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弟

1982年初春的一个早晨,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骑着自行车来到清华园,敲开了一位学生的宿舍门。

老人叫袁庚,专门来清华“抢人”。开门的年轻人,是当时清华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谈话内容很明确,袁庚希望他毕业以后,去蛇口工作——

“中国目前的体制,就像一筐互相钳住的螃蟹,你钳住我,我卡住你,谁也动不了。”

“蛇口面积只有两平方多公里,相对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足挂齿。”

“假如我们改革成功,对全国有很大的意义。万一失败,不过是九牛一毛,无伤大局。”

袁庚的谈话,充满了感染力,他描绘着蛇口的未来,让对面的学生越听越兴奋。

那一年,三百多名清华毕业生,毅然决然地去了蛇口。

四十多年前,蛇口还是一个小渔村,镇上生活着几百居民,家家户户靠打渔为生。

当时的袁庚,是香港招商局集团的副董事长。

偶然的机会,,汇报了招商局开发蛇口的想法,并得到了首肯。

为什么要开发这样一个落后的小渔村?是想发大财吗?

不是。

那时候,内地有不少人从蛇口游泳偷渡去香港,每年都有人游不到对岸,就在海里不幸殒命。

袁庚想,如果蛇口也像香港一样富裕,就不会有人再偷渡淹死了。

为什么不能把蛇口也开发成像对岸一样呢?

在那个年代,承认自己落后,敢于提出向香港学习,需要天大的勇气。

蛇口的优势是什么?老实说,蛇口啥都没有——

这个小渔村,没有资金支持,没有便捷交通,没有科技教育,甚至没有成熟劳动力。

蛇口所拥有的,只有两样——

大胆改革的想法,而且大部分是袁庚的想法;

区位优势,离香港近,一个小时的轮渡跨海就是香港。

但真理往往特别简单。

凭借这两样优势,蛇口孕育出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化的滨海城区。

四十年后,回望蛇口工业区的开发,蛇口精神是什么?

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尊重规律、尊重人性?还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

站在今天的新时代,可能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十年前,上百名蛇口人自发成立了蛇口社区公益基金会,支持蛇口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他们把价值观定为包容、民主、诚信、敢为人先。

无论如何定义蛇口精神,蛇口开发的故事一直在续写,蛇口精神从未消逝。

它就像滴进大海的一块墨迹,形态或许已经淡开了,但也深深地扩散融进了大海。

01

四十年间,改天换地。

如今的蛇口,女娲补天上岸,南海酒店更名成为希尔顿,辖区面积扩大了好几倍。

人口从四千多增长到了四十多万,GDP规模超过千亿,被称为“单位面积培育知名企业最多的地方”。

从前的花果山、玫瑰园周围,高楼林立,沿着海岸线漫步,都是鳞次栉比的海景豪宅。

在蛇口,山海与高楼共存,既瞰一线湾区海景、城市繁华,也有袅袅升腾的人间烟火。

它早已不见旧时工业区的影子,而是现代化、国际化、宜居宜业的临海揽山的新城。

四十年前,当三百多名热血沸腾的清华毕业生来到蛇口时,这里还是荒山野岭,泥泞滩涂。

艰难困苦,却没有一个人回头。因为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蛇口蕴藏着开天辟地的潜能。

第一个引入中外合资项目,第一次对外招商引资,最早实行工程招标……

几年时间里,蛇口就创下了二十多项全国第一。

清华毕业生来到蛇口一年后,蛇口联合医院成立,育才学校开始招生。

这一年,明华轮完成了最后一次远航,在蛇口靠岸停泊。

又过了一年,走下微波山,登上了九层高的明华轮,提笔写下了“海上世界”。

同年的国庆大典上,蛇口彩车从天安门广场通过,亿万人民见证了那句新时代的标语——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先有蛇口,后有深圳。

1979年,袁庚受中央委托,由招商局开发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园区。

一年后,深圳经济特区设立。

来了就是深圳人,多元与包容性,主导了深圳的城市性格。

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到此淘金、逐梦,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

外地人、他乡客的概念弱化,人们不被身份认同所困扰。

人与人之间更能彼此接纳与包容,希望被包容,也更能包容他人。

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包容,延伸到了城市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城市的个性——

它影响着人们看待问题、看待别人的心态,也为干事创业提供了相对宽松公平的环境。

这种城市气质的历史源头,就来自蛇口。

当蛇口还是一片滩涂的时候,袁庚就有一个梦想——

“要把蛇口建设成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他在香港的招待酒会上推介蛇口,把荒滩一般的蛇口,形容为中国版的夏威夷——

“那里的海滩上布满了绵绵细沙,海风吹过,树林在阳光下瑟瑟抖动。”

袁庚对蛇口的憧憬,也许当时所有人都会觉得太过梦幻了。

但最终,这个梦想照进了现实。

现在,漫步在蛇口,紧凑的步行街区,小尺度的内循环马路,宜人宜居的国际化社区,步行距离内就能享受城市生活的复合功能。

紧邻香港,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蛇口被称为“小小联合国”——

来自上百个国家的外国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它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最受国际友人欢迎的居住区”。

据说,深圳七成左右的外籍人士、三分之一的外国专家,都住在蛇口。

开放、前卫的国际视野,分享、包容的价值观,在蛇口孕育与积蓄,形成了一个兼容并蓄的社区,为独特的生活观念提供了土壤。

简·雅各布斯在她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批判了在现代规划观念下,秩序和规划,现代性对于生活和多样性的抹杀,呼吁城市回归到人的尺度。

