但在特斯拉中国官网的车主手册里,已经增加了完全自动驾驶能力(Beta)、即FSD Beta版的功能介绍。不少人因此解读为,FSD与国内市场的距离已越来越近。

最近,特斯拉中国也对上述猜测做出了回应,称目前确实正在推进中,但何时落地仍居不确定性。事实上,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特斯拉,都对FSD进入中国寄以厚望,而且大家似乎都觉得,只要FSD上线,特斯拉在国内就会建立极大的优势。特斯拉也曾表示,在智能驾驶领域用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在国内,FSD真的找不到对手吗?

要理解这个事情,就首先要了解当下智能驾驶的两种路径——纯视觉和视觉加激光雷达。

特斯拉采取的是纯视觉方案,纯视觉方案的优点十分明显,由于主要靠摄像头,外加一些低成本传感器,预埋硬件的成本较低,一辆车的智能驾驶产品成本大概在1000-1500美金的水平。相比之下,视觉加激光雷达当下的成本基本要在2万块人民币以上。从智能驾驶单车边际成本来说,纯视觉模式占据优势。

但单纯这样的比较并不公允,因为纯视觉也有劣势。由于缺乏激光雷达数据,主要靠摄像头生成的2D图片和视频,在转3D物体的距离、高度和速度的过程中,对于算法的智能化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数据的清洗、投喂和模型训练上,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路径对算力的要求都更高,相应的研发投入也更大。

如果站在全要素成本的角度来看,两种模式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特征。特斯拉的智能驾驶路径下,车端成本低,而海量算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投喂和训练来优化,由此产生极其巨大的超算需求,需要超高的与用户数量无关的成本;而视觉加激光雷达的多感知融合模式,主要通过激光雷达预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于超算的需求,但需要更多的单车硬件支出。

从经营杠杆的角度来看,车端预埋硬件的成本算是可变成本,而远端的计算中心,软件迭代、模型训练成本更像是不可变成本,也就体现出两种模式下不同的规模效应。

纯视觉方式的终极目标是将极高的固定成本用庞大的用户数量摊薄,从而使得在不影响用户体验与迭代升级速度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以此吸引更多用户,进入强者恒强的正循环。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更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海外市场并不相同的是,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竞争在国内更加白热化,对手也远比海外的要强上不少。

庞大用户基数最开始的破局点,要么是通过碾压式的产品体验,要么是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而这两点特斯拉在国内都难以一帆风顺。城市NOA研发方面,国内领先企业虽然起步晚了2年左右的时间,但当下的进步速度也十分迅速,如果考虑到数据采集资质、数据本土处理、研发团队本地化等只有特斯拉需要解决的商业环节,商品化的城市NOA服务可能还是国内厂商更早上线。而率先上线就意味着率先拥有实际用户本土使用数据,所以就国内特斯拉的FSD产品体验来说,是否有绝对的优势也并不是板上钉钉,至少从高速NOA产品的角度来看,国内产品并不差。

再看价格,特斯拉买断价格国内是6.4万,这样的定价水平让特斯拉本就不便宜的车价支付总价变得更加高昂,而国内厂商的定价水平和方式就显得诚意十足。

因此特斯拉FSD引入国内这样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特斯拉的生态搭建来说是无疑十分重要的一步,但在这个战场,TA也将面对最有竞争力的对手。

$中泰开阳价值优选混合A(OTCFUND|007549)$

$中泰星宇价值成长混合A(OTCFUND|012001)$

$中泰兴诚价值一年持有混合A(OTCFUND|010728)$

以上观点仅代表当下观点,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