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财报显示,受益于门店拓展和基数效应,星巴克中国区收入高增,同店也增长10%,但美中不足是客单价下降9%,这跟近期大家对消费的感受相符。

压制客单价的通常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消费者端的变化,消费行为可能因种种原因变得谨慎,可以不精确地理解为“收入效应”。另一个是供给端的变化,体现为竞争加剧,低价竞品带来“替代效应”,导致企业必须降价应对。第一种影响表现为高端产品销售占比下降,第二个影响体现在促销力度增强。

过去二级市场投资者习惯了消费品不断提价,这两年所发生的现实颠覆了部分人的认知。其实如果克服线性外推式的认知谬误,就不难理解持续的提价不应该是常态,提价取决于一些变量。

成本驱动的提价最容易理解,比如原奶涨价会引发乳制品价格上涨。但它未必带来盈利能力提升,还取决于竞争,高强度竞争会限制提价幅度,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消费品企业会受损于原材料涨价。

少部分企业有机会让产品提价幅度跟得上原料的节奏,它长期提价的速度接近于通货膨胀率。

能依靠品牌力来塑造垄断力,进而优化竞争格局的企业,才有望战胜通货膨胀率。但度过了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成长期、进入需求成熟期的企业,也将面临增长的天花板,即量价只能取其一。如果你的提价速度超过了目标客群购买力的提升速度,可能就要牺牲销量;反之,如果想要销量持续扩大,恐怕就不能提价太快。

在习惯了长年20%复合利润增速之后,我们的确需要思考一下,优秀消费品企业的“常态化增长”应该有多快。

$中泰星元灵活配置混合A(OTCFUND|006567)$

$中泰玉衡价值优选混合A(OTCFUND|006624)$

$中泰兴为价值精选混合A(OTCFUND|013776)$

以上观点仅代表当下观点,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