蛇口的现代化是大开大合的开局,在一个激荡向上的年代,走在了开放的最前沿。

它用发展换来了生活,用速度换来了时间。

先发的历史优势,随着时间的迭代迁移,在崭新的深圳,更有一种岁月和时间的沉淀感。

时间意味着积累,积累意味着多元,多元意味着碰撞,碰撞意味着生长,蛇口的城市面貌,就这样展开了。

蛇口发展出来了难能可贵的生长感,一种自发的、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文明。

它根植于城市,又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多样的生活容器。

后来,对于蛇口,袁庚有过诗意的描绘——

“自然生活,天人和谐。”

今日蛇口,国际化、高效、包容、多元,呈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魅力。

02

蛇口的开发,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区域开发模式——

政府给予较大的自主权,由单一企业自筹资金,独立开发建设、运营管理。

袁庚主导蛇口开发的企业,是招商局集团。

从晚清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组建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以来,招商局集团已逾150年历史。

在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有多少显赫一时的大企业,都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中。

但招商局集团穿越了风风雨雨,驶过了惊涛骇浪,保持了基业长青,血脉不断、历史不断。

纵观招商局集团的150年历史,它总是能在不同的历史关键时期,以巨大的勇气与魄力,做出顺应历史潮流的重大抉择。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善于抉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融于招商血脉——

不仅成就了招商局的百年基业,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招商局集团已经成长为一家营收上万亿、总资产逾十万亿的大型央企,横跨交通物流、综合金融、城市与园区综合开发等多元业务。

蛇口开发四十年后,深圳要再造一个“新蛇口”——

前海妈湾。

它对标的是国际一流中心城区——

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香港中环。

妈湾片区的区位地形,与蛇口如出一辙——

背衔大小南山,面环大海,对望大铲湾,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海格局。

妈湾也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面积很大——

建筑规模将近六百万平米,相当于两个香港中环。

前海妈湾的规划开发,跟当年蛇口一样,背后依然有招商局集团的力量。

2016年,招商局集团与深圳前海管理局,各出资五个亿,组建了一家新企业——

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自贸投资的初始注册资本,仅十个亿。

但在成立当天,深圳市委书记、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亲自到场揭牌。

在自贸投资的公司名字里,镌刻着它的历史使命——

承担了前海蛇口自贸区开发建设的职能,是前海片区内最大、最核心的单一投资主体。

这是全国唯一由地方政府与央企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建设的自贸区。

以招商局集团在前海湾物流园区的3.9平方公里土地为基础,扣除现状保留用地后,剩下的2.9平方公里土地,交由自贸投资,主导开发。

四年前,招商局集团与前海管理局将价值1458亿的土地资产,注入了自贸投资。

自贸投资的注册资本,从10亿跃升到1468亿,仍由政企双方各持有一半股权,招商局集团财务并表。

有人做过测算,这些土地全部开发以后,总货值大概有两三千亿。

过去四十多年来,招商局集团在蛇口开发建成的面积,超过了六百万平米。

未来十年内,自贸投资在妈湾的开发规模,相当于要再造一个新蛇口。

自贸投资以单一主体对妈湾片区2.9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独立运营、统筹规划、自主有序开发。

在自贸投资设立召开的大会上,深圳市委书记作过讲话——

“每次深圳与招商局集团的重大合作,都会结出丰硕成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合资设立之初,自贸投资就有了高层次的定位——

全球领先的自贸园区综合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商。

兼具了土地整备开发、城区综合开发运营、港区配套设施建设与运营,以及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多种城市运营功能。

招商局集团与前海管理局组建合资企业,探索建立了“小政府+大企业”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自贸投资创新了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发展合力,促进了妈湾片区的政企合作与协同发展。

它构建了“1+1>2”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自贸片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的新路。

由前海、蛇口两大片区主体合资组建的自贸投资,有效地整合了资源。

在政策、资本、人才、品牌等方面,具有多重叠加优势,能够发展成为国际领先、国内首屈一指的自贸区综合开发与运营服务商。

03

在前海妈湾,自贸投资要建成一座超级城市。

四十多年前,蛇口的规划建设,招商局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前海妈湾的规划建设,自贸投资要“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动工”。

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他有一句话——

“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

作为单一主体开发、单一规模最大的区域综合开发项目,最顶尖的规划设计、资源配套,都将在妈湾呈现出来——

人车分层系统、公园式TOD、游艇到港、智慧科技物流、城市森林氧吧、全龄友好社区,无所不包。

通过变传统的单元式开发为一体式开发,妈湾优化“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布局,打造以人为本的超级街区。

利用TOD模式高效统筹地上地下立体空间,形成城市未来垂直综合体,极大地提高土地弹性利用和资源利用。

妈湾调整了开发密度,创造了不同特色的街区,让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找到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成长空间,形成一个多样且有活力的城市中心。

还布局了大面积的集中绿地和滨海沿岸文化外滩,为生活在妈湾的人们提供休憩空间和文化设施。

自贸投资以妈湾城市设计成果,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打造精致人文、大气现代、富有活力、独具魅力的国际一流湾区的城市新中心,彰显前海鲜明的时代气息。

1998年,袁庚在回首蛇口改革二十周年的一次演讲中说——

“1878年,爱迪生在门罗帕克实验室最初点亮的白炽灯,只带来了八分钟的光明。但这短短的八分钟,却宣告了质的飞跃,世界因此很快变得一片辉煌。”

“最初那盏古拙的灯泡,它纤弱的灯丝何时烧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真确确留给人们对不足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到现在,蛇口开发四十多年过去了,袁老已故,可他留下的蛇口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代名词。

蛇口精神孕育出来的改革开放奇迹,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如今,它正承载着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新使命。

未来的希望仍在延续,春天的故事有人在续写。

前海妈湾,跟当年的蛇口一样——

从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自贸投资迅速落地蓝图,在留白十年的图纸上,绘出了一座未来之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